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章 趙頊立

濮議之爭,朝廷貶了六員大臣,作為始作俑者司馬光,卻安然無事,做官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啊?

原來,趙曙留住司馬光,是想要他做件大事,此事非司馬光莫屬。

1066年四月,趙曙命“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司馬光,主持編修歷朝歷代君臣事蹟。

司馬光上疏奏道:“紀傳體裁文字繁多,臣不自量力,想博採眾長,整理'戰國'到'五代'的歷史,但凡國家興衰、生民休息、'善'可學習、'惡'可警戒、帝王應該警醒的,採用編年體方式,取名'通志'。該書上下貫穿千年,臣一人難以勝任,翁源縣令劉恕、將作監主簿趙君錫,都有史學名聲,望陛下特差兩人與臣一起修撰。”

趙曙下詔批准,後趙君錫父亡守喪,命太常博士劉攽代替。

通史《資治通鑑》的修撰,轟轟烈烈拉開了序幕!

同月,西夏李諒祚派軍侵邊,圍攻慶州大順城(甘肅華池),被經略使蔡挺擊敗。

李諒祚於公元1047年即位,當時才一歲,此時二十歲,已經成年,也親自掌握了政權,野心勃發。

公元1064年,趙曙登基,李諒祚派使者吳宗到開封慶賀,不料吳宗出言不遜,宋朝下詔讓李諒祚懲罰吳宗,可李諒祚認為使者受了大宋的批評,就是西夏受了欺負,便藉機製造摩擦。但他又擔心大宋停止李元昊時期談好的歲幣,因此只敢在邊境小打小鬧。

兩年的試探,李諒祚見大宋無動於衷,於是在1066年四月加大了賭注。不過一交手就吃癟,李諒祚覺得很沒面子。

八月,李諒祚率步騎再攻大順城,他身披銀甲,頭戴氈帽,親臨陣前督戰,宋軍箭下如雨,他被流矢射穿鎧甲,狼狽逃竄。

李諒祚吃了大虧,放言要增兵十萬圍大順城。此時剛好是大宋朝廷每年發放歲幣給西夏的時候。

知延州陸詵聽說李諒祚想發飆,立即釜底抽薪,扣住歲幣不給。李諒祚眼巴巴地望著這筆銀子,卻在邊境運不過來,欲哭無淚。

李諒祚被大宋掐住死穴,動彈不得,只得服軟。九月,李諒祚派使者到大宋謝罪道:“邊將擅自興兵,被我誅殺了!我願意息兵。”

當初李諒祚剛動手時,趙曙問韓琦怎麼辦?韓琦也是建議停止歲幣,關閉邊境貿易,派使者問罪。文彥博有些擔心,怕引起後患。

韓琦不屑一顧地分析道:“李諒祚不過是一位狂童罷了,他沒有李元昊的智慧謀略,況且我們邊境的守備比以前牢固多了,朝廷派使者譴責他,他必然服罪!”

朝廷還沒有動手,陸詵先斬後奏了。

陸詵一掐李諒祚脖子,李諒祚果然遣使向宋請求和好,趙曙聽到訊息後,對韓琦道:“正如愛卿所料!”於是兩國關係恢復正常。

十一月,趙曙的身體又出毛病了。御醫診治後,趙曙開始服藥。但是病情不見好轉。一天,宰相韓琦等至寢殿問安之後退出,穎王趙頊也跟著出來,憂形於色,對韓琦道:“怎麼辦啊?”

韓琦莊重地對趙頊道:“願大王日夜都不要離開皇上左右!”

趙頊奇怪地回答:“這是人子的基本責任啊!”

韓琦臉色更加嚴肅,盯著趙頊的眼睛道:“恐怕不僅為此!”

趙頊恍然大悟。急忙轉身進寢宮而去。

到十二月,趙曙的病逐漸沉重,竟然不能完整地說話了,處理國家大事,都是用筆寫在紙上。韓琦見此,對趙曙奏道:“陛下很久沒有上朝視事,朝廷內外惶恐憂愁,應該早立皇太子以安眾人之心!”

趙曙沉默一陣,微微點頭,韓琦請趙曙御筆寫出皇太子人選。趙曙拿著韓琦雙手遞來的硃筆,顫顫巍巍地寫道:“立大大王為皇太子!”

韓琦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穎王趙頊,輕聲道:“想必是穎王了,請陛下重新寫清楚一些。”

趙曙又提筆在後面加了一句:“穎王頊!”

韓琦立即召翰林學士來寢宮起草冊封皇太子的制書。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到御榻前聽命,韓琦將趙曙寫的手詔遞給張方平,張方平卻說不能辨認。問英宗,趙曙靠著案几嘟嘟囔囔地說,又說不清楚。

張方平進筆給趙曙再寫,趙曙又伏案寫道:“來日降制,立某為皇太子!”具體是誰,沒寫清楚。

張方平抗聲道:“皇太子必是穎王,既是嫡長子而且賢明,請陛下寫出他的名字。”,趙曙又吃力地加上“穎王”兩字,還沒放下筆,似乎意猶未盡,再加“大大王”三字。

張方平再無疑慮,退出寢殿起草制書。

公元1067年正月初八日,趙曙在福寧殿駕崩,享年三十六歲。在位僅四年,

當日,趙頊即位,後世稱之為神宗。

佐料:司馬光在主修《資治通鑑》之前,曾擔心歷代史籍浩繁,君王難以遍覽,因仔細選材,以編年體,初成《通志》八卷,起戰國至秦二世,進呈英宗,引起宋英宗的高度重視。

公元1066年,英宗特意在秘閣設定修書局,讓司馬光接著前八卷繼續修撰。可以說英宗在位四年,除了費時十八個月爭論“濮議”之外,就是督促司馬光做了這件事,可圈可點!

直到公元1084年,司馬光前後歷時十九年,全書修撰完畢,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為《資治通鑑》,並且還特意為書寫了序言,自己則每天堅持閱讀。

從該書的定名來看,神宗的水平非同尋常。

《資治通鑑》並非司馬光一人完成的,協助修書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三人。劉恕博聞強記,對《通鑑》的討論編次,出力最多。劉攽主修漢史、範祖禹主修唐史,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書中是非判斷,則出自司馬光一人之手。所以書中涉及議論,都是“臣光曰”。

附錄五:宋英宗在位年號及歷任宰相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四月英宗即位):韓琦、曾公亮;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韓琦、曾公亮;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韓琦、曾公亮;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韓琦、曾公亮;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神宗即位):韓琦(九月免)、曾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