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間,南方小鎮上有一個叫朱大志的男子,家中開了一間雜貨鋪,妻子劉氏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女子,夫妻關係融洽,可成婚十來年也沒有生育孩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朱大志覺得對不住自已的父母,心中總是不暢快。
朱大志和妻子是從苦日子一起熬過來的,二人感情深厚,休妻的事情他做不出,於是就過繼了弟弟的一個孩子。
這孩子七歲,名字叫朱二寶,朱大志夫婦對朱二寶視如已出,吃的穿的都不委屈孩子。
朱二寶也很聰明,就是對讀書不感興趣,朱大志就教他做買賣。
十年彈指一揮間,朱二寶已經長成了大小夥子,朱大志夫婦就張羅為他娶個妻子。
朱家的條件殷實富足,當然想娶個門當戶對的,可這種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媒婆介紹了幾個女子,要麼家中貧寒,要麼無父無母,要麼長相差,因此一直沒成。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鎮上的林木匠出外做工,帶回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叫白如雪,說是在路上撿的,要給朱二寶介紹。
朱大志夫婦覺得這女子來路不明,但礙於林木匠的面子,只能讓兒子與那白如雪見一面,誰知朱二寶一見傾心。
朱大志勸說兒子不能娶白如雪,也不知道她的底細,害怕以後惹上麻煩,可朱二寶卻不聽,說這輩子非白如雪不娶。
朱大志夫婦見兒子這麼堅決,雖然心中不甘,但還是同意了。
沒過多久,二人就順利地拜堂成親了,成親之後,白如雪對公婆很孝順,對丈夫很體貼,一家人的關係也很融洽。
朱大志夫婦也改變了看法,對這個兒媳也很好,希望她能早日生個大胖小子。
白如雪沒有辜負公婆的期望,成親不到倆月就懷孕了,朱大志夫婦和朱二寶都非常高興。
禍不單行,好事成雙,白如雪懷孕後不久,婆婆劉氏也嘔吐不止,郎中來了一看,居然把出了喜脈。
在古代,婆婆和媳婦同時懷孕的事情很常見,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朱大志高興得合不攏嘴。
劉氏都快五十歲的人了,身體自然沒有年輕人好,白如雪怕婆婆累著,總是搶著幹活。
再說劉氏懷孕不容易,自然也是非常注意,什麼活也不幹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白如雪順利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取名朱子恩。
一個月後,劉氏也生下一個兒子,但這個孩子的降臨並沒有給朱家帶來歡樂,而是讓朱大志夫婦陷入痛苦之中。
孩子長得渾身黑不溜秋,而且額頭凸出,下巴長而且上翹,一看就害怕。
孩子一落地,朱大志就說是個怪物,抱著要出門,可卻被白如雪攔住了。
“爹,你這是幹什麼去?”
朱大志說道:“這哪裡是個孩子,分明是個怪物,留他何用?”
白如雪說道:“爹,他是您的兒子,是我的弟弟呀,你怎麼捨得……”
朱大志不理她,抱著孩子就出了門,白如雪知道攔不住公公,只能悄悄尾隨。
朱大志抱著孩子來到池塘邊上,把孩子扔進了池塘裡,白如雪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看得是心驚膽戰。
朱大志一離開,白如雪就趕緊跑到池塘邊上,卻看不見孩子的影子,她顧不得多想就跳了進去。
正值夏季,池塘裡荷葉層層疊疊,白如雪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她慌亂地翻開荷葉,準備在水裡撈,卻看到那孩子安靜的躺在一片荷葉上,還朝著她笑。
白如雪一下子把孩子抱在懷裡,淚水噴薄而出,這孩子太可憐了,一生下來就被親生父母扔了,作為一個母親她看不了這些。
白如雪怕公婆看見孩子不罷休,就用褲帶把孩子綁在腰上,幸虧上衣又寬又大,能把孩子蓋住。
說來也怪,這孩子在衣服下面居然不哭不鬧,就這樣被白如雪帶回了家,藏在自已的臥房裡。
晚上,朱二寶回到房間,看到那個奇醜無比的孩子嚇了一跳,趕緊質問妻子是怎麼回事?
