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章 李順王

公元993年底,李順率軍攻佔蜀州(四川崇州),殺監軍王亮及官吏十多人,轉攻邛州(四川邛崍),知州桑保紳、通判王從式及州屬官吏被殺,都巡檢使郭允能率軍撤退到新津江口。

起義軍追至新津江口,郭允能不敵,也被殺。唯有巡檢毛儼長著一雙“飛毛腿”,竟一個人徒步逃出生天。

起義軍順勢橫掃成都周邊,先後攻陷永康軍(四川都江堰)、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等地,縱火大掠後,分兵拒守。至此,起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

接著,李順兵指成都。

當時,成都知府張載尚在赴任的路上,走到半路的梓州(四川三臺),有人勸他說:“成都勢難保全,公去肯定有危難,何不在這裡多呆幾天,避免戰火!”

張載生氣地道:“我受詔擔任朝廷大員,在危難之時,怎麼能退縮?”當即出發,進成都城。

不久李順率軍攻來,張載和西川轉運使樊知古率軍誓死抵抗。起義軍進攻不順利,焚燒成都西城門後,暫時退回。

起義軍從成都退軍,又殺向成都北面。公元994年正月,李順攻陷漢州(四川廣漢)、彭州,使成都陷入了起義軍的包圍之中,成了一座孤城。

樊知古、郭載見此情形,知道成都難保,率領官吏逃奔梓州(四川三臺),暫時拱手將成都讓給了李順。

李順毫不客氣,隨即佔領成都。

起義軍攻佔成都,李順稱大蜀王,改元“應運”,分封將士,設官置署,開始像模像樣地打理四川政務。

李順坐穩成都,派部將四面出擊,攻城劫寨,擴大地盤。

公元994年二月,李順派大將楊廣率幾萬義軍攻劍門,妄圖佔領劍門關,阻止官軍進川,戰略意圖明確,頗有章法。

劍門關的守將是監軍上官正,部下僅有幾百疲勞軍士,上官正善於激勵士氣,籠絡人心,幾百官軍計程車氣很旺盛,加上劍門關易守難攻,楊廣幾萬義兵,就是奈何不了上官正。

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成都撤退的監軍宿翰引兵從楊廣後面殺來,和上官正內外一夾攻,楊廣大敗。幾萬軍隊剩下幾百,逃回成都。

李順顏面掃地,勃然大怒,將幾百殘兵敗將全部斬首。

當時宋朝一直擔心劍門關失守,致使朝廷大軍堵在關外,難以進川,孰料,上官正以幾百孤軍力戰死守,而且獲得勝利,此後,因為劍閣棧道一直控制在宋軍手裡,王繼恩大軍得以長驅而入,迅速平叛,上官正功勞不小!

李順派楊廣攻劍門關的同時,派大將相里貴統軍二十一萬圍梓州(四川三臺),意圖在成都東面壘起屏障。梓州是大本營,戰略重地,李順派軍二十一萬,算是出了血本!可惜,相里貴碰到了一個硬對頭,他叫張雍!

梓州知州張雍,是一位很有長遠眼光的官員,當他一聽到王小波在青城起義後,便集中城裡三千兵力訓練,招募勇士一千多人守城,分派推官陳世卿監造兵器,掌書記施謂、判官謝濤專門負責造弓弩箭枝,將綿州(四川綿陽)的金帛運進梓州庫房,招募勞工修理城池,張雍和監軍盧斌,仔細研究御城方略,可謂“萬事俱備,只等來敵”。

二月初,相里貴率大軍圍困梓州。

張雍雍與監軍盧斌登城堞觀望,見城外圍城義兵,都是老弱疲憊,且不穿鎧甲。

盧斌大笑,道:“此等樣兵,我一擊可破!”請求開北門率軍出擊。

張雍看了一陣道:"不可!賊兵奸詐,以老兵示弱,設埋伏誘我。城中吏民心不定,假若被賊兵伏擊,我們便墮入奸計,不是良策!"

張雍剛說完,城牆上便有軍卒依敵樓向城下呼喊,與外面應和,張雍立即將他們斬首示眾。

義軍見計劃失敗,便大舉攻城,架梯衝火車,晝夜鼓譟。張雍命發機石反擊,夾雜火箭發射,義軍稍退。

不久義軍又進攻城西北方,張雍假裝道:"軍士趕快準備行裝,我將開東門擊賊。"

張雍大張旗鼓佈置步騎五百到東門集合。義軍在城外牛頭山頭鳥瞰城內,以為張雍真要出戰,在城東埋伏萬餘精兵。

張雍卻並不出戰,而是召集一百敢死隊員從西北正方縋繩子下城,放火焚燒義軍的攻城器具,自午時到申時,義軍攻城器具被燒得一乾二淨,義軍沮喪不已。

其後,義軍多次整治器械進攻,都不能成功。

一日,北風怒號,光線昏暗,義軍乘風縱火,急攻北門。張雍與盧斌等領兵守門,站立矢石箭雨間,堅守不動,官軍士氣大振,奮勇反擊,義軍無功而返。

相里貴二十一萬義軍,圍困梓州軍士四千人,長達八十多天,各種明招暗招、陰招陽招、妙招損招用盡,始終攻不下梓州。四月底,王繼恩派石智顒率軍趕來支援,相里貴只得領軍潰逃。

佐料:樊知古便是前文所敘的樊若水,因為在南唐沒考中進士,一怒之下投歸趙匡胤,並向趙匡胤上書,說江南可以攻取。曹彬伐南唐時,趙匡胤命樊若水做嚮導。

樊若水為什麼改名樊知古,是段有趣的典故。

趙光義雍熙年間,樊若水升為東路轉運使,趙光義召見他,順便問了一句:“你的名字出自什麼典籍?”

樊若水頓首回答:“唐朝尚書右丞倪若水誠實正直,我很仰慕他,因此取名'若水'!”

趙光義一聽,差點笑出聲來,強忍著道:“愛卿可以改名為'知古'了!”樊若水趕緊叩首謝恩,從此改名樊知古。

其實趙光義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原來倪若水實際名叫“若冰”,樊知古學識淺薄,趙光義說他知古,本是嘲諷他,樊知古渾然不覺,士人都以此嘲笑他。

這是《宋史.列傳第三十五.樊知古傳》的記載。如果我們就此打住,也就大意了。讀者可以查詢一下《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三.倪若水傳》,裡面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就是“倪若水”,並非“倪若冰”!

《新唐書》是歐陽修主持編纂的,歐陽修和趙光義,誰是誰非?恐怕不是此處討論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