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屠城了

阿古朵率領殘軍狼狽地退回營地後,營地裡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氛。士兵們個個垂頭喪氣,他們從未遭受過如此慘重的失敗。阿古朵坐在營帳中,雙手緊緊握拳,心中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報仇雪恨,林城,遲早會被我大金的鐵騎踏平!”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已的作戰計劃。重新看向地圖,突然瞄到了離林城600裡遠的風城,然後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當金國韃子的大軍如一片烏雲般悄然逼近風城時,風城的守城將領名叫李瀚,他正指揮著士兵們進行日常的巡邏與防禦佈置。風城的防禦工事相較於林城要薄弱許多,士兵數量也較少,但李瀚依然盡忠職守,他知道自已肩負著守護一城百姓的重任。

韃子的探子早已將風城的大致情況彙報給阿古朵,他吸取了林城之戰的教訓,不再莽撞行事。阿古朵一揮手,韃子的先頭部隊迅速展開攻擊。

韃子的弓箭手們在夜幕的掩護下,迅速靠近風城城牆,緊接著,一陣密集的箭雨朝著城牆上射去。風城計程車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許多士兵還未來得及舉起盾牌,就被利箭射中。“啊!” 慘叫聲此起彼伏,有計程車兵被射中眼睛,當場倒地身亡;有的被箭穿透喉嚨,雙手緊緊捂著脖子,口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鮮血不斷從指縫間滲出。

李瀚聽到動靜,立刻登上城牆指揮防禦。他大喊道:“不要亂,舉盾防禦,反擊!” 士兵們強忍著悲痛,開始反擊。然而,韃子的攻勢一波接著一波,根本不給風城士兵喘息的機會。

很快,韃子的步兵扛著雲梯衝了上來。他們口中喊著充滿殺意的口號,眼神中透著瘋狂。風城士兵們拼盡全力將滾木礌石推下城牆,但韃子人多勢眾,還是有不少雲梯架上了城牆。

韃子士兵們開始攀爬雲梯,李瀚見狀,喊道:“倒油,放火燒!” 可是,風城的熱油儲備並不多,火勢未能形成有效的阻擋。韃子士兵們攀爬的速度極快,轉眼間就有不少人爬上了城牆。

城牆上瞬間展開了一場殘酷的近身肉搏。風城計程車兵們揮舞著長刀,與韃子士兵激烈地廝殺在一起。一個風城士兵剛砍倒一個韃子士兵,還來不及喘口氣,就被後面衝上來的韃子士兵一刀砍斷了手臂,他慘叫著,卻依然用另一隻手死死地抱住敵人,一同墜下城牆。

李瀚身先士卒,他手持長刀,在敵群中左衝右突。他的身上已經多處受傷,但他依然咬牙堅持。他知道,一旦城破,城中的百姓將遭受滅頂之災。

然而,韃子此次是抱著復仇的心態而來,他們已經失去了理智。越來越多的韃子士兵湧上城牆,風城計程車兵們漸漸抵擋不住。

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城的防線開始崩潰。韃子士兵從城牆湧入城內,他們見人就殺,不論男女老少。城中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百姓們四處奔逃,但根本無處可躲。

婦女們抱著孩子,絕望地哭泣著,可韃子士兵毫不留情,長刀一揮,便是一條生命的消逝。老人顫顫巍巍地求饒,卻被殘忍地殺害。整個風城變成了人間煉獄,鮮血染紅了大街小巷,房屋被點燃,火焰沖天而起,黑煙瀰漫在空中。

朱棣仁得到訊息時,已經為時已晚。他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士兵,準備救援。但當他們趕到風城時,看到的只是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

朱棣仁望著那滿目的瘡痍,心中充滿了憤怒與自責。他握緊拳頭,對身邊的荒古大將軍說:“此仇不報,我朱棣仁誓不為人!” 荒古大將軍也是一臉悲痛與憤怒,他說道:“四皇子,我們一定要讓韃子血債血償!”