白如雪也不瞞他,就實話實說了,並央求他不要告訴父母。
朱二寶說道:“瞞得了初一,瞞不過十五,父母早晚是要知道的,這樣做也不是長久之計。”
白如雪說道:“那就瞞一天是一天吧,到時候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許就會接受他了。”
朱二寶也是個善良之人,不忍心不管,於是就同意妻子把弟弟藏在家裡,並給他取名叫朱仁義。
再說朱大志把兒子扔進池塘之後就回去給妻子劉氏說了實話,劉氏聽了差點哭暈過去。
朱大志說道:“咱們這輩子沒有親兒子命,如今二寶也孝順,就不要想那麼多了。”
劉氏說道:“再醜也是咱兒子,你咋就這麼狠心呢?”
“如今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我怕他是個不祥之物,對咱家影響不好,所以就……其實我也心疼啊……”
朱大志說著也流下了眼淚,劉氏見丈夫這樣,也就不再埋怨,只說道:“也許這就是命吧!”
再說這朱仁義就是長得醜些,其它方面都非常好,整日的不哭不鬧,吃飽就睡。
男孩子飯量大,白如雪的奶水只夠供應一個孩子吃,她就讓弟弟先吃,兒子總是餓得哇哇大哭。
她看著大哭的孩子,也很心疼,只能給他煮些米湯來喝。
白如雪一直把朱仁義藏在房間裡,生怕被公婆看見,眨眼一年就過去了,兩個孩子都會走路了,也開始牙牙學語。
白如雪就把朱仁義關在房間裡,又怕他一人孤單哭鬧,也就不讓朱子恩出門,讓他在房間和小叔一起玩。
可朱子恩不願意呆在房裡,不讓出去就哭鬧,白如雪沒法,只能讓他到院裡去玩。
朱仁義似乎是知道自已的處境,看著朱子恩出去玩他也不著急,就一個人呆在屋裡。
一日,朱大志從外面做客回來,看見自已的大孫子抱住就親,說道:“爺爺帶你到集市上趕會去。”
沒想到朱子恩卻說道:“小叔叔在房間裡,爺爺帶他一起去吧!”
朱大志聽著他稚嫩的話語,以為是小孩子隨口胡說,也沒有當回事,就抱住朱子恩上街玩去了。
他給朱子恩買了風車,還有一些小吃食,朱子恩就特別的開心,一直玩到傍晚才準備回家去。
臨走的時候,朱子恩卻說道:“我還要一個風車,回家和小叔叔一起玩。”
小孩子胡說純屬正常,朱大志並沒有當回事,可聽孫子又提起小叔叔,朱大志就覺得有些奇怪,問道:“小叔叔在哪裡?”
“在我孃的房間裡呀!”朱子恩得意地說道。
朱大志想,兒子經常出外,莫不是媳婦在家做了不檢點的事情,讓孫子看到了,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抱起孫子就回家去了。
朱大志把朱子恩放在院子裡玩,就進到房間對妻子劉氏說了自已的懷疑,劉氏聽了也是很吃驚,說道:“這怎麼可能?”
“孩子是不會撒謊的,說房間裡有小叔叔,還說讓小叔叔陪著他玩……”朱大志和劉氏在屋裡商量了一番,決定先不打草驚蛇,觀察觀察再說。
半夜三更,一個黑影悄悄地來到白如雪的窗子下聽動靜,大概過裡一個時辰,黑影才悄悄離開。
“屋裡靜悄悄的,一點動靜也沒有。”劉氏說道。
朱大志說道:“算了,明天你去她房裡看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還是算了吧,我覺得如雪不是那樣的人,咱不能這樣無根無據的懷疑人呀!”劉氏心中有些愧疚地說道。
朱大志說道:“怎麼無根無據了,孫子都說了,小孩子的話是最值得相信的!”
……
次日,朱大志就讓劉氏去兒媳婦房裡抱孫子,白如雪正好從房間裡走出來,看見劉氏過來就趕緊問好。
劉氏說道:“我把孫子抱過去,他爺爺想逗他玩玩。”說著就要進屋,白如雪趕緊說道:“娘,孩子睡了,等他醒了我把他送到東屋裡去。”
劉氏明明聽見裡面有動靜,兒媳婦卻說孩子睡了,她不顧白如雪的阻攔就衝進了屋裡。
此時,兩個孩子正坐在地上玩彈子,聽見有人進來也不理,繼續玩。
白如雪見婆婆進屋,也跟著進了臥房,她臉色有些蒼白,看著劉氏的反應。
劉氏看到自已的孫子正在與一個同齡的孩子玩耍,這個孩子奇醜無比,劉氏心裡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她回頭看向臉色蒼白的白如雪,質問道:“這孩子是誰?”
