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作為完全的萌新,而且這個市場作為一個黑箱,沒有標準答案的地方,很多人一進來都是一個純懵的新手狀態。
他們腦海當中完全不會存在什麼交易系統的概念。
而交易系統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在追尋一個正期望。
什麼是正期望。
開dc就是正期望,賣彩票就是正期望,流量越大,重複次數越多,在大數定律的作用下,就賺得越多。
什麼是負期望,當他們的對手就是負期望。
賭場就用著一次次的期望戰勝賭徒,只要重複的次數足夠多,就可以贏上所有,這是數學規律。
而投機不同,投機是很難定性的,所以交易的本質,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操作,讓自己的操作變成正期望。
然後衍生出了,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投資哲學。
本質上,我們去投資,其實換位思考就是讓自己去開一個“dc”,自己去當莊。
換成這樣的思路,其實就好許多,可能就能管住手,優勢我下重注,劣勢不下注,像是德州有時候放棄也是需要付出籌碼的,但是投機不用,不下場幾乎完全不用付出代價,只要不是借錢炒股,就不用付出利息。
與其說是我們和市場對賭,倒不如說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一個正期望的方法,然後我們去開一個賭桌,主動當莊去抽別人的水。
這個其實才是交易系統一個貼切的例子。
比如石頭剪刀布,用這個規則去衡量勝負,贏一次賺10塊,輸一次虧一塊,傻子都知道這個爽,包賺的。
這個偶爾就是會在交易中出現,比如雞犬升天的牛市,比如陳浪認知當中的一些特殊圖形,類似天上掉錢了。
每個人對天上掉錢的定義不同,但是總有時段,賺錢是很容易的虧錢是很難的。
完全可以極致的擇時,只挑這幾天開設屬於自己的“牌桌”去賺這個錢。
去和賭場對賭會虧很慘,但是如果自己就是賭場呢?自己可以設定規則去約束自己。
這個其實也是理解交易系統的一種辦法
而不同的投資哲學也表明許多不同的態度,老巴提升正期望的辦法,那就很簡單,好公司,持續發展的好公司,然後等待時間給他答案,獲取超額收益,之前體量更小的時候,會用收購的方式進入董事會,然後把賬上的錢分掉。
現在就是和漂亮國指數繫結並且做指數增強。
就算是老巴,也是經過了多個階段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交易哲學。
他不會投機麼?大致上是會的,在華街混跡的怎麼可能不去學技術分析。
有的人的投資哲學是欺騙,謊言,比如索爺創造性的開創了反身性這個詞語。
許多人都根據自己的經歷,衍生出了自己的交易思想。
而交易系統,關於掌控的能力範圍。
投資猶如開汽車。
先是會照著教練的指示學駕照,一板一眼,教練怎麼教,我就怎麼開,然後開車,再然後就熟練了變成了,老司機,再然後因為熟練了許多,車遇到了毛病,接觸了很久的車,也會會修車,再然後然後會改裝車讓車輛發揮最大的效能,最後能夠設計車,做出屬於自己的成品。
這個過程屬於是層層遞進,就像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寫作文的時候,其實從最開始都是抄,借鑑。
語文老師也說什麼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市面上的絕大多數交易系統,都是公開的,但是每個人的市場經歷,包括之前的人生經歷都有不同,可能會做出各種修改。
人都是從模仿和學習開始的。
比如一個簡單的交易系統叫做神奇公式,這個公式是出自《股市穩賺》這一本書。
這個翻譯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很符合一些人的投機心理,因為有的人怕虧,穩賺算是投其所好了。
但是呢,英文原文名字叫做《TheLittleBookThatStillBeatstheMarket》,意思是戰勝市場的小冊子。
怎麼說呢,出版時間當時那會兒剛好是17年的牛市,出版社估計也想借這個東風搞個營銷,所以弄了這麼個有些抽象的名字。
有一說一,那又穩賺。
穩賺那是神棍。
而在這本書當中,介紹了一個交易系統。
這個交易系統非常簡單,其實和買股息率最高的狗股策略也有幾分神似。
首先,在全市場當中看見愛上篩選,按投資回報率類似於ROA來選擇股票,最高的排名第一,OK,給1分,第二的,給2分,以此類推。
其次,按收益率來選類似於PE的倒數,同樣,最高的排名第一,給1分,第二的,給2分,以此類推。
把分數低的全買了,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利用神奇公式選股,用20~33%的資金買排名靠前的5~7只2.每隔2~3個月重複上一步,直到滿倉20~30只股票3.賣出持有一年的股票,用得到的錢重複第一步。
很多人可能懵了,看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並不複雜。
神奇公式,就相當於用排名的方法篩選出了低於大盤平均水平的一組股票。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總有低於平均市盈率的股票存在。在投資中有一個很顯著的現象,就是均值迴歸。只要出現均值迴歸,那麼無論牛熊,這組低市盈率的股票市盈率就會向均值靠攏。那麼一旦發生均值迴歸,最終就能夠跑贏大盤。
“第一,市場經常偏離證券的價值;第二、當這種偏離發生時,市場總會自我糾正”——格雷厄姆《證券分析》
這個交易系統的本質是什麼,買入一籃子低價便宜優質的股票,然後等待它慢慢均值迴歸。
算是系統化的抄底機制。
是的,系統化,然後進行輪換輪動,因為如果均值迴歸了,股票就不再便宜了,需要更換新的便宜貨。
這種抄底和那種憑感覺去抄底部,自然是完全不同。
那麼古爾丹,代價是什麼呢?
代價就是長期的不迴歸。
迴歸是大機率時間,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但是這個長期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呢?
