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線的人最多,所以日線的級別上獵人最多,陷阱最多,最直觀的體現,其實也就是日線騙線。”
“對於中長線投資來說,可以把級別放大一點,而小級別也可以放在30分,60分之類的去研究,也許會好很多。”
“換一個角度,看見的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真正的大行情,常常也是以周來計算,以月來計算的,日線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組成單元。”
“那小陳,那要照你這麼說,看k線的級別是不是看得越大越好?陷阱就越少?”林遠行發了條資訊在群中問道。
“這句話對一部分,級別確實是越大陷阱越少,這是人性,但好不好就另說了。有個詞叫做過猶不及,我們是凡人,普通人,如果真的去看年線,以年級別做交易,訊號沒有就乾等,那就已經是年復一年了,而且訊號出來本來等一年,然後驗證還等一年,聽上去就不太現實,按我們這個市場熊長牛短的習性,兩年都過完一輪牛市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們作為普通人,自然是要選一個相對合適自己的時間刻度。”
“有一個詞叫做順其自然,還有一個詞叫做恰到好處。”
“普通人看股票,能看個周線,其實就已經超過絕大多數普通散戶了,周線,是我個人角度覺得最合適的級別,既能過濾掉許多日線的陷阱,又可以保持一定的對市場的敏銳程度,同時也比較方便,一週只用看一次,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出來。”
“如果能看個月線,那就是真的“耐心資本”了,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也不錯。”陳浪這會想到了個後世的新名詞,借來用了用,倒是很貼切。
“當然,這裡還有例外,那就是大盤,大盤是幾千只股票的集合體,所以起步看的級別就應該是周線,這個更像是對應普通股票的日線,月線反過來對應是周線。”
“級別大的東西,週期就更應該對應。”
“很多人對著大盤的30分鐘60分鐘看來看去,這不是不能分析,只是意義不大,真想要做到真能做到,其實也只是貼近於炫技,實際沒什麼意義。”
“這些話看可能需要一些技術基礎去理解。”
“我學過《蠟燭圖技術》,也學過《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我曾經以為這兩個是兩個技術,一個代表東方,一個代表西方,但是實際上,當我看的圖形足夠多,經歷的行情足夠多,驀然回首才發現,是一個技術。”
“前者闡述的反轉訊號,比如啟明星,是由三根k線組成的,那麼如果是周線月線的角度,實際上就是由多個日線組合而形成的W底,頭肩底,兩者完全等價。反之看跌訊號也是一樣。”
“為什麼有的人用了《蠟燭圖技術》會虧錢?為什麼有的人用《股市趨勢技術分析》賺錢?為什麼後者相對的準,為什麼有用?就是因為時間週期久,後者的起步圖形已經自然而然的就已經是以周級別為基準的蠟燭圖圖形了。
“後者形成的圖形,就是前者大級別訊號的體現,就這麼簡單。”
所以陳浪才會說,這兩本書本質上教的都是一個東西。
只是普通人人在局中,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已。
至於前者,普通人的用法是什麼?在一大段的下跌趨勢當中去尋找訊號,找日級別的訊號,甚至更小級別的訊號。
這也是障,希望買得足夠低買到便宜貨。
實際上正確的用法是“順大逆小”,前人之述備矣,無論是哪種技術,之前一段行情的趨勢都是很重要的,他們更多追求的是一段行情過後,回撥之後的轉折點,但趨勢本身向上,這才是蠟燭圖技術的其中一個用法,而不是對著已經跌到深淵的股票去硬抄底。
這些思路幾乎都是共同的,與什麼威科夫的支撐測試,纏論三買都是類似的。
當真的學過了足夠多的技術,才會豁然開朗。
天下玩法,殊途而同歸。
正確用法不是真的一隻股票跌了十年八載了,跌出個無底深淵了,看見第一個訊號就猛衝。
多空方的糾纏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緩慢的,多方尤慎重,收集完了籌碼,還要改變趨勢,那是相當漫長的一個過程。
也就是俗稱的“熊市多長陽”,就這麼個道理,一次次的長陽收集籌碼只是第一步,改變圖形,還需要花費極大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當然了,我說這麼多,其實也有點像無用的廢話,畢竟哪怕我在這裡再怎麼說,我們平常覆盤還是會看日線,習慣如此,只是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可能會點開內部結構看一下,心中更有底,又或者遇到博弈終局的時候,再按周線來,配主力鬥個痛快。”
“其實退一萬步說,看日線也沒有錯,哪怕被日線陷阱騙了,晃下車,也不是天塌了,訊號出現再回去也無所謂,低賣高買看上去很傻,但是實際上炒股就是要當個笨蛋,做一個蠢人,按照自己的規則堅定不移的履行下去。”
“不要去加太多條件,太多濾網,把每次突破都當做是真的,平靜的做下去,分好屬於自己的蛋糕,基本上都會有所斬獲。”
“哪怕是按照日級別來操作,破位割肉,反包再回去,一樣沒什麼問題。”
“這就是破障的幾個級別,要不真的直接站在高處,一覽眾山小,再要不就是遊戲紅塵,真的躬身入局,又有何妨。”
交易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說有什麼絕對,那只有賬戶曲線可能是恆定的檢驗實力標準。
“我說的話都是以我個人技術分析,站在技術派的角度的認知,至於價值投資的話不看k線,跟蹤公司,跟蹤邏輯,跟蹤週期可能都是年起步的,可能有分歧,也正常。”
“以上就是我一點個人看法,不一定有用,那麼就當我昏頭說了點胡話,覺得沒用當我沒說過,有用的話,再好不過。”
“小陳說什麼,你說得確實有道理。”
“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小陳你這些東西在哪學的啊?有書嗎?”三人只覺得似懂非懂。
陳浪的短短的幾段話深入淺出,聽完之後只覺得自己像是抓住了什麼,又彷彿指間流沙握不住。
“這個倒沒有,只是我一點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對。”
那個東西方技術一樣的發言,已經是相當暴論了,真要公開說,發在網上,感覺要被各自的擁躉噴個幾百樓。
所謂溫故而知新。
教授別人的同時,陳浪自己也會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解。
並不介意分享出去。
其一,自己也是普通散戶這麼過來的。
其二,這裡也是建立信任的途徑。
當一次又一次的神準,讓肌肉曬足夠了,下一步就需要展現玄虛一點的“道理”
練與說並行才是真把式。
這一次交流。
陳浪完全能感受到,自己的金身之上光芒再度亮堂了許多。
而之後,就是自己該要舉起鐮刀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