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丁謂敗落後,劉娥恢復了王曾的提議,每五日和趙禎到承明殿聽政,皇帝在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劉娥的手詔全部稱“制”,劉娥自稱為“吾”。
公元1024年十一月,劉娥身穿帝王龍袍,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號:應元崇德仁壽慈聖皇太后。百官上表稱賀,劉娥在簾後哀慟不已!劉娥失聲痛哭,是因為思念真宗趙恆恩情,還是自己心情澎湃激動、難以自已,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隨後朝廷下詔,劉娥出入坐“大安輦”,這是皇太后待遇,鳴鞭侍衛如“乘輿”,令天下避劉娥父親劉通的諱,這又是天子待遇了。
時光如梭,公元1026年十二月,趙禎表示,明年正月初一,要先給太后祝壽,再上朝理政。劉娥內心歡喜,可表面功夫很到位,假裝不答應,王曾對趙禎道:“陛下以孝道侍奉太后,太后用謙讓保全國體,應該遵照太后制令。”
趙禎堅決不同意,看來還是趙禎更瞭解自己的母后啊!
公元1027年正月初一,趙禎率百官到會慶殿為劉娥祝壽後,劉娥坦然接受,可見,劉娥當初推辭,不過是假意客套而已!趙禎拜壽畢,再和劉娥一同到天安殿接受群臣朝賀、聽政。
趙禎儘管年紀越來越大,但對劉娥異常孝順聽話,劉娥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劉娥稱制日久,內心難免滋生一些異常的想法。好在朝中有許多忠於宋廷的重臣,時常敲打劉娥:江山姓趙不姓劉,時常提醒她不要有非分之想。比如之前的晏殊,比如曹利用,再如參知政事魯宗道,便更加直言不諱了。
有次,劉娥問魯宗道:“愛卿以為應該怎樣評價唐朝武后?”
魯宗道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武后,是唐朝的罪人,幾乎危及唐朝社稷!”劉娥聽後默然無語。
公元1029年十一月,趙禎又率百官在會慶殿為劉娥祝壽。“秘閣校理”范仲淹上疏道:“天子在內侍奉親人,自然有家人禮節,現在陛下和百官一樣北面朝拜,有虧君體,損害人主權威,不是為垂範後世的做法!”范仲淹明膽張目,將太后和皇帝“一網打盡”,連推薦他入朝做官的晏殊都嚇了一跳。
第二年,范仲淹又上疏道:“陛下春秋已盛,睿哲明聖,握乾綱而不能獨斷,恐非吉祥之兆!太后若卷收大權、歸於真主、豈不可以安享天年?”勸諫太后劉娥還政給皇帝趙禎。
但是權力的美妙滋味,誰願自動捨棄?何況趙禎並非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旦交權,誰知道以後怎麼發展,權力抓在手裡才是硬道理,劉娥在這方面很有理智,因此對范仲淹的上疏未予理會!但也未處罰范仲淹,這一點,劉娥比武則天仁慈許多!劉娥沒有興起大獄,破壞太祖太宗愛護士子的家法,值得後人肯定!
公元1031年九月,翰林學士宋綬又上疏,請仁宗趙禎到前殿單獨面見群臣,不是軍國大事,直接由趙禎決斷。
劉娥見疏,十分不爽,將宋綬貶為知應天府。侍御史劉隨,郭勸爭辯宋綬文辭出眾,應該留在朝廷,為皇帝效力,劉娥不予理睬。
朝中忠臣前赴後繼地為國伸言,讓劉娥不得不有所顧慮,也就始終不敢再往前邁出一步。
話又說回來,朝中有忠臣,自然也不乏奸臣。有小臣方仲弓,上疏請立劉氏宗族七廟,這是天子待遇。劉娥問輔政大臣該怎麼辦?宰相們面面相覷,不好回答。又是魯宗道跨步上前道:“如果立太后祖先七廟,把皇帝置於何地?”劉娥只得罷手。
劉娥有次和趙禎一起幸慈孝寺,打算將“大安輦”安排在趙禎的御輦之前,魯宗道又以“夫死從子”的大道理阻止,劉娥急忙命輦車跟在乘輿後面。魯宗道三番五次直面勸諫,獲得了“魚頭參政”的美譽,“魚頭者”,“魯”字之首也!
不久,大臣陳琳,本來官聲很好,卻不知腦袋裡哪根筋搭錯了,突發奇想,竟然乘單獨奏對時,向劉娥呈獻一副武后臨朝圖,意欲勸劉娥相仿武則天稱帝,
客觀地講,劉娥接到這樣的勸進圖,說不心動是假的,但劉娥畢竟沒有失心瘋,知道朝中的人心向背。因此毅然將臨朝圖丟在地上,莊重地道:“吾不作此辜負祖宗的事!”
可憐程琳,馬屁拍在了馬蹄上,灰溜溜地撿起臨朝圖,退出大殿。世人獲悉後,都異常鄙視程琳的為人。
佐料:“班序”就是一個排座次問題,體現了政治待遇,因此敏感性很強。《宋史.職官八.合班之制》敘述的就是這個問題,“合班”即上朝時的班位次序。
該篇分三個階段進行了敘述:建隆(宋太祖年號)以後合班之制;元豐(宋神宗年號)以後合班之制;紹興(宋高宗年號)以後合班之制,可見,班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有所改變的。
今天我們先討論一下建隆以後合班之制,由於篇幅較長,筆者先就前段重要部分予以摘錄,讓我們有個大致瞭解。
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三個稱謂的任何一個都是宰相);
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親王等任何職位兼後面三個職位中的任何一個,都稱為使相);
尚書令,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
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籤書樞密院事;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各府牧,以開封府、河南府、應天府、大名府、江陵府、興元府、真定府、江寧府、京兆府、鳳翔府、河中府排序(這些府設定'牧'、'尹','牧'經常由皇子擔任,所以班序很前;'尹'和'牧'相差好幾個檔次,缺'牧'或'尹',則設'知府事');
御史大夫,觀文殿大學士,六部尚書(按吏、戶、禮、兵、刑、工排序);
左、右金吾衛上將軍,左、右衛上將軍,門下、中書侍郎
節度使,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三司使;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