誰知道呢?究竟能忍受這個折磨的時間嗎?
其實這個已經有點像是價值投資了。
這個就是最初級神奇公式版本。
但是就像是老大哥的策略並不能直接用在我們這裡一樣。
講道理,那個時期的老大哥,對於城市基本上沒有把控力度,真的就是振臂一呼,就可以城頭變幻大王旗。
當時的我們只能nc包圍cs。
任何事物都要依託實際進行改變,待時而變
那麼久很顯然了,國外的神奇公式進入本土,也同樣需要本土化。
此外運用神奇公式一定不要機械僵化的運用。
尤其是在東大股市。如果你按照這方法的做了,我們會就會發現。
幾乎排名靠前的,一定是一大堆銀行股和鋼鐵股。難道20~30只股票都買同行業的股票嗎?顯然是不對的。如果都買同行業的股票,你還不如去買ETF得了。這裡一定要變通。一定要行業上進行適度的分散。比如設定:銀行類最多買5只,鋼鐵最多買5只,最好重點行業都有涉及。換句話說,銀行板塊買排名靠前的5只。
另外,還有一種特定情況,對於那些市盈率極低的股票,還有ROA極高的股票要特別小心,不要覺得自己發現了什麼潛在的財富。
普通的低可以,不正常的低,不行,因為沒有人是傻子。
買票之前,
一定要看該公司的財報、通告,是不是賣了房地產、賣了股權,這種一次性的,不可持續的收益,統統排除掉。
比如某短時間,熔噴布口罩,手套,賺大發了的公司,那段時間甚至還有pe小於1的奇景,大概就是賬上現金比市值還大的抽象公司,噱頭投機是可以的,但是這種明顯作為價值迴歸玩法的投資方法,很顯然不適用。
而順嘴一提的是,關於這個系統,他的擇時是非常機械的,一年一換。
少一天,多一天都不是一年。
......
怎麼感覺像是在看霸王別姬了。
少一天多一天,多一分鐘,少一分都不是一輩子。
機械有機械的好處,自然也有壞處,過於僵化,有時候可能就坐了過山車。
可能組合其中的有一隻股票恰好乘上了題材的東風,然後跟著情緒迅速扶搖直上,我們在發現他情緒減弱之後,確認見頂了,該跑為啥不跑,真的要等到一年之後等他坐個過山車再止盈嗎?
是不是有點過於僵化了?
明顯高估,或者明顯見頂,直接跑路,要不換股,要不繼續保持空倉。
高估了就賣掉呢?低估了就建倉呢?或者,大盤不好,不等一年就賣光呢?進入熊市,那完全空倉呢?大盤向好,也許可以一次性多買一點?
運用奧妙存乎一心,這就是修車和改造車輛的過程,別人的系統有時候不一定適合自己,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投資哲學,做出一定的修改,化為自己的東西,才是正解。
就像是陳浪本人的技術和系統也是在一次次修正當中之後才完善的,因為《蠟燭圖技術》本身其實同樣是一個相對機械化,簡單化的技術,對於普通人來說,瞭解股市,不錯,想要賺錢,也不算很難,但是要真正到達技術高手的境界,還是需要自己去錘鍊。
比如陳浪的經驗就是放棄一些普通的反轉圖形,放棄一些普通訊號。
什麼是普通訊號,比如什麼紅三兵,三隻烏鴉,上升/下降三法,有的時候這種訊號就是可做可不做。
不能讓人的內心升騰起慾望。
但是當看的圖足夠多之後,有些圖形,就是那種,看見了不買,真的會抱憾終身的那種,技術如果訓練到了這個地步,自然是比只會看原版書本的人強上許多,因為已經進階了。
甚至現在的陳浪的認知當中,其實有些圖形是看上去很差,但是實際上很好的圖形。
因為他加上了一些博弈的思路,會對一些陷阱更好的規避,同樣也能找到一些極為刻意的圖形,不外乎唯手熟爾。
這些都是要靠著時間堆積積累起來的水磨工夫,沒有辦法速成。
能套利,八成賺錢的圖形,那實在是太多太多,如同過江之鯽,只要做過足夠多的覆盤,足夠多的訓練,很多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要不要真的去做,要潛伏多久?合適嗎?時間成本能付出嗎?
這就是弱勢圖形,普通圖形的糾結之處。
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種煩惱。
初入市場的時候,什麼都想買,這裡什麼都想買是因為自己新手,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都好奇,什麼都覺得好,別人說什麼聽風就是雨,隨便看了兩篇文章,兩篇研報,就覺得這個玩意兒有前景,尤其是自己還做過“調研”的,和別人與眾不同。
而進入市場的來一段時間之後,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什麼都不敢買了,有可能進入這種境地,因為被反覆捶打的怕了。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個情況在東大尤其多,畢竟牛短熊長,股民被教育的時間遠遠大於吃肉的時間,完全被幹碎了,有的人完全進入不了第三重境界,因為缺乏正反饋。
市場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教訓人,在還債,在下跌,很難產生一些信心的正反饋。
這就是有的時候技術的侷限性,什麼地方都很完美,不好意思,天塌了,大盤崩了,再牛逼主力也不會去硬拉,而是順勢而為跟著先跑路,安全為上。
再然後,就像是陳浪當下的狀態了,又覺得有很多都可以買了。
但是這裡的能,買,是胸有成竹,是真的本質上理解了投機的本質,圖形背後的邏輯,和第一種完全不同。
高手菜鳥一線之隔就是這樣。
表面上看都是買買買,都是覺得很多都可以買,但是核心,邏輯的基石完全不同。
所以三重境就是這麼來的。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
進步的過程就是否定過去自己的過程,但是又不是完全否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