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刻機控制系統開發專案的啟動,天宇科技內部掀起了一股跨部門協作的熱潮。這一天,公司各個部門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專案忙碌起來,大家都深知這個專案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林宇一大早就來到了公司,他首先召集了研發即時聊天軟體的專家教授團隊、姜老的光刻機研發團隊以及公司的技術部成員,在一間寬敞的會議室裡舉行了第一次聯合會議。
會議室裡氣氛熱烈又充滿緊張感。林宇站在會議桌的前端,目光堅定地看著大家:“各位同事,我們都知道光刻機控制系統的開發是公司目前的重中之重。這個專案需要我們各個團隊緊密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
姜老首先發言:“林總,我們光刻機研發團隊會全力支援控制系統的開發。我們已經整理出了光刻機硬體部分的詳細引數和工作流程文件,今天就可以交給負責控制系統開發的同事們。這將有助於你們更好地瞭解與硬體的對接需求。”
研發即時聊天軟體的專家教授團隊負責人李教授接著說:“我們這段時間一直在深入研究林總提供的光刻機系統架構圖,也學習了很多關於光刻機的基礎知識。我們初步制定了一個開發計劃,但是在一些關鍵技術環節上,還需要和姜老的團隊進一步溝通探討。”
林宇點頭說道:“這是非常好的開端。技術部的同事們也要積極參與進來,你們在公司的各種技術專案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要在這個專案中起到協調和技術支援的作用。”
技術部主管趙剛應道:“林總,我們已經安排了幾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加入這個專案。他們會隨時解答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並且負責搭建開發環境和進行初步的程式碼測試。”
會議結束後,各個團隊開始按照計劃行動起來。
專家教授團隊的成員們拿著姜老團隊提供的文件,如獲至寶地回到自已的辦公室,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他們根據文件中的硬體引數,對控制系統的架構進行進一步細化。
一位年輕的研究員小王對著文件中的光刻機工作臺移動精度資料,皺著眉頭思考:“這個精度要求對於控制系統的訊號傳輸和指令生成模組的響應速度要求極高,我們之前的設計可能還需要調整。”
旁邊的張教授聽到後說:“沒錯,我們要重新評估每個模組的效能指標,確保整個系統在與硬體對接時能夠完美執行。”
與此同時,姜老的團隊也沒有閒著。他們帶領著專家教授團隊的部分成員深入到光刻機實驗室,實地講解光刻機各個硬體部件的工作原理。
姜老指著光刻機的光源部分說:“這個EUV光源的功率輸出是非常關鍵的引數,控制系統需要精確地對其進行監測和調整。在光刻過程中,光源功率的微小波動都會影響到光刻的精度。”
專家教授團隊的成員們認真地記錄著姜老的講解,不時提出一些問題。
“姜老,那這個光源功率波動的正常範圍是多少呢?我們在設計控制系統的監測演算法時需要這個資料。”一位成員問道。
姜老耐心地回答:“正常情況下,我們希望這個波動範圍控制在±0.1%以內,這是目前我們在硬體上能達到的最佳水平。所以你們的控制系統要儘可能精確地將其穩定在這個範圍內。”
在另一邊,技術部的工程師們正在忙碌地搭建控制系統的開發環境。他們從公司的伺服器中調配計算資源,安裝各種開發工具和模擬軟體。
工程師小李一邊安裝軟體一邊對同事說:“這個控制系統的開發對計算資源的要求很高,我們要確保開發環境的穩定性,不能因為計算資源不足而影響開發進度。”
同事小劉回應道:“是啊,而且我們還要考慮到後期測試階段,可能需要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大規模的模擬測試。”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團隊之間的協作越來越緊密。專家教授團隊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關於硬體底層驅動的問題,他們及時向姜老的團隊請教,姜老的團隊總是能迅速給出解決方案。
而姜老的團隊在對光刻機進行進一步除錯時,也會參考專家教授團隊對控制系統的設計思路,對硬體進行一些最佳化調整。
技術部則在中間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他們不僅負責協調兩個團隊之間的溝通,還對控制系統的開發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當一天的工作接近尾聲時,林宇再次來到各個團隊的工作區域視察。
他先來到專家教授團隊的辦公室,看到大家都在緊張地忙碌著,有的在討論演算法最佳化,有的在繪製新的系統模組圖。
林宇鼓勵大家說:“各位同事,今天大家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我看到了大家的努力和進步。這個專案雖然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保持這種積極的態度,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接著,他又來到姜老的實驗室,看到姜老和他的團隊成員正在對光刻機的一個關鍵部件進行調整。
姜老看到林宇,笑著說:“林總,今天和專家教授團隊的交流讓我們收穫很大。我們發現透過這種跨部門的合作,不僅能解決目前控制系統開發的問題,還能對我們光刻機的硬體研發帶來新的思路。”
林宇欣慰地說:“姜老,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大家團結一心,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100奈米光刻機就能帶著完善的控制系統投入生產了。”
在跨部門協作和技術攻堅的氛圍中。天宇科技的員工們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朝著共同的目標——完善光刻機控制系統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