風城的廢墟中,偶爾傳來幾聲微弱的呻吟,那是這場屠城悲劇的最後哀號。朱棣仁的心中,此刻充滿了對韃子的仇恨,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徹底擊退韃子,讓他們為自已的暴行付出沉重的代價。

朱棣仁守城並且斬殺韃子 3000 人的戰功已經快馬加鞭地送往京城,然而,風城被屠城的訊息也如一陣寒風般吹進了京城。這訊息宛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在朝堂上激起千層浪,大臣們紛紛議論起來。

支援朱棣仁的一方認為,四殿下在林城之戰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巧妙地守城,斬殺韃子 3000 人,這是對大明邊疆的巨大貢獻。張居正站出來,手撫鬍鬚,神情嚴肅地說道:“四皇子身處邊疆,面臨韃子的猛烈攻擊,能成功守城,挫敗韃子銳氣,此乃大功一件。風城被屠城,實乃韃子殘暴之舉,四皇子遠在林城,雖未能及時救援,但也不可將此罪責全然歸咎於他。” 這一派的大臣們紛紛點頭稱是,他們看重朱棣仁的能力,認為他是守護大明邊疆的得力之人,理應得到重賞,以激勵他繼續為大明效力。

然而,以三皇子和二皇子為首的派系卻極力打壓。三皇子坐在自已的位置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心中暗自盤算著如何藉此機會將朱棣仁拉下馬。他清了清嗓子,陰陽怪氣地說道:“哼,四弟雖然在林城有些許戰功,但風城被屠,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這說明他未能周全地考慮邊疆防禦,導致韃子有機可乘,屠城之罪,他怎能脫得了干係?若不嚴加懲處,日後邊疆將士們都如此疏忽大意,我大明的疆土豈不是岌岌可危?” 他的黨羽們也隨聲附和,一個個臉上帶著幸災樂禍的神情。

二皇子則是一臉嚴肅,故作深沉地說:“風城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如今遭受如此慘禍,四弟難辭其咎。雖說他在林城有戰功,但功不抵過啊。我大明向來賞罰分明,若是對這樣的失職之罪視而不見,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陰險,他深知這是一個削弱朱棣仁勢力的好機會,絕不能放過。

在朝堂的角落裡,一些中立的大臣們則面面相覷,他們心中權衡著利弊。一方面,朱棣仁的戰功確實不可忽視;另一方面,風城被屠城也是事實。他們既不想得罪三皇子和二皇子的勢力,又不想埋沒朱棣仁的功績,所以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表態,只是默默地觀察著局勢的發展。

皇帝坐在龍椅上,面色陰沉,他的心中也十分糾結。朱棣仁的戰功他是認可的,但風城的慘事也讓他痛心疾首。他深知朝堂之上的紛爭背後,是皇子們爭權奪利的手段,但他也必須要做出一個公正的裁決,既不能寒了邊疆將士們的心,又要平息朝堂的紛爭。整個朝堂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大臣們的爭論聲此起彼伏,似乎永遠也不會停止。

朱源章坐在龍椅之上,手中握著朱棣仁送來的奏摺,眉頭緊皺,心中權衡著利弊。 一方面,朱棣仁在林城的戰功確實不可忽視。那是實打實的對韃子的勝利,斬殺韃子3000人,成功守城,這對穩固大明邊疆有著重要意義。若不賞,恐寒了邊疆將士們的心,也會讓那些忠心為國、奮勇殺敵之人感到心寒。而且朱棣仁在奏摺中陳述的有理有據,風城被屠雖為憾事,但也不能全然怪在他的頭上。

另一方面,三皇子和二皇子在朝堂上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他們的指責雖然有打壓朱棣仁爭權奪利的嫌疑,但風城被屠城畢竟是一個沉重的事件,必須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經過深思熟慮,朱源章做出了決定。 他下旨表彰朱棣仁在林城的戰功,賞賜金銀財寶若干,增派兵力和物資支援邊疆,以顯示對朱棣仁守衛邊疆的肯定。

