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章 君子館

君子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距離瀛州(河北河間)北面十餘公里,滾滾的滹沱河從其西面流過。這又是個讓大宋撕心裂肺、傷心欲絕的地方。

公元986年十一月,遼主耶律隆緒和蕭太后,任命韓德讓為司徒,留守京城,又在正殿犒勞將士,準備大舉南征。

其後,蕭太后親自檢閱部隊的錙重,垂問軍務,整治甲兵,南征的準備工作十分細緻、周到。

十一月十三日,遼國任命大宋克星耶律休哥為先鋒都統。二十八日,耶律休哥抵達唐興(河北安新),開始與宋軍交鋒。

當時宋軍屯於滹沱橋北,耶律休哥選將出擊,縱兵齊射,同時縱火焚燒滹沱橋。

二十九日,遼節度使盧補古、都監耶律盼與宋軍於泰州(河北保定)交鋒,由於盧補古臨陣脫逃,遼軍失敗。

宋方實際上早已得知遼軍將要來犯,並已做好充分準備,因此,剛開始的幾個小仗,宋軍取得了勝利。

由於遼軍的進攻非常零散,戰鬥規模頗小,不像大戰來臨,讓宋軍產生了錯覺。

零星戰鬥之後,雙方久久沒有大戰發生,趙光義也急於復仇,在汴京便有些急不可耐,命令定州都部署田重進主動出擊,進攻契丹佔領的歧溝關,又命令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準備北進,尋找遼軍主力與之決戰。妄圖謀取大勝,扳回一局,為“雍熙北伐”的失利遮遮羞、添添彩。

十二月初四日,田重進奉命引兵出定州,初五日成功襲破岐溝關,卻並沒有找到遼軍主力。

而在同一天,耶律休哥部竄到河北望都,擊敗望都守軍。

望都和瀛洲(河北河間)的距離是二百里,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此時接到趙光義詔令,派軍和大將李敬源聯絡,合兵一起,大張旗鼓,打算直搗幽州,給契丹一個窩心拳!

賀令圖自告奮勇為先鋒將,統領五千軍馬先行,劉廷讓率幾萬大軍作為中路隨後出發,李繼隆率軍在後接應。

劉廷讓的這個佈置,井然有序,契合兵法,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還是失敗了。

賀令圖為什麼要打頭陣,因為賀令圖上當了。賀令圖上了誰的當?耶律休哥的!

耶律休哥在望都聽說瀛洲宋軍大舉北上,打出了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一邊派人向蕭太后彙報,爭取援軍;一邊統軍向瀛洲進發;一邊先派軍扼守北上的險要隘口;一邊又派間諜騙賀令圖:“我獲罪本國,早晚想歸降大宋,請君侯多多照顧!”

賀令圖輕而無謀,不知有詐,暗暗高興,既不請示,也不彙報,還私下透過間諜,送給耶律休哥精美絲織品作為信物。

賀令圖率軍出瀛洲十多公里,至君子館。

耶律休哥整兵在前相候,讓軍中傳言:“願見雄州賀使君。”

賀令圖以為耶律休哥要投降,天上掉下蓋世奇功,激動不已,領著幾千勁旅送入耶律休哥陣地。遠遠望見耶律休哥的中軍帳,賀令圖止住部下,自己率幾十親兵護衛,冒冒失失地闖入耶律休哥軍營。

耶律休哥端坐在營帳前的胡床(一種摺疊交椅)上,眼睛死死盯著緩步走來的賀令圖等人。

賀令圖來到耶律休哥面前,剛欲開口,耶律休哥忽然手揚馬鞭,指著賀令圖破口大罵:“你不是經常喜歡對邊關事高談闊論嗎?今天怎麼自己前來送死?”

賀令圖愕然,繼而駭然!待醒悟過來,為時已晚。

耶律休哥一揮手,埋伏在營帳後面的契丹勇士一齊殺出,將賀令圖的左右護衛殺了個乾淨,賀令圖被擒,後被殺。

賀令圖的幾千騎兵,因主將被擒,瞬間瓦解,全軍覆沒。

耶律休哥剛打掃完戰場,蕭太后的後續部隊也趕到,契丹軍隊在君子館重新佈下更大的口袋陣,等待宋軍前來上套。

劉廷讓與李敬源率軍在後,於十二月初八日也趕到君子館,見賀令圖沒有軍報反饋,以為賀令圖進軍順利,也率軍挺進。一“挺”便進了遼軍的重重包圍。

當日正值隆冬時節,天氣奇寒,宋軍士卒凍的無法開弓射箭,宋軍戰鬥力銳減,陷入被動。

出瀛洲之前,劉廷讓把一部分精銳分給李繼隆,作為後援。那麼,當劉廷讓、李敬源率軍與遼軍在君子館浴血奮戰,眼巴巴的等著李繼隆的援軍時。李繼隆在幹什麼呢?

佐料:《遼史》記載,韓德讓和遼聖宗耶律隆緒母親蕭太后關係非常特殊。

蕭太后名叫蕭綽。蕭綽年輕時曾許配韓德讓,還未來得及結婚,被景宗捷足先登,選為妃子。

景宗死後,蕭綽兒子耶律隆緒即位,時年十二歲,蕭綽年僅三十歲,正是孤兒寡母之時,蕭綽看中了韓德讓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

蕭綽一者為了尋找政治同盟,二者深夜孤枕難眠,於是決定改嫁韓德讓。這是符合契丹族風俗的。

此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地出入於蕭綽的帳幕之中,兩個同案而食,並排而坐,同帳而臥,過著夫妻生活。軍國大事兩人參決。

遼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

韓德讓待遇優渥,非其他大臣能望其項背。涿州刺史耶律虎古,因對韓德讓無禮,韓德讓竟然當庭將耶律虎古擊斃。一向以執政嚴明,在國內推行殺人償命制度的蕭綽眼睛一閉,硬是就當沒看見。

還有一次,蕭綽觀看打馬球,韓德讓隆重出場時,被契丹貴族胡裡室誤撞墜馬,蕭綽立刻將胡裡室斬首,群臣面面相覷,不敢出一言相救。

公元1009年,蕭綽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蕭綽去世對於年老的韓德讓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他的身體也自此垮了下來,儘管聖宗耶律隆緒率諸親王像兒子一樣親侍床前,耶律隆緒一直和韓德讓親如父子,感情始終不受皇權和時間的影響。

這很難得,我們中原人口口聲聲講禮儀,可是皇宮中有多少“人走茶涼,兔死狗烹”的宮鬥劇啊!這方面真的應該學學契丹族的純樸、善良、仁義、善始善終!

公元1011年,韓德讓病逝,走完了風光的一生,享年七十一歲,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

韓德讓是遼國大臣中輔政最久、集權最多、寵遇最厚、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韓德讓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