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回宮後,換上一身文士服。靛藍色的長袍領口袖口都鑲繡著銀絲邊流雲紋的滾邊,腰間束著一條青色祥雲寬邊錦帶,頭髮束起來帶著頂嵌玉的發冠,下巴上還貼著三綹長髯。紀嫣然看到陳燦的打扮,樂的不行,陳燦告誡她,到地方只能聽不要多說話,否則下次就不帶她出宮。紀嫣然也女扮男裝,打扮成一個白面書生。陳燦說了一句:“哪有如此俊俏的書生”。出了宮。田壯等三人打扮成家丁的樣子,身藏短刃。陳燦來到鄭經所說的悅來客棧,這裡面住著晉州來的幾位寒門學子,就是鄭經所說才華出眾的那幾個原申地的學子。陳燦進入客棧後,找了個靠窗的桌子坐下,隨便點了幾個菜,一壺酒。田壯三人按照陳燦的吩咐坐在旁邊的桌上。陳燦掃視了一眼店內,發現要找的幾位學子正在不遠的桌上,要了一碟醃菜,一壺烈酒,幾人正在邊喝邊聊。其中一人道:“高兄,這次科舉的題目有些叫人無從下手,我輩熟讀經史子集,策論還好說,算學,律法,農桑之事我等鮮有接觸。高兄博覽群書,涉獵頗廣,此次科舉對於高兄來說還不是易如反掌”。那位高兄說道:“此次科舉雖考校頗雜,但卻有據可循,咱們這位陛下是要選拔具有實幹能力的官員”。另一位學子問道:“何以見得”。高姓學子說道:“比如策論《根據諸國形勢,分析漢國內王外霸之道》,我輩讀書人都知,聖人曾經說過;記憶體聖賢之道,外施王霸之術。聖賢之道就是循天理、大節無虧、內心安定平和、保持處變不驚。此乃人治,認為國家治理的好壞取決於國家君主是否賢能。而這次科舉提出的“內王”,就是對內實行王道,王道就是對國家的子民採取一系列較為柔和的政策,不會強迫自己的子民去做事。這點從陛下把徵兵改為募兵,徭役改為僱傭就可以看出。而是用道德,理念,律法來約束自己的子民並參與社會生產活動,這點,從陛下要修《大漢律》,提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可看出。這也是這次科舉要考校律法的由來。。外霸就是對外採取強硬的態度,要做到外霸,國家要足夠的強大”。又有有學子問道:“那為何考校農桑之事,算學”。高姓學子道:“我輩讀書人大部分脫離勞動,脫離實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不知錢糧數,只知道子曰,詩云,又如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陳燦聽罷,對這位高姓學子也是大為讚賞。於是站起身走了過去,說道:“諸位學子,在下田昌有禮了,適才聽聞諸位學子談論,在下大為受教,也有一些問題向諸位求教”。高姓學子道:“這位大人若是世家大族行招募之事,就請免談”。陳燦道:“在下乃陳州富戶,家有幾畝薄田,好讀書,不求甚解,因此學無所成,只是單純向諸位學子請教學問”。高姓學子道:“如若不嫌棄,一起暢談”。陳燦立刻將紀嫣然叫過來,說道:“此乃舍弟田盛,也參加了此次科舉考試”。紀嫣然也與幾位學子相互見禮,高姓男子說道:“在下高遠,晉州人士”。又指著旁邊的幾位說道:“這位在下義弟魏徵,也是晉州人士,這位是鍾暉,汝州人士,這位是王雋,撫州人士,這位是趙勝,定州人士”。介紹完後落座,陳燦又讓店家上了幾個菜,拿了兩壺好酒。幾位學子連聲稱謝。陳燦問道:“剛聽高兄所言,漢國經歷大戰不久,因休養生息,輕刑罰,無為而治,這樣才能恢復民生,為何還要重修《大漢律》,苛政猛於虎,苛法亦猛於虎啊”。旁邊的魏徵說道:“自古以來就有儒法相爭,儒家提倡賢明的君主以道德,禮法約束天下為主,輕刑罰。而法家提倡以法治天下,一切的社會活動以律法為基準,違法必究。如若生逢盛世,恰逢遇上賢名君主,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儒家的主張是可以實現。現今身在亂世,諸國相互征伐,道德淪喪,人性缺失,儒家對此已毫無作為,因此法家的主張,亂世用重典就能夠更好約束百姓的行為”。其餘幾位學子也點頭同意。陳燦又道:“吾聽聞如今漢國百廢待興,而當今陛下卻擴軍備戰,窮兵黷武,現在朝中眾臣怨聲載道”。高遠道:“此都是些短視之人,現今乃大爭之世,國強民富,軍強民安,沒有強大的軍力做保障,就不可能有和平的發展,大漢國不好戰,但也不畏戰”。陳燦連聲叫好。陳燦與幾位學子暢談甚歡,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紀嫣然看到天色漸晚,快到宮禁時間,急忙提醒陳燦。
回到宮中,陳燦召鄭經來書房,讓他調查一下今天遇見這幾位書生的身世。往後接連幾天,陳燦都喬裝改扮出入學子云集的客棧,透過與他們的交談,去發掘一些具有才華的學子,然後交於鄭經去調查。,不知不覺十餘天過去了。主考範仲已經選完了前三十人,準備交由陳燦定奪狀元,榜眼,探花。陳燦要他們不要把糊名取下,自己倒是想看看這十幾日發現的人才是不是在其中,或是更進一步,進入三甲。
陳燦看完後,將自己心中的狀元,榜眼,探花的卷子編號寫下來,然後召來範仲,崔偉,李純,鄭經,孟祥生,李膺。說道:“這些卷子諸卿都看過,現在諸位將自己認為可得狀元,榜眼,探花的卷子編號匿名寫下來,然後朕和諸卿的放在一起,以得票多少決定,”。不一會,小賢子將眾臣的紙張收了上來。小賢子唱票,小德子在編號下寫“正”字。最後,在狀元上編號二零三的學子得了三票最高,榜眼是編號為四十八,編號為一六五各得兩票,因此探花就不用選了,兩個得票相同的探花由聖裁為榜眼,探花。撕開糊名一看。狀元就是與陳燦第一日在悅來客棧相遇的高遠,榜眼也是陳燦看好的一名陳州士子鄭桐,還是鄭經的族侄,探花是來自汝州的一名士子袁朗,也是和陳燦一起喝過酒的。陳燦圈點後說道:“三日後,這三十名學子參加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