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平北漢(上)

再說趙光義即位前,太祖趙匡胤正對北方的北漢用兵。趙光義即位後,即下詔讓前線撤兵,但這並不意味他不想收復北漢。

趙光義即位第二年,北漢指揮使史溫率眾投降大宋,趙光義便私下對皇弟趙廷美說:“太原,朕必取之!”

到公元978年,南方全部平定,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他的皇權經過兩年的經營,也是風生水起了。征服北漢,完成趙匡胤的遺願,圓了哥哥的夢想便提上議事日程了。

公元979年正月,趙光義請大臣商討北伐太原的方案,眾大臣都認為不可,畢竟,打仗除了要大把的花費銀子,還是要流血丟命的!

唯有曹彬竭力贊同,曹彬道:“昔日太祖為統一河山,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方針,如今南方平定,陛下無後顧之憂,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宰相薛居正道:“以前周世宗舉兵,太原依靠契丹的援助,堅壁清野,拒不出戰,致使周世宗師老兵疲而回。我朝太祖在雁門關南大破契丹,也僅將民眾遷進河、洛地區。雖然太原巢穴存留,但是困頓異常,得一太原不足以擴張領土,捨棄它也沒有災患,何必急著進攻,以至勞師動眾,望陛下仔細考慮!”

趙光義道:“如今事同而形勢不同,敵弱我強,何止倍數!以前太祖破契丹,遷百姓,空地域,正是為今天做長遠打算!朕意已決,反對消極的話語,你們就不要再多說了!”

皇帝拍了板,話說到這份上,再爭辯那就是棒槌了!

趙光義命潘美為前敵總指揮,率領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田重進,分四面攻太原。

又命郭進為打援總指揮,扼守太原石嶺關,率軍阻擊契丹軍隊的增援。

同年二月,趙光義親征太原。

北漢一如既往地向契丹求救,三月,遼國派大將耶律沙為統帥,耶律敵烈為監軍,率軍增援。耶律斜軫率軍作為後應,以防不測!

耶律沙大軍行至白馬嶺(即石嶺關,遼國稱之為'白馬嶺')哨馬報告說大宋有軍隊在前面阻擊。

耶律沙一聽,立即猶豫起來,感覺宋軍有準備,這仗難打!他打算先在石嶺關前的白馬河修整,等待後面耶律斜軫部隊匯合後一起進軍。

可是監軍耶律敵烈不同意,耶律敵烈是遼太宗的兒子,爵位是冀王,本來想當統帥建功立業,不料被耶律沙佔了先,雖然為監軍,權力和統帥平行,但畢竟名目雷堆,沒有“統帥”清晰,心裡一直不痛快,所以一路和耶律沙鬧彆扭、唱反調。

自古將帥不和乃兵家大忌,何況兩主將權力差不多!耶律敵烈不顧大局,提前將自己送進了墳墓!

耶律敵烈戴著王爵的帽子對耶律沙冷嘲熱諷,耶律沙承受不住,熱血一湧,便命令大軍進攻白嶺關。

但是,遼軍要想進攻,就必須先渡白馬河。

主帥發令,遼軍各部依令下水渡河。對岸的大宋總指揮郭進,見遼軍如此,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佈置弓弩手彎弓搭箭,守株待兔!

但郭進沒有按照兵法所說,等敵人“半渡而擊之”!因為他發現,遼軍過河的部隊只是輕裝步騎兵,戰鬥力不強,並不是遼軍主力。顯然,這是耶律沙在做試探!

郭進瞬間作出決定,先不發動攻擊,可以讓遼軍主力誤以為宋軍尚未做好準備,這樣他們就會沒有顧慮全力渡河。等遼軍大部隊渡到一半的時候再出手,豈不是獲利豐厚?

