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變是指表、裡、寒、熱、虛、實。這是醫學中的關鍵,明白了這六點,萬種疾病就都能瞭如指掌了。從表裡來說,風寒暑溼火燥等外邪感染是表病;從裡來說,七情、勞欲、飲食等內傷是裡病。寒屬於陰,可能是內寒也可能是外寒,寒症多虛;熱屬於陽,可能是內熱也可能是外熱,熱症多實。虛症是正氣不足,內生的疾病多屬不足;實症是邪氣有餘,外來的疾病多屬有餘。關於這六點的詳細內容,將分別列舉如下。
表證篇說的是,表證是由於外界邪氣侵入人體所產生的。這些邪氣包括風、寒、暑、溼、火、燥等,只要氣候不正常,都可能成為邪氣。經書上說:清風大來,是燥氣過勝,風邪侵襲,肝病就產生了。熱氣大來,是火氣過勝,燥邪侵襲,肺病就產生了。寒氣大來,是水氣過勝,火熱受邪,心病就產生了。溼氣大來,是土氣過勝,寒水受邪,腎病就產生了。風氣大來,是木氣過勝,溼邪侵襲,脾病就產生了。又說:冬天被寒氣所傷,春天就容易得溫病。春天被風氣所傷,夏天就容易得洩瀉病。夏天被暑氣所傷,秋天就容易得瘧疾。秋天被溼氣所傷,冬天就容易得咳嗽。還說:風從背後吹來,這是虛風,容易傷人,主要帶來殺傷和危害。這些都是說外界邪氣的侵襲。但邪氣有陰陽之分,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也不同。邪氣雖然有六種,但變化只有陰陽兩種,陽邪化為熱,熱則傷氣;陰邪化為寒,寒則傷形。傷氣是因為氣與鼻相通,鼻又與內臟相通,所以凡是外感暑熱而發病於內部的,都是因為熱邪傷了氣。傷形則是邪氣先侵犯皮毛,進而深入經絡,所以凡是外感風寒而發病為身體發熱、體痛的,都是因為寒邪傷了形。經書上說:寒邪使腠理緊閉,氣不能通行,所以氣就收斂了;熱邪使腠理開放,營衛之氣通暢,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就洩漏了。這就是六氣中陰陽的辨別。然而,在外感六邪中,風邪最為重要,因為風是百病之長,寒是殺傷力強的邪氣。人體內部有臟腑,外部有經絡,凡是邪氣侵襲人體,必定先停留在皮毛;如果停留不走,就進入孫絡;再停留不走,就進入絡脈;再停留不走,就進入經脈,然後內連五臟,散佈到腸胃,陰陽都受到感染,五臟就會受傷。這就是邪氣從外到內的侵入過程。如果邪氣在表,必定有表證,見到表證就不能攻裡,如果誤攻了裡,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恐怕會使裡虛,邪氣就會乘虛而入,更加深陷。明確了表證,裡證就可以順勢解決了。所以,表證的辨別,不能不先仔細觀察。
人體的臟腑在內部,經絡在外部,所以臟腑為裡,經絡為表。在表的部分,手足各有六經,共為十二經脈。如果把十二經脈分為陰陽,那麼六陽經屬於腑,為表;六陰經屬於髒,為裡。如果按手足來分十二經脈,那麼足經的經脈長而且遠,從上到下,遍佈四肢,所以可以透過按壓它們來觀察全身的疾病。手經的經脈短而且近,都出入在足經之間,所以凡是診斷傷寒外感,都只提足經而不提手經。然而,在足的六經中,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裡。而在三陽經中,太陽經是陽中之表,因為它的經脈行走在背部,背為陽;陽明經是陽中之裡,因為它的經脈行走在腹部,腹為陰;少陽經則是半表半里,因為它的經脈行走在身體兩側,三陽經傳遍後漸漸進入三陰經。所以,凡是想要觀察表證,只需要分辨前後左右,並且以足三陽經為主。然而,在三陽經中,只有太陽經一條經脈,包裹著肩背,在外是全身經脈的綱維,在內連線著五臟六腑的腧穴,這是諸陽經的主氣,就像四通八達的道路。所以,凡是風寒侵襲人體,大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
足三陰經都是從腳上到腹部,雖然也在肌肉和面板之間,但三陰經主要管裡,凡是風寒從表而入的,沒有不是先經過陽經再進入陰經的。如果不經過陽經直接進入三陰經的,就是直中陰經,一定會連累到臟腑。所以,陰經沒有可以依據的表證。
寒邪在表的,一定會身體發熱、沒有汗,因為邪氣閉塞了皮毛。
寒邪侵襲經絡,一定會身體疼痛,或者拘緊、痠痛,因為邪氣擾亂了營氣,血脈執行不暢。
寒邪在表而頭痛的,與四條經脈有關。足太陽經脈夾著頭頂,足陽明經脈上至頭維穴,足少陽經脈上行至兩額角,足厥陰經脈上會與頭頂,這些都能引發頭痛。所以,只有太陰、少陰經沒有頭痛的症狀。
寒邪在表的人大多會惡寒,因為被什麼所傷就會厭惡什麼,這就是所謂的傷食惡食,傷寒惡寒。
邪氣在表,脈象必然緊而數,這是因為營氣被邪氣所擾亂。
太陽經脈從內眼角開始,上至頭頂,下到項部,沿著脊柱兩旁下行至腰部,所以邪氣在太陽經的,一定會惡寒發熱,同時伴有頭項痛、腰脊強直,或者膝蓋痠痛。
陽明經脈從目下開始,沿著面部、鼻子,行走於胸腹,所以邪氣在陽明經的,一定會發熱微惡寒,同時伴有目痛、鼻幹、不眠。
