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章 講政治(中)

古代帝王用人,首推“忠心”二字。趙匡胤當然不會例外。

眾所周知,相對其他帝王的霸道及暴虐,趙匡胤對臣子的態度則寬容的多,可這種寬容,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忠心”!趙匡胤對大臣的態度,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要求“忠心”前提下的寬容。

趙匡胤寬容大臣的例子很多,最顯著的便是對後周君臣的態度方面。

比如對後周小皇帝、太后等,一直養他們到老。從未想到將其謀害,就連小皇帝后人,也一直禮遇有加。這可真是歷朝歷代的特例。

對後周三位著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仍留任三人為宰相,起到了穩定政局、安撫人心的作用,同時可以利用他們處理政務得心應手的熟練程度,使朝廷政務順利延續,不產生遲滯。

趙匡胤此舉,可謂深謀遠慮,一箭雙鵰!

建國初期,因為政治的需要,讓他們三人整整做了三年宰相。

三年當中,趙匡胤對他們十分優待,加官進爵,屢有封賞,三人也樂於合作。

特別是範質,不僅帶頭廢除了宰相“坐而論道”的制度,史書說他“下制書、詔書從沒有逾越規矩,任命刺史、縣令,都是以當地民政為急要,派遣使者巡查民田和按察刑獄等,都要親自接見,確實能體現天子憂勞勤勉之意者,才下派出去。世稱'賢相'。”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們位置擺的對;兩個字:忠心。

所以,三人穩穩地當了三年多太平宰相,直到公元964年初,此時國內政局完全穩定了,三人的宰相位置也該出讓了,這也是政治的需要!

因為對趙匡胤,還有比他們更忠心的人,他就是趙普!

實際上,宋朝初期,所有的軍國大事,都由趙匡胤自己和心腹、幕府舊臣趙普謀劃決定。

也就是說,趙普做著宰相的事,沒有宰相的“名”和“位”,“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那是奶牛。對於人來說,這不公平!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普也是主要的策劃者。但是剛建國時,趙匡胤僅讓趙普擔任樞密直學士。

第二年(公元961年),趙普升遷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

962年,趙普便擔任了樞密使,這是宋朝執政首腦之一,但還不是宰相。

964年正月初,範質等三位宰相第三次一同要求辭職。

公元963年底,三位宰相已經受到趙匡胤暗示,是時候該將宰相位置讓一讓了。這話老趙是怎麼說的,我們不得而知,但三位宰相都接收到了老趙的訊號!

這年十二月,三人上疏要求辭職,趙匡胤為了避免過河拆橋的嫌疑,沒有立即批准。幾天後,三人又提出辭職,趙匡胤還不批准,

此後,宋王朝的大臣辭職,需要三番五次才能被批准,也就成了套路。

直到第二年正月初十日,三人第三次提出辭呈,趙匡胤這才下詔,以範質為太子太傅、王溥為太子太保、魏仁浦為尚書左僕射,他們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或“平章事”,即宰相職務)算是正式被罷免了。

十二日,趙普被任命為宰相,也就出現了前文“佐料”裡所說的,任命敕書沒有現任宰相署名的難題!

趙普做宰相後,趙匡胤更是將他作為左右手,事無大小,都要找他諮詢討論決定。

四月,趙匡胤覺得趙普一個人做宰相太辛苦,便想到為他配幾位副手,但他武將出身,說難聽一點:大老粗一個,學識有限,想不出什麼這“副宰相”用什麼名稱。抓耳撓腮之餘,召來翰林學士陶穀。

“歷代比丞相低一等的有哪些官職?”趙匡胤劈頭就問。

“唐朝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陶穀學問確實淵博,隨口回答。

有名目就好辦了,四月十九日,趙匡胤下詔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作為宰相副手,最早在宣徽使廳上班,皇帝的敕書、制書、詔令等宰相末尾署個名而已,工資也只有宰相的一半,朝廷議事站班在宰相之下。

參知政事工作職責並不包括宣佈皇帝命令,不掌管印信,不欲奏事,不押班(百官朝會時領班,同時管理百官位次)。

從此,“參知政事”登上了宋王朝的政治舞臺,是副宰相職務,成為執政首腦之一。

宋朝初期,參知政事名義為宰相副手,實際純粹是宰相趙普秘書,趙匡胤設副宰相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趙普的工作壓力,剔除雜事的紛擾。可見趙匡胤對趙普的器重和信任。

參知政事的設立、發展是和趙普息息相關、如影隨形的。

佐料:有次,薛居正主持進士考試時,武將馬仁瑀接受了某人賄賂,向薛居正請託,要他錄取某人為進士。

薛居正心裡不同意,但為了不惹麻煩,口裡卻假裝答應。

放榜結果,某人名落孫山。

馬仁瑀大怒,聞喜宴(禮部宴請新科進士的宴會)那天,馬仁瑀在家喝得醉醺醺,拉著某人跑到宴席上,對薛居正破口大罵,影響惡劣。

御史中丞劉溫叟上疏彈劾馬仁瑀,但是趙匡胤不理會。趙匡胤為什麼不理會劉溫叟的彈劾?就是因為馬仁瑀忠心和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