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法”機構

王安石變法,其制定的“新法”並不是一次性頒佈天下的,而是經過了幾年時間的跨度,陸陸續續頒發下來的。變法機構也不單單是“制置三司條例司”這一個部門。

“制置三司條例司”本來由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領導,下設各級官員。

公元1069年十月,富弼罷免宰相,趙頊本來要王安石做宰相,王安石為了酬謝陳昇之幫助自己變法,發揚高風亮節精神,推陳昇之上位。

陳昇之做了宰相,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似乎覺得自己要高王安石一等了,便對變法陽奉陰違,對自己兼領的“制置三司條例司”,那是左看左不順眼,右看右不中意。

做了一個月宰相後,陳昇之對趙頊道:“宰相職事無所不統,宰相所領職事怎麼能稱'司'?請陛下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這顯然是和王安石公開放對了。

王安石在一旁聽了,內心十分惱火,搶在趙頊面前回答道:“古時有'六卿'就是現在的執政宰相,那時的名號就有諸如'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各自掌管一個部門的職事,自古如此,有什麼不合道理的?”

陳昇之爭辯道:“宰相如果'制置百司條例'就可以,僅'制置三司'一官就講不通。”陳昇之意思,“制置三司條例司”應該改為“制置百司條例司”才妥當!

王安石怒道:“中書宰相要支取百錢以上的財物,以及對三司官員升遷補缼,都要請旨行事,你以為宰相能一手遮天嗎?至於'制置三司條例',有什麼不可以的?”王安石意思,你這個宰相,兼任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對三司的用錢、用人都要請旨,你想改為“制置百司”,就不要請旨了嗎?你陳昇之什麼目的?

透過這次爭吵,王安石知道,陳昇之反水了,便向趙頊建議,將陳昇之趕出了“制置三司條例司”,讓韓絳頂替陳昇之的位置。

韓絳當時為樞密副使,和王安石的關係親密無間,更為重要的是,韓絳與王安石真一條心,是真心支援變法的。比如,王安石每次奏事完畢,韓絳必定出列表態:“臣的意見和王安石一致,請陛下省察!”王安石讓韓絳接替陳昇之,理所當然。

公元1079年四月,韓絳也升為參知政事,進入中書省辦公,王安石自己本來也是參知政事,為了辦事方便,這時便建議將“制置三司條例司”併入中書省。

公元1070年五月,“制置三司條例司”正式併入中書省。

“制置三司條例司”併入中書省之前,很多言官也上疏請求撤銷它。特別是前宰相韓琦,當時判大名府,上書道:“條例司雖然是宰輔大臣兼領,本不應該有所定奪。如今條例司不經過中書省直接商定條例律令,這是在中書省之外又設了一個'中書省'啊!”

別人的意見趙頊可以置之不理,韓琦的奏章,趙頊不得不重視。因此,在韓絳以樞密副使身份領“制置三司條例司”後不久,趙頊便問王安石:“'條例司'可以併入中書省嗎?”

王安石答道:“新法條例還沒有全部起草完畢,而且臣和韓絳共領該司,我們經常需要商議條例細節,臣在中書辦公,韓絳在樞密院辦公,如果現在撤銷了'條例司',臣和韓絳便沒有共同的辦公場所,因此現在還不能合併,請陛下緩一緩。”

“制置三司條例司”併入中書省後,凡是原條例司的屬員,全部授予官職,變法事宜交付“司農司”。由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呂惠卿兼任司農寺。

“制置三司條例司”雖然只存在一年零三個月,卻為變法的前期工作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可以說很好的完成了歷史使命。

“制置三司條例司”同時也完整地起草了三大主體法律,“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

呂惠卿接管司農寺僅四個月,當年九月,呂惠卿父親去世,呂惠卿按制度去職“丁父憂”,判司農寺位置空缺,王安石推薦曾布代替,可是曾布資歷尚淺(年僅三十五歲),下屬不服氣,不久換成胡宗愈,然而胡宗愈對變法不積極,王安石又將知諫院鄧綰升遷為侍御史知雜事,兼判司農寺。

佐料:鄧綰,成都雙流人,公元1070年,鄧綰通判寧州(甘肅寧縣),他上書趙頊道:“陛下得伊尹、呂望輔佐(指王安石),頒佈青苗、免役等新法,人民沒有不歡欣鼓舞的。臣從寧州所見,便知“一路”(相當現在的省)情況,從“”一路”來看,便知全天下都如此!這真是世上少有的良法,請陛下不要因為沒有根據的議論而放棄啊!”

地方官上書皇帝,先要經過中書這一關口,王安石見了這封歌功頌德的奏疏,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

不久,鄧綰的上書便產生了奇效,趙頊召他進京入對。趙頊問他認識王安石和呂惠卿嗎,鄧綰回答不認識。趙頊莊重地介紹道:“王安石,乃當今聖人,呂惠卿,也是當今賢人!”

鄧綰退出,遇到王安石,極盡諂媚,好像面見很熟悉的老上司一樣。宰相陳昇之打算讓鄧綰回寧州擔任知州。算是提了半級,鄧綰聽說後,很不滿意,失望地道:“急著召我進京,怎麼又讓我回去?”

有人問:“你想要什麼官位?”

鄧綰毫無廉恥地道:“最起碼應該做館閣吧?”

那人接著諷刺道:“做諫官不是更好嗎?”

鄧綰馬上介面道:“那當然好!”第二天,朝廷果然下詔讓他擔任集賢院校理。這顯然是王安石起了作用。看來,喜歡聽奉承話是所有人地通病,哪怕你再賢明也不例外!

在京師的同鄉都笑罵鄧綰,他滿不在乎地道:“笑罵由得你們,好官還須我來做!”

不久,鄧綰又升遷為知諫院。真是一封馬屁奏疏搭天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