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章 解疑惑(上)

趙光義的皇位到底來得正不正?

我們先分析一下趙匡胤在兩個兒子都成年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從現有證據分析,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會。”

第一,五代十國傳位給養子、兄弟的有很多例子,比如後晉石敬瑭傳位給養子石重貴,並未傳位給五歲的親子石重睿;荊南高保融傳位弟弟高保勖,沒有傳位兒子高繼衝,而高保勖死後傳位給哥哥的兒子高繼衝,樹立了兄弟關係融洽的標杆!

所以趙匡胤傳位給親弟弟,完全符合情理!

第二,就杜太后的“金匱之盟”,不僅《宋史.太祖本紀》裡有記載,《宋史.列傳第三.魏王廷美傳》、《宋史.列傳第十五.趙普傳》裡都有記載,司馬光的個人筆記《涑水記聞》裡也有記載。

可見這件大事絕不是虛言,而是切實發生過的,趙匡胤作為孝子,忠實的執行了母親的遺囑。

另外,據司馬光《涑水記聞》裡記載:趙匡胤曾對趙廷美的侍講道:“帝王之子,務必讀經書,知道治亂的大體,不必尋章摘句學做文章,那沒有用處!”

侍講是整理文籍、講經釋典,備皇帝顧問的學士,趙匡胤為什麼讓趙廷美配侍講學士?為什麼又讓侍講教授趙廷美“治亂之術”?因為趙廷美是接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人!這件事從側面也說明趙匡胤傳位給弟弟的真實性!

第三,《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了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情深的事例。趙光義曾經得病,趙匡胤到趙光義府第探病,親自燃燒艾絨燻灸趙光義的穴位,趙光義喊疼,趙匡胤便先在自己身上實驗。

趙匡胤經常對左右近臣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以後一定是太平天子,我的福氣不如他!”

這裡的近臣肯定包括內侍都知王繼恩,當然也有其他大臣。

第四,《宋史.列傳第二十四.張齊賢傳》記載,趙匡胤臨幸西都洛陽(結合太祖本紀及張齊賢的履歷,這一年應該就是公元976年三月),張齊賢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在趙匡胤御駕馬前獻策,趙匡胤召至行宮。

張齊賢在行宮,指手畫腳,口沫橫飛,提了十條建議。其中有四條趙匡胤認為很靠譜,張齊賢不服,堅持說十條都是頂呱呱!趙匡胤發怒,命武士將張齊賢轟出去!

但是,趙匡胤回開封對趙光義說這件事時,卻囑咐趙光義說:“我到洛陽,唯一的收穫是得到了張齊賢。我不賞賜他官爵的原因,是想留給你,讓他成為你的優秀宰相!”

儘管趙匡胤不能預知幾個月後駕崩,可見直到公元976年,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初衷沒有變動!趙匡胤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啊!

第五,趙匡胤在位十七年,一直沒有冊封皇太子,大臣也沒有上言勸立皇太子的奏章,等於都已經完全預設趙光義接班人地位。

第六,趙匡胤駕崩時,有多路大軍在進攻北漢。趙光義即位後,一紙詔令,所有大將都乖乖撤兵,也從側面說明,武將也是完全認同趙光義皇位繼承人地位的。

第七,所有大臣對趙光義即位都沒有提出異議,也沒有大臣上書提出質疑!甚至所有大臣後來的私人筆記也見不到絲毫不滿的痕跡!

趙匡胤在位十七年,說他手下沒有一位忠心耿耿、“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大臣,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八,宋皇后在十月二十日當晚見到趙光義的表現,也印證了趙光義皇位繼承人的合法地位。

宋皇后本來命王繼恩去傳趙德芳,王繼恩卻傳來趙光義,宋皇后一見趙匡義進宮,立即稱他為“官家”,可以說是內心的慣性使然,是不由自主的表現。

宋皇后稱趙光義“官家”,等於首先承認趙匡義的皇位正統性!

宋皇后做為趙匡胤最後一位皇后,和趙匡胤朝夕相處,自然或多或少知道趙匡胤內定的繼承人是誰!那就是趙光義!她對自己妄圖私自篡改繼承人,內心是惶恐不安的,見真正的繼承人出現,自然會脫口而出喊:“官家”。

我們前面介紹過,趙徳昭是公元951年出生,趙匡胤駕崩時他26歲。

此時,趙徳昭的官爵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然為“使相”,但和位列宰相之上的晉王趙匡義還差了幾個檔次。

而趙德芳是公元959年出生,比宋皇后小七歲,剛出閣不久,官職為貴州防禦使,和趙匡義的地位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宋皇后要王繼恩召趙德芳的目的,無非是因為趙德芳比自己小七歲,趙德芳出閣之前,宋皇后曾經撫養過一段時間,兩人之間有一點母子之情。

假如趙德芳做了皇帝,宋皇后做皇太后也就順理成章一些。而趙光義做皇帝,宋皇后僅是皇嫂身份,不能進位皇太后,這實際是宋皇后的私心作祟!宋皇后的這點私心,可以說是完全置國家利益不顧,試想,趙德芳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相比趙光義輔助理政十幾年,在治理國家方面,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又假如,趙匡胤的內定皇位繼承人是趙徳昭或者趙德芳,趙光義擅自進宮,宋皇后當時不抗爭,事後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抵制,更不可能當面稱趙光義為“官家”,等於自己首先承認趙光義的正統性!

宋皇后的態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趙匡義後來對待宋皇后左右為難的原因,按理,宋皇后當時想召趙德芳,是和趙匡義對立的,是有私心的。

但宋皇后見風使舵,以前任皇后的身份首先承認趙匡義的繼承人地位,又是有一點功勞的。

佐料:宋皇后生於公元952年,比趙匡胤小二十五歲,趙匡胤暴崩,趙光義嗣位為太宗,稱宋皇后為“開寶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宮。

公元987年,趙光義又命她移居東宮。 公元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享年四十四歲。

禮部上諡號“孝章皇后”,然而,趙光義卻記恨宋皇后私召趙德芳的仇,不為皇嫂穿喪服,也不令群臣親臨喪禮,完全不符合皇后應享有的禮儀。

翰林學士王禹偁私下對賓客談論道:“宋皇后曾經母儀天下,應當遵用舊禮。”竟然因為涉嫌誹謗,被貶為工部郎中,出知滁州。

宋皇后梓宮(棺材)遷於故燕國長公主(宋太祖妹)府第,後來又暫且安葬普濟寺,既不與太祖趙匡胤合葬,牌位也不安放太廟。

直到公元997年正月,趙光義才將安葬趙匡胤永昌陵的北面,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冊文,神主牌位享於別廟。

趙光義對宋皇后的薄情寡恩,更加印證了宋皇后當時確實想傳趙德芳進宮繼承皇位,趙光義對此耿耿於懷。

平心而論,趙光義作為君主,此舉有失風範!可他讓宋皇后平安的活了十幾年,還是有度量的!

宋神宗時,宋皇后的牌位才安放在太廟受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