但同時,他也下旨斥責朱棣仁在風城事件中的疏忽,罰俸一年,責令其儘快完善邊疆防禦體系,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朱源章此舉,既認可了朱棣仁的功勞,讓邊疆將士們知道他賞罰分明,又對風城被屠城之事給了朝堂和天下人一個交代。他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平衡朝堂各方勢力,也激勵朱棣仁更加用心地守護邊疆,為大明的安定繁榮繼續貢獻力量。

在朝堂之上宣讀聖旨時,三皇子和二皇子的陣營雖然對朱棣仁未被嚴懲有些不滿,但也無法再找到合適的理由繼續發難。而支援朱棣仁的一方則鬆了一口氣,他們知道,朱棣仁在皇帝心中還是有一定分量的,這一次的結果雖有小懲,但總體並未影響朱棣仁在邊疆的發展。 朱棣仁接到聖旨後,心中明白皇帝的用心良苦。他對著京城的方向恭敬地行了大禮,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邊疆治理得固若金湯,不辜負父皇的期望,也讓那些妄圖打壓他的人無機可乘。

與此同時阿古朵帶著殘餘8000士兵,踏上了返回金國的路途。一路上,士兵們雖然疲憊不堪,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劫後餘生的慶幸,以及對風城掠奪成果的貪婪與滿足。 終於,他們回到了金國的都城。阿古朵顧不上休息,立刻請求單獨面見金國的統治者——金可汗。

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金可汗高坐在王座之上,眼神中透著威嚴與期待。阿古朵走進大殿,單膝跪地,恭敬地行禮:“拜見可汗,臣阿古朵回來了。” 金可汗微微點頭,聲音低沉而渾厚:“阿古朵,起來吧,此次出征的情況如何?” 阿古朵站起身來,開始稟報此次的收穫:“可汗,此次出征,我等雖在林城遭遇了頑強抵抗,吃了一個大虧,但幸好在風城收穫頗豐。在風城,我們繳獲了糧食五萬石,金銀財寶裝滿了十五箱,還有美酒三十車。” 金可汗聽到這些數字,眼睛頓時一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站起身來,在大殿中來回踱步,一邊走一邊說道:“好,好啊!阿古朵,你雖然在林城失利,但能在風城取得如此收穫,也算是將功補過了。風城雖小,卻能有這般收穫,可見你還是有些本事的。” 阿古朵連忙低下頭,謙卑地說道:“多謝可汗誇獎,這都是可汗的威名遠揚,讓那些風城計程車兵和百姓心生畏懼,才讓我等能夠順利獲取這些物資。而且,臣在風城也遇到了一些抵抗,風城的守城將領李瀚十分英勇,他們計程車兵也拼死作戰,只是他們的力量終究無法與我大金的勇士抗衡。”

金可汗聽了阿古朵的話,大笑起來:“哈哈哈,不管怎樣,最終的勝利是屬於我們大金的。阿古朵,你此次立下大功,本可汗不會虧待你。” 說完,金可汗大手一揮,下令道:“來人啊,賞賜阿古朵良馬五十匹,上等皮毛一百張,還有我金國最鋒利的寶劍一把。另外,賞他計程車兵們每人5兩銀子,讓他們好好享受勝利的成果。” 阿古朵再次單膝跪地,感激涕零地說道:“多謝可汗賞賜,臣定當更加效忠於可汗,為大金開疆拓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金可汗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坐回王座,眼神變得嚴肅起來:“阿古朵,雖然此次有所收穫,但我們不能滿足於此。林城的失敗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你要好好總結經驗教訓,下次再戰,定要將林城拿下,還有那大明的疆土,本可汗可是覬覦已久了。” 阿古朵抬起頭,眼神中透著堅定:“可汗放心,臣回去之後定當仔細研究作戰策略,下次與大明交鋒,必定旗開得勝,為大金奪取更多的土地和財富。”

金可汗揮了揮手,示意阿古朵退下。阿古朵恭敬地行了禮,然後緩緩退出大殿。他知道,自已雖然得到了賞賜,但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下次與大明的戰爭,必須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