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亂事件告一段落後,孟麗君召見上書房五位大臣,告知陳燦將要迎娶朱韻,諸大臣皆認為此事對於漢國是天大的好事,決定由徐佑,李純為正副史前往京國求娶朱韻。陳燦帶著紀嫣然在鄴城外送別朱韻,陳燦牽著朱韻的手道:“此次陳十六率一千騎送你回京都,徐佑大人,李純大人幾日後會前往京都面見京皇,不日你就又會回到鄴城,你我成婚之日,朕會將我心中所想告知與你”。朱韻臉色紅撲撲的,點頭道:“我要嫁的夫君是非凡之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不會看錯,我會在京都等你派人來接我”。紀嫣然看不下去了,說道:“你們倆卿卿我我當我不存在呀,用不了多久,朱韻妹妹嫁到皇宮,有的是時間你們耳鬢廝磨”。朱韻聽完,忙將手從陳燦手中抽出,行了一禮,逃跑似的坐回車中。朱韻走遠後,陳燦看了看紀嫣然,牽著她的手坐回龍輦上。抵達皇宮後,紀嫣然面若桃花的從輦車上走下,還有點衣衫不整,兩眼迷離。衝著陳燦假裝惡狠狠的說道:“你是個壞人”。那嬌羞的模樣,讓陳燦都有點失神了。
又過了幾日,是欽天監算的黃道吉日,徐佑,李純,孟祥生率領的求親隊伍浩浩蕩蕩離開了鄴城向著京國的都城京都出發。由於朱韻是宗族子弟,因而徐佑要先面見京皇。來到皇宮,徐佑獻上彩禮,說明來意,京皇道:“朱韻乃是這天下有名才女,漢皇乃是人中之龍,二人能夠喜結連理,也是門當戶對,朕也是極為贊成此等姻緣,只是朱韻眼光極高,曾有許多王子皇孫求娶,朱韻都未曾看上,朕也不好強求”。徐佑道:“吾皇對朱韻小姐也是心儀已久,只要陛下應允,朱府臣自是去說,況且,朱韻小姐亦是京國宗室,嫁入漢國,對於京,漢兩國交好也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京皇道:“那先生自去朱府提親,只要朱韻答應,朕也不會反對”。當晚。徐佑帶領著李純,孟祥生就到朱府拜訪。朱明楊早已得到朱韻首肯,自是一口答應,並且設宴款待漢使。
幾日後京國皇帝頒佈詔書,冊封朱韻為建寧公主允婚漢皇陳燦。這使得天下間朱韻的諸多追求者捶胸頓足。十餘日後,京國的送親隊伍從京都出發,正使為京國的一位王爺,副使為京國禮部尚書。朱明楊也隨和親隊伍一起向著漢國進發。到了黑水關,範仲,曹騰親自迎接,曹雲也率領五千羽林軍護送。漢皇也頒佈詔書迎娶京國建寧公主主朱韻,冊封朱韻為文妃,並且大赦天下。又經歷了繁瑣的禮儀,陳燦,朱韻終於大婚。
進入洞房,喝罷喜茶就剩下陳燦,朱韻二人,陳燦掀開朱韻的蓋頭,對著朱韻道:“你如此輕易的就嫁給朕,就不怕所託非人,要是看走了眼呢”。朱韻道:“臣妾遊歷諸國,追求者不可勝數,只有在陛下身上看到了與眾不同”。陳燦笑道:“朕也是常人,吃五穀長大,只是比一般人生的強壯些,氣力大些,又沒有三頭六臂,如何與常人與眾不同”。朱韻咯咯的笑起來,氣氛輕鬆了許多。朱韻道:“陛下的理想是什麼,現在可以如實相告了吧”。陳燦道:“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個逍遙王爺,娶一群良妻美妾自在一生。自從父皇母妃逝去後,就想守護身邊所愛之人不再受到傷害,後來,在北州接觸到民間百姓生活艱辛,朕一直在思索造成當前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麼。首先是戰亂,現在諸國林立,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常年的戰亂導致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因此,必須要一統天下,消除戰爭隱患,做到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政令通達。其次是世家大族,為了自身的利益,兼併土地,壟斷商貿。致使大量的農戶,手工業者變為流民,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因此,現在漢國正在消滅士族,土地歸國有,然後讓農戶租種,簽訂契約,十稅二,,如若還有盈餘,由國家按市價收購,充盈官倉。商稅的徵收,無論何人行商,都要繳納一定比例的稅賦,如果偷逃者將按照所交稅賦數倍甚至數十倍罰沒。戶部成立物價司,若有壟斷市場,哄抬物價者從重處罰。第三是權力,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首先是皇權,帝皇權力過大,因此朕設立了上書房,如果朕頒佈的詔書受到上書房大部分成員反對,就不能夠施行。其次是各級官員的權力,朕設立了監察院,監察院的官員只能在內部升遷,不能另做他用,另外監察院還有許多暗探,他們可能是農戶,販夫走卒,普通士卒。每季會將所在州府各級官員的風評密送至監察院。如若官員貪腐,由監察院專門部門進行查證。吏部也有一整套官員升遷的條例。第四是律法,現在朝廷正在編撰《大漢律》,將來所有違反律法的行為都依照《大漢律》處罰,《大漢律》第一頁就寫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還有就是永不加賦,《大漢律》將會一直完善下去。”。朱韻聽完眼中異彩連連,說道:“陛下什麼時候開始一統天下”。陳燦用手颳了刮朱韻的小瑤鼻,說道:“朕都不急於一時,你倒著急起來,這種事情是急不來的,也許朕這輩子都完成不了,那朕的子嗣就繼續完成,朕現在做的就是為將來做好充足的準備,然後等待一個契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打得就是銀錢糧草,現在漢國還不夠強大,唐國現在最為強大,其次是京國,漢國與宋國不分伯仲,再算上其餘國家,漢國在這幾個國家是最為弱小的,只能徐徐圖之,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朱韻道:“臣妾的爺爺在京國頗有影響力,漢國可以聯合京國針對宋國”。陳燦道:“如果是這種情況,唐國會趁著三國兩敗俱傷之時坐收漁翁之利,白白賺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