很快,遼軍前哨部隊渡過了白馬河,趕緊就地修築工事,以接應後續過河主力。

對岸遼軍主將耶律沙,一直繃著神經看先期渡河部隊,眼見部隊前哨的試探毫無動靜,耶律沙一直揪著的心不禁稍微緩了緩,八成宋軍還沒準備好啊?

機不可失,他趕緊讓遼軍主力全部下水渡河。

郭進的蟄伏迎來了預想的效果,遼軍主力渡河到一半,郭進下令攻擊!

只見漫天箭雨鋪天蓋地,遼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可憐不少遼軍尚在齊腰深的水裡艱難跋涉,就被射成了刺蝟。

郭進動手了,耶律沙騎虎難下,只能一面催促遼軍抓緊一切時間渡過河去,一面讓已上岸的前哨部隊發起進攻,擾亂宋軍陣勢。遼軍前哨抱定必死之心,向宋軍發起衝擊。

郭進命人揮動令旗,弓弩手後撤,兩翼精銳騎兵迅速突擊,很快就將遼軍殺得人仰馬翻。

有些遼軍好不容易上了岸,但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加之衣甲盡溼,根本無心作戰,見前哨人馬潰散,乾脆掉頭往回跑。

形勢對遼軍來說已經非常緊急了,耶律沙只得親率本部兵馬快速渡河,然後上岸指揮,自己同時也向前衝去,以激勵士氣。

那個把遼軍往狼窩裡趕的監軍耶律敵烈,倒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他不退反進,領著幾個兒子一起,各率親兵大吼著向前衝殺,結果全部陣亡,夠爺們!

一時間,白馬河裡、岸邊到處都是遼軍官兵的屍體。

激戰中,耶律沙的四個兒子也先後被宋軍擊斃。耶律沙自己身中數箭,多虧他穿著厚甲,箭皆嵌在甲上。那些仍在水裡沒有上岸的遼軍最慘,是進也不行退也不行,只能像活靶子一樣被宋軍用弓弩一一“慰問”!

眼看遼軍就要全軍覆沒,郭進內心歡喜。

突然,對岸喊聲震天,契丹大將耶律斜軫率領的後援部隊及時趕來。耶律斜軫臨危不亂,命令官兵用強弓勁弩集中射擊宋軍軍陣的一角,撕開了一個口子,掩護潰敗的遼軍渡河回撤,這才讓只剩一口氣的耶律沙逃出生天。

郭進見遼軍後援勢力雄厚,自己打援目的也已達到,遂鳴金收兵。這場宋遼兩軍的首次大規模交鋒,終以宋軍大獲全勝落下帷幕。

正是白嶺關之戰的勝利,確保了太原城的陷落;也正是白嶺關之戰的輕易獲勝,讓趙光義覺得,契丹軍隊並不是那麼強大和可怕,從而讓他收復北漢時犯下了冒進的錯誤!

這也是我們重點敘說白馬嶺之戰的原因!

佐料:郭進做為主將守白嶺關打契丹援軍,田欽祚為監軍。田欽祚胡作非為,郭進不能禁止,幾次勸說,田欽祚不僅不聽,還心生不滿,並且多次出言侮辱郭進。宋軍和遼軍何其相像,都是將帥不和!

可敬的是郭進,在這樣艱難的狀況下,取得了石嶺關的完勝!

可嘆的也是郭進,這位戰功赫赫的武將,性格剛烈,後來不能容忍田欽祚的侮辱,一個想不開,竟然上吊自殺了。

可憐的更是郭進,一位堂堂好漢,沒有死在戰場,卻屈死在同事的嘴巴上。

可恥的是田欽祚,隱瞞真相,將郭進的死訊以中風上報,左右將校沒有敢亂說的。可見監軍的權勢有多大!

後趙光義獲知真相後,也沒有治田欽祚的欺君之罪,僅將他貶為房州團練使。

宋史記載說,田欽祚性格狡詐陰險,尤其不喜歡讀書人,嗜好戲弄同事,很多人都厭惡他!應該不是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