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反對派(下)

公元1070年十月,翰林學士範鎮上疏,極力批評“青苗法”的危害,趙頊沒有回覆,王安石看了奏疏,鬱悶異常。畢竟,反對的人太多了,且都是一些有名望的大臣!

幾天後,範鎮見沒有結果,又上疏道:“陛下有納諫的天賦,大臣有進無用建議的權利;陛下有愛民的秉性,大臣(暗指王安石)有殘民的手段,臣知道上疏會觸怒某些大臣,罪遭不測;但緘口不言,有負陛下厚恩!”

奏疏入中書省,王安石看到後,怒火攻心,氣得拿奏章的手顫抖不已。心想,你範鎮也太不識抬舉了,先前反對也就罷了,如今指桑罵槐,我王安石真是軟柿子?王安石親自起草詔書回擊範鎮,讓他以戶部侍郎的身份退休。

十二月,王安石和韓絳同時升任宰相。王珪任參知政事。

公元1071年四月,司馬光主動要求到洛陽任西京留守之後,直史館蘇軾上疏,發表了一篇宏論,指出新法的危害。

此前趙頊曾召蘇軾,詢問對當今政局的看法,並且誠懇的道:“就算是朕的過失,愛卿也可以直接指明陳述!”

蘇軾很感動,毫不諱言地道:“陛下天賦超群,才智過人,文武兼備。”

蘇軾先拍了一通馬屁,接著道:“陛下如今不用擔心不明察,不用擔心不勤政,不用擔心不決斷,但是要防止治理政務太急躁,防止聽人諫言太寬廣,防止進用官員太快速.希望陛下能以安靜來治理國家,等待事物的出現,然後加以處理.”

神宗悚然道:“你的三句話,朕應當仔細地考慮.凡是在館閣的人,都應當像你一樣,為朕深思治亂的辦法,不要有所隱瞞才好。”

本來君臣之間是一團和氣,但此次蘇軾極論新法不好,指責王安石,這就讓趙頊心裡有些不痛快了。

其實在變法問題上,誰指責王安石,就是批評最高領導趙頊,王安石變法,沒有趙頊鼎力支援,怎麼能夠順利推行?王安石變法,其實就是趙頊變法!所以,反對變法的大臣,幾乎都會遭受打擊。

因為王安石和蘇軾私交也不錯,趙頊可能想到了蘇軾前次進諫“三言”的妙處,並沒有處罰蘇軾。

不久,蘇軾見王安石極力輔佐趙頊建立皇帝獨斷專行的制度,蘇軾又閒不住了,借進士考試,出了一個“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題目,這讓王安石非常生氣,當然趙頊絕對也不高興,試想,哪位皇帝不想權力專制啊?王安石做得好好的,你又來拆臺?誰拆王安石的臺,就是拆我趙頊的臺,我就摘誰的帽子,挪他的位子!趙頊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兩位大佬都不高興,前面的印象分就全部作廢了。蘇軾預感不妙,主動要求到地方上去,被貶為杭州通判。

五月,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韓維貶為知襄州。韓維雖是韓絳弟弟,但“保甲法”在開封推行時,韓維表現得很不積極。

七月,御史中丞楊繪、監察御史劉摯上疏認為收“助役錢”有十大害處,還有五大難以推行的原因。王安石讓知諫院張璪作文回擊,張璪不幹,曾布主動請求作《十難》,並在文章裡彈劾楊繪、劉摯欺誕,兩人不服,前後寫了四份奏疏辯解。

不久楊繪貶知鄭州,劉摯貶監衡州鹽倉,張璪也受了處分。

趙頊和王安石君臣一條心,哪個反對派跳出來,他們就擼了哪個,真是“遇神殺神、佛擋殺佛”,兩人“玩得很嗨”。但好景不長,兩人之間出現了小隔閡。

公元1072年五月,王安石第二次要求辭職!趙頊知道緣由後,不批准。王安石辭職有什麼原因呢?原來王安石吃醋了。具體我們在佐料裡細說。

公元1073年四月,樞密使文彥博也出頭了,王安石極力反擊,文彥博於是力請外調,罷為河東節度使。

至此,大大小小的反對派,基本被趕出了京師。

佐料:趙頊很喜歡樞密承旨李評,但是李評很反對“助役錢”,王安石極端討厭他。只因趙頊庇護,王安石無從下手。恰好李評頭腦發熱上疏妄加評論,建議罷除閣門官吏,王安石立即抓住他的小辮子,想要乘機處罰他。

王安石對趙頊做了彙報,趙頊也認為李評有罪,但對處罰李評未置可否。王安石按捺不住,讓人起草處罰李評的奏章,卻被趙頊扣下了。王安石一見趙頊沒有采納自己意見,偏執症又發作了,第二天進宮,就向趙頊提出辭職,說要到東南地方上去任職。

趙頊既覺突然又感驚訝,真誠地道:“自古君臣,像愛卿和朕一樣相知的有幾位?朕愚鈍粗鄙,剛開始什麼都不懂,自從愛卿在翰林後,朕才知道什麼是道德文章,視野得到開闊,天下事也有了頭緒,愛卿怎麼捨得丟下朕要走?”

王安石心中雖然感動,口裡卻不肯認錯,還是固執的說要走。

趙頊又道:“愛卿莫非因為李評的事而疑心朕?朕自讓你擔翰林學士以後,便決定把天下重擔交給你,像呂誨,將你比做少正卯、盧杞,朕絲毫沒有被他蠱惑,其他人更不能迷惑朕啊!”

作為皇帝,趙頊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實屬難能可貴了,王安石但凡知道進退,也應該是感激涕零,跪謝天恩才恰當啊!可他偏偏是王安石,天下聞名的“拗相公”!王安石回家後,還上表要辭職。

我們可以想象趙頊接到這份表章的感受:沒有你王屠夫,我趙頊就吃帶毛豬嗎?但趙頊仍然忍住了,不看奏疏,將它退回,並強令他上班。從此趙頊心中留下了芥蒂,也為王安石的罷相埋下了禍根。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