還沒等白如雪回答,朱子恩就站起來說道:“奶奶,這是我小叔,你咋不知道呢?”劉氏沒有理會小孩子,而是等著兒媳婦做出解釋。
白如雪早就打算找個合適的機會把這事向公婆說明,沒想到還沒等她說就被發現了,事已至此,她也只能全盤托出。
劉氏聽了一下子癱軟在地上,眼淚就花花地流了下來,她覺得自已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反倒是自已的兒媳婦才有慈母之心,此時的她羞愧難當。
朱大志讓妻子去打探訊息,好一會不見妻子回房,走出屋子去看,就聽見西屋裡傳來了哭泣的聲音,心想不好,也顧不得自已是公公的身份了,就衝進房裡去了。
房裡的一幕讓他也是驚訝萬分,他一眼就認出了那個孩子就是他扔到池塘裡的孩子,他看看白如雪沒有多說,而是把妻子劉氏攙扶到了他們的房裡。
常言說,虎毒不食子,其實朱大志把孩子扔進池塘之後也很後悔,他多次去池塘邊徘徊,可一切都晚了。
如今看到自已的兒子還活著,而且已經一歲多了,他的心裡也是五味雜陳,夫妻二人都非常感激兒媳白如雪。
白如雪見公婆願意認孩子,心中非常欣慰,看來當初自已的做法是對的,即便公婆不願意認孩子,她依然會那樣做的。
朱大志夫婦認了朱仁義這個孩子,而且對他疼愛有加,村裡人得知後都議論紛紛,說這樣的孩子很不吉利。
過了一年,朱二寶出外做客,路上遭遇強盜丟了性命,朱大志夫婦白髮人送黑髮人,心情也是可想而知,沒過多久,二人也相繼離世。
最痛苦的人就是白如雪,一年時間,她經歷了喪夫,喪公婆的悲劇,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逝者已去生者如斯,一家四個大人走了三個,去的人已經去了,活著的人還得活著,為了兩個幼小的孩子,白如雪不允許自已消沉下去,而是要鼓起勇氣堅強的活著。
白如雪一個年輕的寡婦,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生活實屬不易,有些地痞流氓還覬覦她的美貌,這讓白如雪很是苦惱,幸虧有林木匠撐腰,那些人也是有些顧忌的。
村裡人認為,朱家一年死了三個人很不正常,他們說這事與朱仁義有關,他就是一個災星,有人勸說白如雪把朱仁義扔了,要不她也會倒黴的。
白如雪說道:“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你們不要想得那麼玄乎。”見白如雪不聽勸,大家也只能在背後嘲笑她傻。
過了一年,村裡又因意外去世了兩個人,大家就把矛頭都指向了朱仁義,覺得是他給大家帶來的厄運,於是就聯合起來跑到朱家,逼著白如雪把他送走。
白如雪沒法,只能變賣了家裡的老屋和土地,帶著兩個孩子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山上,在哪裡搭了兩間木屋子,也算是安了家。
在山裡住了兩年,兩個孩子也三四歲了,白如雪就在城裡租了兩間破屋子,做些針線活拿到集市上去賣,把兩個孩子送到附近的學堂讀書。
這叔侄倆都很聰明,他們比著讀書,一開始,還能供應得起,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裡的那點積蓄也所剩無幾了,光靠她一人做針線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
白如雪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取捨,她把自已的兒子朱子恩叫到房裡,說道:“你都十四歲了,也該學一門安家立命的本事了,我已經找人給你說好了,明天你就去王員外的店裡做學徒。”白如雪的口氣不容置疑。
朱子恩卻說道:“娘,我要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好孝敬您,我不想去做學徒!”
