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曾說,作為子女,不可不懂醫術。若親人生病臥床,卻將其託付給平庸的醫生,這無異於不慈不孝。望、聞、問、切,是醫生診斷的四大關鍵步驟。如果在面對病人時,只依賴切脈來判斷病情,而忽視其他三項,怎能說真正懂得醫術呢?怎能說處理事情精細周詳呢?又怎能說已經深入探究了事物的道理,並推及了自已的全部所知呢?
況且,一個優秀的醫生,並不僅僅擅長於切脈這一環節。他還需要動靜有常,舉止不妄,心地忠厚,言辭純篤,詳細審察病情,精準開具藥方。只有兼備了這些品質,才可以說是一個好醫生。即使根據脈象來推斷病情,有時也可能會有偏差,因為一種脈象可能對應多種疾病,所以所說並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果因此就放棄切脈,那就像是因為兩個雞蛋而放棄了一座城池的將領,這種做法怎能與智者商討呢?
以浮脈為例,《脈經》中說:浮脈代表風、虛、氣、嘔、厥、痞、脹、滿、不食、熱、內結等多種病症,它所對應的疾病不下數十種。假如診得浮脈,那將如何斷定具體是哪種病呢?如果不結合望、聞、問三診,而想要確切知道是哪種病,我認為這是非常困難的。古人將切脈放在望、聞、問之後,說明在望、聞、問的過程中,已經對病情有了一定的瞭解。然後再透過切脈,看病情與脈象是否相符。如果脈象與病情相符,那麼治療就容易且效果好;如果脈象與病情相反,那麼治療就困難且效果差。以脈象來參考病情,意義就在於此,並非以切脈知病為最高貴。
《脈經》一書,懇切地教導人們切脈的方法,但開篇就強調要觀察形色,將望、聞、問、切四者相結合來決斷生死,可見望、聞、問、切對於醫生來說缺一不可。唉!世人稱讚切脈高手莫過於叔和,但他還需要結合四診來參考,更何況那些醫術不如叔和的人呢?所以,如果只依賴切脈來判斷病情,必然會導致誤診。這樣的醫生,怎能說是優秀呢?
不僅如此,世上還有人用《太素脈》來預測人的貴賤窮通,這更是荒謬至極。我曾經考察過它的意義,太,是開始、初始的意思,如太極、太乙的太;素,是本質、本原的意思,如繪事後素的素。這本書大概是講述人最初的本質脈象。但這究竟是什麼脈象呢?它必然是指元氣而言的。東垣說:元氣,就是胃氣的別名。胃氣的脈象,就是蔡西山所說的那種不長不短、不疏不數、不大不小、應手中和、感覺欣欣向榮、難以名狀的脈象。無病的人,都能得到這種脈象。用這種脈象來觀察人是否有病是可以的,但用這種脈象來預測人的富貴貧賤則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胃氣的脈象難以形容,無法名狀,怎麼能用來預測貴賤窮通呢?
我私下裡觀察這本書,名字雖然叫《太素》,但裡面的論述卻完全沒有提到太素的意義。所作的歌訣,大多是俚語,完全沒有道理和趣味。推究它的初衷,不過是藉此作為謀取利益的媒介。後世的人沒有察覺,於是相繼學習傳承,沒有人能夠辨別它的錯誤。又有人解釋說:太素,是指人在出生之初就稟受的貴賤窮通之命。然而,脈象是可以觀察而知道的,並不是說脈象名叫太素。我說:固然如此,但太素所診斷的,必然不會超出二十四種脈象之外。二十四種脈象都對應著不同的疾病,說一種脈象出現就對應一種疾病,那麼貧賤富貴又從哪裡去觀察呢?假如是浮脈,它診斷的是風病,讓太素家來診斷,他們將說是風病呢?還是說這是貴賤窮通的象徵呢?這兩者不能兼得。如果說是風病,那麼他們所知道的也不過是疾病而已;如果拋開疾病而說它是貴賤窮通的象徵,那麼連近在身邊、影響自身的疾病尚且不能知道,又怎麼能說它是太素,能知道那些遠離自身、與身體無關的事情呢?