少陽經是半表半里的經脈,它的經脈繞著耳朵前後,從肩井下行至脅部,所以邪氣在少陽經的,一定會發熱,同時伴有耳聾、脅痛、口苦、嘔吐,或者往來寒熱。以上都是三陽經的表證,只要見到表證,就不能攻裡。或者發表,或者微解,或者溫散,或者涼散,或者溫中托里而作為不散的散,或者補陰助陰而作為雲蒸雨化的散。唉!這裡面的意思很深遠,言語難以完全表達,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心領神會。
關於表證的脈象,仲景說:寸口脈象浮而緊,浮是風邪,緊是寒邪,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氣,營衛都病了,就會骨節煩疼,應當發汗。《脈經》註釋說:風為陽,寒為陰,衛為陽,營為陰,風傷陽,寒傷陰,各從其類而傷。所以衛氣受風就會發熱,營氣受寒就會疼痛,營衛都病了,所以導致骨節煩疼,應當發汗解表而痊癒。
浮脈本來屬於表證,這是固然的。然而,有邪氣初感特別嚴重的,會拘束衛氣,脈象不能達到,就一定會沉而兼緊。這隻需要根據發熱、身痛等表證來綜合觀察,自然可以辨別。另外,如果血虛導致出血的,脈象一定浮大;陰虛水虧的,脈象一定浮大;內火熾盛的,脈象一定浮大;陰盛格陽的,脈象一定浮大。像這些情況,都不能一概而論地以浮為表證,一定要根據形氣、病氣以及有無外證來綜合考慮。如果本來不是表證,而錯誤地認為是表證,那麼就會在轉眼間害人致死。
外感寒邪,脈象大的,病情一定會進展,因為邪氣日益盛大。然而,脈象必須大而兼緊,才是病情進展的標誌。如果脈象先前小而後變大,以及逐漸變大且變緩,這是陰轉陽,胃氣漸漸恢復,是病情將要緩解的徵兆。
寒邪沒有解除,脈象緊而無力的,沒有痊癒的期望。為什麼呢?因為緊是邪氣的表現,力是元氣的表現。緊而無力,說明邪氣有餘而元氣不足。元氣不足,怎麼能驅逐邪氣呢?面對這樣的證候,必須使元陽漸漸充盛,脈象才會漸漸有力,從小變大,從虛變實,逐漸變得洪滑,這是陽氣漸漸通達,表證將要解除的徵兆。如果脈象日漸無力,而緊數的情況卻日益加重,那就是危亡的徵兆。
疾病必須從表而入,才能稱之為表證。如果是由內而外,就不是表證了。經書上說:從內而外的,調治其內;從外而內的,調治其外。從內而外且盛於外的,先治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而內且盛於內的,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這是內外先後的治療原則,不可不知。
傷風、中風,雖然都有風的名稱,但不能都當作表證來治療。因為傷風之病,風是從外入侵的,可以發散、溫煦來治療,這是表證。而中風之病,雖然症狀像風,但實際上是由內傷所致,本沒有外邪,所以不能按照表證來治療,治療方法在本條中有詳細論述。
發熱之類的症狀,本來是火證,但要分辨表裡。凡是邪氣在表導致的發熱,只是表熱而裡無熱,這是因為寒邪所致,治療應該用發散的方法。邪氣在裡導致的發熱,一定是裡熱先嚴重而後影響到表,這是火證,治療應該用清涼的方法。這些內外情況,都可以用邪熱來論述。但如果是陰虛水虧導致的骨蒸夜熱,這是虛熱,又不能以邪熱為例來治療,只能用壯水滋陰的方法來治療。
溼燥兩種邪氣,雖然也是外邪的一類,但溼有陰陽之分,燥也有陰陽之分。溼從陰者為寒溼,溼從陽者為溼熱。燥從陽者因為火,燥從陰者因為寒。熱則傷陰,一定會連累到臟腑;寒則傷陽,一定會連累到經絡。所以溼燥都有表裡之分,必須辨明而後治療。
溼證的辨證,應當分辨表裡。經書上說:因為溼邪,頭部像裹了東西一樣。又說:被溼邪所傷的,下部先受病。如果在路上衝風冒雨,或者辛苦勞作的人,汗水溼透衣服,這都是溼邪從外入侵的。如果嗜好酒漿生冷,導致洩瀉、黃疸、腫脹等疾病,這是溼邪從內而生的。溼邪在上在外的,應該微微發汗來解;溼邪在下在裡的,應該分利來治療。溼熱者應該清熱利溼,寒溼者應該補脾溫腎。
燥證的辨證,也有表裡之分。經書上說:清氣大來,燥氣過勝,風木受邪,肝病就會產生。這屬於中風之類。因為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可能會出現牽引、拘急、面板消瘦、臟腑乾結等症狀,這是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及內臟的,治療應當以養營補陰為主。如果秋令太過,金氣過勝而風跟隨其後,那麼肺就會先受病,這屬於傷風之類。因為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所以可能會出現身體發熱無汗、咳嗽喘滿、鼻塞聲音嘶啞、咽喉乾燥等症狀,這是燥因陰生,衛氣受邪,而傷及表的,治療應當以輕揚溫散的藥劑為主,溫暖肺部,祛除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