白如雪看著兒子渴望的眼神,心中很不是滋味,說道:“家裡的條件你也知道,只能供一個人上學,你爺爺奶奶都不在了,他們把你小叔交給了我,我就不能虧待他,娘也只能委屈你了!”
一直以來,白如雪都把最好的給了小叔子朱仁義,吃的,穿的,還有母愛,朱子恩心中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但他知道母親的難處,從來都沒有埋怨過她。
如今讀書的機會也被她剝奪了,他就再也忍不住了,就把心中的怨氣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白如雪也覺得對不住自已的兒子,可她更不能委屈了小叔子,這孩子沒有了父母不說,還有他自身條件的原因,如果不考取功名,恐怕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她冷冷的說道:“什麼都不要再說了,明天你就去做學徒!”
這一夜,白如雪的淚水浸溼了枕頭,她想,要是丈夫還活著,兒子還可以繼續讀書,就不會這麼早踏上社會了。
如今家裡條件不好,她也只能對不住兒子了,她不奢望兒子能夠理解她,只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朱仁義無意中聽到了他們母子的對話,心中很是愧疚,他覺得對不起侄子,更對不住嫂娘,於是一大早就跪在白如雪面前,懇求她讓朱子恩去讀書,自已可以砍柴掙錢。
白如雪一聽淚就流了下來,趕緊扶朱仁義起來,朱仁義說道:“嫂娘要是不答應,我就長跪不起!”
白如雪說道:“你必須要好好讀書,朱家光耀門楣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如果你不讀書,怎麼對待起死去的爹孃,怎麼對得起嫂孃的一片苦心呢!”
不管白如雪如何勸說,朱仁義就是不起,白如雪就拿起棍子去打他,打的身上都浸出血了,還是咬牙堅持著
“好弟弟,你咋就這麼任性呢,你要是不起來,嫂娘就和你一起跪!”朱仁義見白如雪這樣,趕緊就把她攙扶了起來,哭著說道:“嫂娘這是要折煞小弟啊!”
白如雪就抱住他痛哭,說道:“答應嫂娘,好好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嫂娘也跟著你風光啊!”
朱仁義知道白如雪的脾氣,她決定的事情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也就妥協了,從此之後,他頭懸梁錐刺股,勤學苦讀。
三年之後,朱仁義一舉成名,中了頭名狀元,被朝廷派到開封府任職。
他本來想著先回去把這個喜訊告訴嫂孃的,可朝廷讓他去查一個棘手的大案,這個案子牽扯的人員眾多,而且是非富即貴,這對於剛上任的朱仁義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他身為朝廷命官,一刻也不敢怠慢,常常為了梳理案情,忙到三更才睡,五更便起,經過兩年的調查走訪,收集證據,終於把壞人繩之以法。
大案告破,皇帝非常高興,把他從知府直接升職成巡撫,並獎勵黃金幾百兩。
朱仁義向皇帝說明了自已的情況,皇帝就給他一個月的假期,讓他回去看望嫂娘。
朱仁義坐著馬車就回去了,當他走到城門口的時候,突然看見有一箇中年婦人倒在路邊。
朱仁義趕緊命令車伕停下,他走下車子,去扶起那個婦人,當他看清婦人的真面目時差點嚇癱。
“嫂娘,我是你的弟弟朱仁義啊!”他握住婦人的手,不爭氣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白如雪見到這人居然是三年未見的小叔子,也是喜極而泣,抱住他痛哭不止。
朱仁義把嫂娘請上馬車,回到家裡,他就問起家裡的情況。
白如雪泣不成聲地說了最近家裡發生的事情。
原來,朱子恩在王家做夥計,就與王家的女兒好上了,王員外得知後就不同意,不允許二人來往,並把朱子恩趕出了鋪子。
朱子恩就在另一家鋪子做工,因為他精通管理,又任勞任怨,很快得到了老闆的賞識,提拔他做了掌櫃的。
本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可就在一個月前,王家的女兒突然被人謀害,王家就告去縣衙告狀,說是朱子恩乾的。
知縣又在朱子恩的身上發現了王家小姐的繡鞋,但朱子恩不承認幹了此事,知縣就對他用酷刑,他忍受不了折磨,就屈打成招了。如今朱子恩被關在死牢裡,等待秋後問斬。
白如雪說道:“我的兒子我瞭解,他決不會幹出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說著又是淚如雨下。
朱仁義覺得這案子有蹊蹺,但也不能聽取一面之詞,他安慰了嫂娘一番,說一定會查清此案的,白如雪聽他這麼說也就放心了。
朱仁義這次回來就是為了陪陪嫂娘,所以提前就封鎖了訊息,他只帶了倆個侍衛和一個文書孫老者,要想查這個案子,只能秘密進行。
次日,朱仁義就命幾人打扮成老百姓模樣,到大街上去給人聊天,尋找這個案子的蛛絲馬跡。
眨眼已經過了二十天有餘,他的假期也快結束了,幾人還沒有打探到有價值的資訊,朱仁義很是著急,夜裡睡不著就在房間裡踱步。
突然,孫老者就敲門進來了,朱仁義趕緊問他調查的怎麼樣了,孫老者卻愁眉不展,說道:“大人,有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仁義不解地看著他,說道:“但說無妨!”
