在《玉機真藏論》中還提到:所謂逆四時的脈象,就是春天出現肺脈(弦脈),夏天出現腎脈(沉脈),秋天出現心脈(鉤脈),冬天出現脾脈(緩脈)。這些脈象的出現都與季節相反,且都懸絕沉澀,被稱為逆四時的脈象。如果在沒有相應臟腑病變的情況下,春夏季節脈象沉澀,秋冬季節脈象浮大,這也被稱為逆四時的脈象。
在《宣明五氣篇》中提到: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浮脈),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沉脈),長夏出現春天的脈象(弦脈),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鉤脈),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緩脈),這些都是所謂的五邪脈象。如果出現這些脈象,都是病情嚴重、難以治癒的表現。
胃氣:在後面的《玉機真藏論》中提到:脈象弱而滑,這是有胃氣的表現,稱為容易治療。在《終始篇》中提到:邪氣來時脈象緊而疾速,而谷氣(即正氣、胃氣)來時脈象則徐緩而和順。
在《平人氣象論》中提到:正常人的脈象稟受於胃氣,胃氣是正常人的常脈。如果沒有胃氣,則稱為逆脈,逆脈的人將會死亡。春天的脈象微帶弦意稱為平脈,如果弦意多於胃氣則稱為肝病,如果只有弦意而沒有胃氣則預示死亡;如果胃氣中帶有毛躁的脈象則預示秋天會生病,如果毛躁的脈象非常嚴重則預示現在就會生病。這是因為肝臟的真氣散佈於筋膜之中。夏天的脈象微帶鉤意稱為平脈,如果鉤意多於胃氣則稱為心病,如果只有鉤意而沒有胃氣則預示死亡;如果胃氣中帶有像石頭一樣堅硬的脈象則預示冬天會生病,如果堅硬的脈象非常嚴重則預示現在就會生病。這是因為心臟的真氣與血脈相通。長夏的脈象微帶軟弱稱為平脈,如果軟弱多於胃氣則稱為脾病,如果只有代脈(一種特殊的脈象,通常認為與臟腑功能衰退有關)而沒有胃氣則預示死亡;如果軟弱中帶有堅硬的脈象則預示冬天會生病,如果軟弱的脈象非常嚴重則預示現在就會生病。這是因為脾臟的真氣濡養於肌肉之中。秋天的脈象微帶毛躁稱為平脈,如果毛躁多於胃氣則稱為肺病,如果只有毛躁而沒有胃氣則預示死亡;如果毛躁中帶有弦意的脈象則預示春天會生病,如果弦意的脈象非常嚴重則預示現在就會生病。這是因為肺臟的真氣高聳於上焦,主司營衛陰陽的執行。冬天的脈象微帶堅硬稱為平脈,如果堅硬多於胃氣則稱為腎病,如果只有堅硬而沒有胃氣則預示死亡;如果堅硬中帶有鉤意的脈象則預示夏天會生病,如果鉤意的脈象非常嚴重則預示現在就會生病。這是因為腎臟的真氣下藏於骨髓之中。胃經的大絡脈叫做虛裡,它貫穿膈肌聯絡肺臟,出於左乳之下。它的搏動可以應和衣服的振動,這是宗氣的表現。如果搏動過盛、急促且多次中斷,則預示病在體內;如果搏動結聚且橫向移動,則有積聚的病;如果搏動完全中斷,則預示死亡。乳下搏動應和衣服振動,是宗氣外洩的表現。
關於代脈的意義,它本來是以更代為言。如在《宣明五氣篇》中說:脾脈代,是指胃氣隨時而更變,這是四時的代變。在《根結篇》中說:五十動而不一代者,是指五臟受氣的盛衰變化,這是至數的代變。而在本篇中說:但代無胃曰死,是指代脈如果沒有真髒脈(即只有代脈而沒有其他正常脈象)則不會死亡。由此可見,凡是脈象忽大忽小、乍遲乍數、突然變化不常的,都稱為代脈。但自王叔和以後,人們將代脈解釋為來時中止、不能自還的脈象,並認為代脈出現即預示死亡。這種解釋流傳下來後,就失去了代脈的真義。在《平人氣象論》中還提到:人以水谷為本源,所以人如果斷絕水谷就會死亡;脈象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的沒有胃氣,就是指只能摸到真髒脈而摸不到胃氣。所謂的脈象沒有胃氣,就是指肝臟的脈象不弦、腎臟的脈象不沉等。
