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寸口的脈象,有幾種特定的表現:脈象微細是陽氣不足,脈象濡軟是血虛,脈象弱是發熱的徵兆,脈象緊則是受寒的表現。如果寒邪侵襲,可能會導致厥逆,出現昏沉、不省人事、肢體不仁等症狀,這是因為胃中缺乏谷氣,脾氣澀滯不通,導致口緊不能言,身體戰慄。
有人問:怎麼知道寒邪是侵襲了腑還是髒呢?回答說:如果脈象浮而數,那就是寒邪侵襲了腑;如果脈象遲而澀,那就是寒邪侵襲了髒。
另外,關於寸口的脈象,如果脈沉大而滑,沉表示實證,滑表示氣盛,實邪與氣盛相互搏擊,如果氣血侵入髒就會導致死亡,如果侵入腑則能治癒。這種情況叫做卒厥。具體表現為:如果唇口青紫,身體發冷,那就是氣血侵入了髒,會死亡;如果身體溫和,自然出汗,那就是氣血侵入了腑,能治癒。
進一步解釋,這不僅僅適用於一種病,所有疾病都是這樣。就像浸泡瘡瘍,如果瘡瘍從口部開始,流向四肢,那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從四肢流回口部,那就無法治療了。病在體表的可以治療,病入內臟的就會死亡。
五邪侵襲人體,各有其特定的表現:風邪多侵襲前部,寒邪多侵襲傍晚時分,溼邪多傷害下部,霧邪多傷害上部。風邪使脈象浮,寒邪使脈象急。霧邪傷害面板腠理,溼邪流注關節,飲食不節傷害脾胃,極度寒冷傷害經脈,極度炎熱傷害絡脈。
對於男子來說,如果脈象正常卻出現脈大,或者極度虛弱,都可能是勞病的徵兆。如果脈象浮弱而澀,可能表示無子,精氣清冷。如果脈象出現芤動、微緊,可能表示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男子如果脈象虛弱細微,可能容易盜汗。脈象沉小遲緩,可能是脫氣的表現,這樣的人如果快走就會喘息,手足逆冷,腹部脹滿,甚至可能出現溏洩,食物不消化。脈象弦而大,弦表示減,大表示芤,減表示寒,芤表示虛,虛寒相互搏擊,這叫做革脈,對於婦女來說可能導致半產漏下,對於男子來說可能導致亡血失精。
在診脈時,首先需要了解時令脈象、胃脈以及臟腑的平脈,然後再考慮病脈。時令脈象是指春天脈象帶弦,夏天脈象帶洪,秋天脈象帶浮,冬天脈象帶沉。胃脈是指在中等力度按壓時,脈象和緩。如果一個人的臟腑胃脈都平和,並且符合時令脈象,那他就沒有病。反之,則可能有病。
診脈的要領有三個:舉、按、尋。輕手循摸叫做舉,重手按壓叫做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叫做尋。初次診脈時,輕手候之,脈象在面板之間的,是陽脈,也是腑脈,對應心肺。重手按壓,脈象附在肉下的,是陰脈,也是髒脈,對應肝腎。不輕不重,中等力度取之,脈象在血肉之間的,是陰陽相適中的脈象,對應脾胃。如果委曲尋之,脈象若隱若現,那是陰陽伏匿的脈象。
在診脈時,需要辨別表裡虛實四個字。表是陽,是腑,凡是六淫之邪侵襲經絡,而未入胃腑及髒的,都屬於表。裡是陰,是髒,凡是七情之氣鬱結在心腹之內,不能散越,以及飲食之傷留在臟腑之間,不能通洩的,都屬於裡。虛是元氣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實是邪氣實,由於正氣本虛,邪氣得以乘虛而入,並非元氣自實。因此,虛者需要補其正氣,實者需要瀉其邪氣。經文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是大法。
脈象貴在有神。沒有病的脈象,不需要特意尋求神而神自然存在。有病的脈象,則需要尋求神的有無。比如脈象六數七極,表示熱,如果脈中有力,即有神,應當洩其熱;脈象三遲二敗,表示寒,如果脈中有力,即有神,應當去其寒。如果數極遲敗中不再有力,為無神,那將依靠什麼呢?如果不知道這一點而一味地洩或去,神將無所依附。因此經文說:脈是血氣的先導,氣血是人的神。說得好啊!
關於脈象的各家說法,汪石山認為脈象本於營與衛。營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如果臟腑和平,營衛調暢,那麼脈象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形狀可言。但是如果外受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氣,那麼臟腑就不和,營衛就乖謬,於是二十四脈的名狀就層出不窮了。因此,外感六淫之脈可以表現為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細為溼、數為燥、洪為火;內傷七情之脈可以表現為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恐則傷腎而脈沉、悲則氣消而脈短、驚則氣亂而脈動。然而這只是常例,如果論其變化,則脈象與病證不一定相符,變化多端,難以一一盡憑脈象。比如張仲景說:脈象浮大,邪在表,可以發汗。但如果脈象浮大,心下硬,有熱屬於髒的,應該攻下,不能發汗。這又不是浮為表邪可汗的脈象了。又說:促脈為陽盛,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如果脈象促而厥冷為虛脫的,則需要灸或溫補。這又不是促為陽盛的脈象了。又說:遲脈為寒,沉脈為裡。但如果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不斷出汗的,則應該用大承氣湯。這又不是遲為寒的脈象了;少陰病初得時,反而發熱而脈象沉的,應該用麻黃細辛湯發汗。這又不是沉為在裡的脈象了。這些都是脈象難以盡憑的明證。如果只憑脈象而不問病證,未免會以寒為熱、以表為裡、以陰為陽,顛倒錯亂,從而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古人治病不專於脈象而必須兼審病證是有道理的。然而世人不明白這一點往往有病諱而不言只以診脈來試探醫生的能力。如果醫生所說的偶然符合病情就視為良醫而傾心託付但對於病的根源卻一無所知藥物是否適宜也不加審問只是束手聽命於醫生因循守舊以至於死亡還不知道醒悟真是可悲啊!那些庸俗的人平時不愛學習固然不足為怪但近世士大夫家中也免不了有這種習俗真是太可笑了!《大學》首章第一義就是定靜安慮格物致知其中“慮”就是考慮事情要精詳“格物”就是窮致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極盡我們的所知。這些事情學者必定曾經用心研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