孫老者猶豫了一會兒說道:“你嫂娘在害你!”
朱仁義一聽眉頭就皺了一個大疙瘩,說道:“何出此言。”
孫老者就湊近他的耳朵,把這些天調查的結果詳細地說給了朱仁義,朱仁義一聽惱羞成怒,說道:“簡直是無法無天了!”
“大人,朱子恩是您的親侄子,按理說你是要避嫌的,如果你執意要管,也不是不可,但真兇的背景,恐怕……”
朱仁義為官清廉,嫉惡如仇,遇到這樣的事情他不會不管的,更何況是自已的侄子,說道:“這個案子我管定了,就算是死我也要管!”
次日,朱仁義就身穿官服來到縣衙,知縣一看巡撫大人駕到,嚇得兩腿發軟,趕緊把他請到上座。
朱仁義開門見山,說要重新審理朱子恩的案子。
知縣大人趕緊說道:“這個案子已經了結,死亡文書也上交了朝廷,大人何故又要重審呢?”朱仁義就把自已找到了證據拿了出來,知縣一看臉色大變。
朱仁義快馬加鞭回到京城,親自面見皇帝,懇求皇帝開恩,把朱子恩的案子發回去重審,皇帝念在他審案有功的份上就同意了。
朱仁義拿了皇帝的尚方寶劍之後,就回到縣衙重新審理王小姐被害一案,經過審理,真兇就浮出了水面。
縣城首富吳員外的兒子吳大朗一直垂涎王小姐的美貌,一日半夜就潛入王小姐的閨房輕薄了她,王小姐要叫人,他就一不做二不休把王小姐殺害了,然後拿走了她的一隻繡花鞋。
吳大郎知道王小姐與朱子恩相愛,而王員外又反對,他就找人把繡花鞋悄悄放在朱子恩的身上,製造出朱子恩因愛生恨而殺人的假象。
如今案件真相大白,朱仁義怕夜長夢多,立刻就把吳大朗斬首了,誰知人頭剛落地,皇上就派人來了,這也在朱仁義的預料之中。
原來這吳大郎的姐姐吳子玉是皇帝的寵妃,吳家人進京去找吳子玉,要她救救吳大朗,吳子玉就求皇帝開恩,皇帝立刻派人來救吳大朗,可還是來晚了一步。
吳子玉聽說自已的弟弟被朱仁義斬首了,惱羞成怒,要求皇帝斬殺朱仁義,為她弟弟報仇,皇帝雖然很寵愛吳子玉,但腦子還是有一點清醒的,就沒有斬吳仁義,而是把他貶為庶民,發配邊疆。
臨走的時候,朱仁義見到了嫂娘和侄子,白如雪抱住他痛哭,說道:“都是嫂娘害了你……”
朱仁義說道:“嫂娘不要這樣說,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欠您的太多了,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好好孝敬你的……”
其實皇帝只是一時生氣,才把朱仁義發配到了邊疆。
因為朱仁義斷案如神,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三年之後,皇帝又重新啟用了他,官復原職。
朱仁義把嫂娘和侄子都接到了省城裡,朱子恩在省城做生意。叔侄二人都娶妻生子了,他們對白如雪十分孝順,為她養老送終。
朱仁義為官清廉,破案如神,美名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