凡是肝臟的脈象只弦、腎臟的脈象只沉,這被稱為真髒脈,是因為它們沒有胃氣。如果肝臟的脈象應當弦而不弦、腎臟的脈象應當沉而不沉,這都是因為谷氣不至,也就是沒有胃氣。這裡雖然只舉了肝臟和腎臟的例子,但其他五臟也都是如此。
六變:在《邪氣藏府病形篇》中提到:脈象急促的多屬寒證,脈象緩慢的多屬熱證。脈象大的多屬氣多血少,脈象小的則氣血都少。脈象滑的多屬陽氣盛,微有熱;脈象澀的則少血少氣,微有寒。凡是脈象小的,都是陰陽形氣俱不足的表現。這時不要用針刺治療,而應該用甘藥來調養。
“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這句話中,“多血”兩個字是傳抄時的錯誤。從這篇文章的下文可以看出,提到“刺澀者,無令其血出”,說明是血少。仲景也說:“澀者,營氣不足”,這也是血少的意思。
《內外上下九脈要精微論》中說:推脈時,如果脈氣只向外推而不向內回,說明心腹有積聚。如果脈氣只向內推而不向外展,說明身體有熱。如果脈氣只向上推而不向下落,腰部和腳部會感到清冷。如果脈氣只向下推而不向上升,頭項會感到疼痛。
《脈色十邪氣藏府病形篇》中說:透過觀察病人的面色就能知道他的病,這叫“明”;透過按脈就能知道他的病,這叫“神”;透過詢問病人就能知道他病痛的確切位置,這叫“工”。面色、脈象和尺膚的變化是相互對應的,就像鼓槌敲鼓時聲音和迴響的關係一樣,不能分離。這也是根本與枝葉的關係,根死了,葉子就會枯萎。所以,醫生知道一項就可以稱為“工”,知道兩項就可以稱為“神”,知道三項就既“神”且“明”了。面色青的人,脈象弦;面色紅的人,脈象鉤;面色黃的人,脈象代;面色白的人,脈象毛;面色黑的人,脈象石。如果看到病人的面色卻摸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摸到與面色相剋的脈象,那麼病人就會死亡。如果摸到與面色相生的脈象,那麼病人的病就會痊癒。
《人迎氣口十一五色篇》中,雷公問黃帝:病情是加重還是減輕,應該怎樣判斷呢?黃帝說:這要看內外脈象的變化。如果切脈時,脈口滑小緊沉,說明病情加重,病在內;如果人迎脈大而緊浮,說明病情加重,病在外。如果脈口浮滑,病情會一天天加重;如果人迎脈沉而滑,病情會一天天減輕。脈口滑沉的,病情會一天天加重,病在內;人迎脈滑盛而浮的,病情會一天天加重,病在外。人迎脈盛大堅實的,是傷寒;氣口脈盛大堅實的,是傷食。詳細來說,人迎是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在喉結兩旁;氣口是手太陰肺經的經脈,在兩手寸口。人迎是腑脈,用來候表;氣口是髒脈,用來候裡。所以說,氣口獨為五臟之主,這是《內經》的宗旨,所以後世醫生只診氣口,不診人迎。因為脈氣流經全身,最後歸於肺,而肺朝百脈,所以寸口是脈的大會,可以決斷生死,而無論表病還是裡病,都可以在寸口的各部位觀察到。但王叔和錯誤地認為左手是人迎,右手是氣口,並且說左手候表,右手候裡,難道左手沒有裡而右手沒有表嗎?這個錯誤一直流傳到現在,誤導了很多人。詳細的解釋見後文第十六卷勞倦內傷門,以及《類經·髒象類第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