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章 平西蜀(四)

兩天後,宋軍的浮橋便建造完畢。王昭遠站在劍門城上,看著幾座寬闊的浮橋,摩挲著手中的鐵如意,若無其事。

突然,趙崇韜匆匆奔過來報告說,發現一支宋軍出現在關後的清強店。

王昭遠一聽,大吃一驚,忙命劉延祚守劍門,自己和趙崇韜率主力退守劍門背後的漢源坡。以防清強店的宋軍從後面襲擊劍門。

孰料,王昭遠領軍剛出劍門,王全斌便探得訊息,親自統主力跨過浮橋,猛攻劍門。

狹路相逢勇者勝!王昭遠的退守,又讓留在劍門的西蜀守軍喪失鬥志,不移時,王全斌順利拿下劍門。

王昭遠率軍到漢源坡才安營紮寨,哨騎便送來劍門戰況,劍門失守了!

王昭遠聞報,嚇得兩腿戰慄,語無倫次!

宋軍史延徳此時正領軍從清強店殺來,氣勢兇猛,喊聲震天動地。

蜀軍聽到劍門失守的訊息後,內心都惶恐不安。

此時,主帥“諸葛孔明”王昭遠坐在大帳裡的胡床(即一種可以摺疊的小交椅)上,聞宋軍前後夾攻,已嚇得站不起身來!

蜀軍副帥趙崇韜見王昭遠這副熊樣,只得率親軍出帳,倉促佈陣應戰史延徳。但蜀軍已經膽裂,無人敢出陣,趙崇韜揮劍斬殺了幾位畏縮不前的軍校後,親自策馬衝在最前面。

在開封出征前,史延徳在趙匡胤面前,把胸脯擂得山響!他確實沒有說大話!

兇猛的史延徳領著彪悍的宋軍一衝鋒,蜀軍便支援不住,四下潰散,趙崇韜身邊僅剩幾百親軍,猶自縱馬擊殺了十幾位宋軍,終於寡不敵眾,被史延徳俘獲。

趙崇韜戰敗被擒的訊息傳給了癱在椅上的王昭遠,王昭遠才醒悟過來,該逃跑了!

王昭遠在親兵的協助下,快速換了老百姓的衣裝,向東川縱馬狂奔。倉皇逃竄到一家農戶的穀倉裡藏匿。

前一日還是威風八面的大將軍,如今像老鼠一樣躲在黑暗的角落裡。

王昭遠想到此處,悲從中來,悽然淚下,兩眼紅腫,嘴裡喃喃自語,念著唐代羅隱的《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此時他還認為只是時運不佳,讓他這位“英雄”難以發揮應有的“自由”!說他有自戀癖,應該沒有冤枉他!

不久,王昭遠被宋軍尾隨追來的騎兵擒獲!

劍門失守,王昭遠等相繼被擒。孟昶悔之晚矣,只得強打精神,“臨時抱佛腳”,拿出庫藏的金帛招募兵勇,命太子孟玄喆為主帥,李廷珪、張惠安為副帥,出成都抵抗宋軍。

孟玄喆從未習兵,更未上過戰場。李廷珪、張惠安都是懦弱無能之輩,孟昶這個安排,純屬無奈之舉!

孟玄喆索性破罐破摔,把出兵抗敵當成了遊山玩水散心解悶的好時機,攜帶歌姬舞女、樂器伶人近百人,一路走來一路歌,戰爭的事情似乎拋到到了九霄雲外!

孟玄喆的軍隊走走停停,趕到綿州(四川綿陽)時,聽說宋朝大軍迎面撲來,嚇得一哆嗦,領著部隊調頭鼠竄。

回撤的路上,主帥孟玄喆與副帥李廷珪一商量,覺得出兵一場不容易,總得搗鼓點成績出來吧?

於是兩人將經過的州縣倉庫儲備物資,點火燒了個乾乾淨淨,美其名曰“堅壁清野”,實際成了“放火將軍”!

孟玄喆在成都前頭焚燒物資“烤火取暖”!孟昶在成都揪心裂肺無計可施。只有聚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老將石斌上奏道:“宋師雖然勇猛,但遠道而來,必定不能持久,我國兵力尚存,陛下應該下詔召四方將士,齊聚成都固守!”

伊審徵連忙阻止道:“老將軍差矣!宋師兵強馬壯,氣勢如虹,出兵僅六十天,已經佔據我大半國家,我們能夠支援多久?宋朝皇帝仁義遍佈天下,南平高繼衝、楚地周保權歸附都被以禮相待,我朝大臣王昭遠、趙崇韜等抗敵被擒,尚且被宋帝寬恕,何況陛下以禮歸附,宋帝必定厚待陛下!”

孟昶聞言,嘆息說:“朕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現直面遇敵,無人為朕向敵發一箭。如若再固守,誰肯為朕效命?為免生靈塗炭,降了吧!”說完潸然淚下!

965年正月十三日,孟昶命伊審徵捧表到王全斌大營請降。王全斌等準降,派康延澤領一百騎兵隨伊審徵入成都安撫孟昶。

康延澤在成都三天,諭恩信、收印璽、封府庫,然後回宋軍大營。

之後王全斌大軍進入成都。至此,後蜀滅亡,宋王朝收復四十五州、一百九十八縣、人口計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戶。從趙匡胤下詔伐蜀到孟昶投降,前後僅僅七十一天!

孟昶投降後,趙匡胤即下詔讓他全族遷往京都開封,開封城裡,趙匡胤早為孟昶準備好了五百間房屋啊!

孟昶舉族由王全斌派兵護送,從峽江順流而下,二月中旬到江陵時,和趙匡胤派遣的迎接使者竇思儼相遇。

佐料:春聯是我國文學和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的特有民族風俗。春聯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出現的?學者通常認為春聯始於五代的後蜀。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從周代開始出現,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相當於最早的門神像。

孟昶做皇帝后,每年的歲末,命學士作詞,代替桃符貼在大門的左右,這就是春聯了。

公元964年末,孟昶讓幸寅遜撰寫春聯,卻認為他作得不對胃口,便自己提筆寫了一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公元965年正月十一日,孟昶投降大宋,隨後趙匡胤命呂餘慶為知成都府,正是“新年納餘慶”。

而趙匡胤已於建隆元年(960年)將每年的生日,即農曆二月十六日定名為“長春節”。不又是“嘉節號長春”麼?

964年孟昶親自撰寫的這副春聯,未僕先知啊!

精彩紛呈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