貴賤窮通是身外之事,與身體的血氣完全不相干,怎麼能透過脈象來知道呢?況且脈象的變化無常,而天氣的寒暑也不一,所以四季各有不同的脈象,必然不能長久不變。因此,今天診得是這種脈象,明天診得可能就不是了;春天診得是這種脈象,到了夏天按脈可能就不同了。那些太素家,憑藉片刻的尋按,就斷定人一生的吉凶禍福,這必然沒有這樣的道理。即使他們偶爾猜中,也是捕風捉影、模糊形容,哪裡有一定的見解呢?
唉!以脈象來觀察病情,尚且不能確切知道病情,還需要結合望、聞、問三診。更何況能知道其他身外之事呢?脈象起源於岐黃,經由秦越人演繹,到叔和時詳細闡述於《脈經》,但其中並沒有一個字提到太素脈的內容。這並不是故意隱瞞,而是因為必然有不可欺騙的道理。巢氏說:太素,是善於相法的人,只是假借太素來神化他的醫術而已。這話說得真對啊!足以破除天下後世的迷惑。
又有一些善於窺探的人,用言語試探別人,暗中探得實情。所以在診脈的時候,肆意妄言欺騙人。這種人又比太素家更低一等,不值得一提。
雖然如此,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不能不有清濁純駁的區別。稟受清氣的人,血氣清而脈象也清。脈象清則脈形圓淨、至數分明。我診得這樣的脈象,只知道它主富貴而已。至於說哪年登科、哪年升官、哪年招財、哪年得子,我都不知道。稟受濁氣的人,血氣濁而脈象也濁。脈象濁則脈形不清、至數混亂。我診得這樣的脈象,只知道它主貧賤而已。至於說什麼時候招災、什麼時候破財、什麼時候損妻、什麼時候克子,我也不知道。
又有形濁而脈清的人,這是濁中之清;質清而脈濁的人,這是清中之濁。又有形質不太清、脈象不太濁的人,只要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也主平穩而沒有大的得失。其他沒有說完的話、沒有完備的意義,學者可以類推。這就是我所說的知人者,十本於理而已。我怎麼敢妄自編造說法來欺騙人呢?
唉!我之所以寫這篇論文,是因為世上有談論太素脈的人,無不一致稱讚它美好。他們不但不能用道理來分析它,還跟著向別人稱讚它。即使它的話有錯誤,也必定暗中與它委曲求全、影射附會。這就是所謂的誤已而誤人的人啊!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又有一些請醫服藥的人,不但不先說出自已的病痛,甚至再三詢問也始終沉默不語。甚至有的人有隱疾而困擾醫生。醫生固然被他們所困擾,但他們也不想自已也被醫生所困擾啊。這些都是世上的通病,人們所共有的。所以我不得不詳細論述它,以表達我懇切的心意。希望那些聾啞盲瞽的人能有所啟發。
孟子說:我難道喜歡辯論嗎?我是不得已啊!
太素可採之句十四(吳崑):太素的說法固然不合經典,但其中也有可取的地方。比如說:脈象圓淨、至數分明,稱之為清;脈象散澀、至數模糊,稱之為濁。體質清而脈象清的人,富貴而多喜;體質濁而脈象濁的人,貧賤而多憂。體質清而脈象濁的人,這是清中之濁,外表富貴而內心貧賤,失意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體質濁而脈象清的人,這是濁中之清,外表貧賤而內心富貴,得意的時候多,失意的時候少。如果清不甚清、濁不甚濁的人,他們的得失各半,而沒有大的得失。富貴而長壽的人,脈象清而長;貧賤而短命的人,脈象濁而促。脈象清而促的人,富貴而短命;脈象濁而長的人,貧賤而長壽。這些都是太素可取的句子。然而它也不能脫離相術的範圍。所以學習太素的人,不必師法太素本身,只要學習風鑑(即觀察人的風度、氣質來預測吉凶禍福的相術)。風鑑精通了,太素的說法自然就神妙了。至於那些更極端的做法,如索隱行怪、無所不至的,那又是巫家的教義了。
孔子說:攻擊異端邪說,這是有害的。正直的人怎麼會做這樣的事呢?
太素大要十五(彭用光):論貴賤,要切脈的清濁;論窮通,要切脈的滑澀;論壽夭,要切脈的浮沉;論時運,要切脈的衰旺;論吉凶,要切脈的緩急。這些都彷彿與《靈樞》中虛實攻補、法天法地法人的深奧旨意相契合。凡是兩手脈象清微得好像沒有的人,這是純陰脈,主貴;有兩手脈象都洪大的人,這是純陽脈,也主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