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國皇帝陳燦第一位皇子出生,這個訊息傳遍漢國全境,漢國各州府都在舉辦慶祝活動。而在漢國的朝堂上,卻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許多大臣,尤其是原陳國的一些老臣敦促陳燦立皇長子為太子,給出的理由是歷朝歷代的規矩的是立嫡長子為太子。也有一些大臣認為,立皇長子可使漢國不會出現皇位的爭奪。有利於漢國的穩定。但是,皇長子太小等到成年後需考校其品行再做定奪。還有一些大臣始終保持沉默,沒有加入爭論,上書房五位大臣就在其中。陳燦被他們吵得頭都大了,打斷他們,宣佈退朝。下朝後,陳燦徑直來到上書房。等到五位大臣到後,陳燦問道:“朝堂上,你們五位一言不發,說說你命的想法”。徐佑說道:“此乃陛下的家事,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不好逾越”。陳燦道:“朕要聽你們說心裡話”。範仲道:“陛下正值盛年,現在談立太子之事為時尚早”。陳燦道:“朕知道你們明哲保身,不願牽扯皇家事務,但是朕也要告訴你們朕的想法”。陳燦對小德子說道:“命令羽林軍戒嚴上書房五十丈”。小德子出去,隨手關上屋門。陳燦道:“如果恰逢盛世,立長不立幼,減少內耗,若長子平庸,亦可延續盛世。可現今生逢亂世,若立一平庸皇子,漢國有可能被滅國,因此亂世立賢,亂世的皇子要做到內王外霸。將來朕會領兵征伐諸國,朕會在上書房留一道旨意,如果朕不幸馬革裹屍,上書房諸大臣監國,待皇子成年後,有諸位大人擁立,立賢而且必須是成年皇子”。上書房五位大臣急忙跪下,感激涕零。
回到後宮,陳燦坐在孟麗君身邊一邊逗弄著小嬰兒,一邊對他說道:“今天朝堂上許多大臣都提出要立你為太子,你願意當嗎”。小人兒抓著陳燦的手就往嘴裡塞。陳燦急忙抽回手繼續自言自語的說道:“父皇希望你能有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等你長大一些,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皇帝,父皇會手把手的教你怎麼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然後轉過頭問孟麗君道:“你希望咱們的兒子成為一個皇帝嗎”。孟麗君道:“如果陛下希望,那麼臣妾就會教導他怎麼成為偉大的帝王,如果陛下不想,那麼臣妾會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個賢王”。陳燦道:“真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夠掃清這個世界,將該打的仗打完了,待到他們長成時,能生活在平和安詳的世界裡”。孟麗君輕輕的擁住陳燦。
又過了幾日,陳燦下旨,皇長子取名陳軒,軒表示有遠大志向,才華出眾,但是旨意上最終沒有將陳軒立為太子。三個月後,陳燦化身寵娃奶爸,只要沒有什麼事情就抱著小陳軒滿皇宮溜達。且陳燦任命小志子為陳軒貼身看護的太監。
這日陳燦又在孟麗君房中逗弄小陳軒,孟麗君在旁邊微笑著看著這玩的不亦樂乎的一大一小,門外忽然有一個太監稟報,說貴妃紀嫣然要生了,將陳軒交給宮女,陳燦,孟麗君急忙趕到紀嫣然的寢宮。還沒進宮門,就聽見紀嫣然在產房罵罵咧咧不知道說什麼。陳燦等在寢宮外,孟麗君走進去。由於長期習武的原因,紀嫣然的嗓門比孟麗君大許多,孟麗君進去沒多久,就聽見一聲嘹亮的嬰兒哭聲,一會宮女出來稟告,紀貴妃誕下一皇子,母子平安,過了一會,陳燦走進產房,看到紀嫣然正在輕聲啜泣,看到陳燦進來放聲大哭,陳燦忙問為什麼,紀嫣然哽咽的說道:“他怎麼這麼醜啊”。把陳燦孟麗君都給逗笑了。
現在已經是大漢三年了,漢國這兩年風調雨順,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修建的糧倉堆滿了糧食,馳道,運河也在轟轟烈烈的施工,常備軍隊已有近一百五十萬。最讓陳燦開心的是二舅派出去的海船經歷一年的航行回來了。在大海中間發現了一片陸地,還有一群奇奇怪怪的人,對他們還比較友好,送了大量的禮物,陳燦看了看,有許多的香料,甘蔗,琥珀,鑽石,珊瑚,還有類似紅薯的植物,但沒有紅薯甜。還有許多陳燦都不認識的東西。陳燦將這些植物都交於戶部,命戶部找人研究其功用,在漢國能否種植。那些奇珍異寶陳燦交給國庫。隨後陳燦來到船廠,詢問出海的船員這些海船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並告訴二舅要造出更大的船。能航行更遠的船。並要求這次出海的船伕加緊時間再訓練大量水手,又在海州城招募了五千漁民成立水軍與之一同訓練,組建了漢朝海軍雛形。
忙完這些,陳燦下旨次子取名陳軻。軻表示團結,睿智,成熟。現在陳燦每天抱著兩個皇子在宮中游蕩。生活過得是有滋有味。但是沒多久陳燦的好日子就結束了。範仲稟報,各州的學子已經陸陸續續向鄴城發。現在需要在朝堂上商議此次在鄴城考核學子哪幾個方面。並在許許多多的題目中,聖裁此次學子所考的題目。
第二天朝會,眾位大人又在朝堂上為其次科舉考試的範圍發生爭吵。大多數大臣包括孟老夫子都認為科舉考校學子就應是經、史、子、集。而範仲等人認為,這樣的考校範圍太過膚淺,應該要考核的更加全面。看著亂哄哄的朝堂,陳燦咳嗽一聲,朝堂頓時安靜下來,陳燦說道:“為何要讀經”。孟老夫子說道:“讀經可使人明事理,辯是非,知榮辱,培養良好品德”。陳燦說道:“孟卿說的對,但不全面,讀經是要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念,孟卿只是說到讀經的修身、齊家兩個方面,真正要考校讀經的是治國,平天下,就是不僅透過學習經書培養良好品德還要從中找到平定天下,治理國家,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方法,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單單隻考對經書的理解釋義是不夠的,還要將經書中的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治國理念。至於讀史,讀史使人明智,可以吸收,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看得更高,想得更遠,行的更久,這樣才可以避免再犯前人的錯誤,“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就是這個意思”。孟老夫子問道:“陛下,我輩讀書人讀聖賢之書,就是要以先賢的標準來要求自身,因此才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典故。讀史就是以史正身”。陳燦被孟老夫子的迂腐氣的有些說不上話來。陳燦說道:“如若孟夫子所言之人,朕會任命他們去國子監或翰林院,這些人只能做國子監教習或翰林院編撰,放到其他地方就會誤國誤民,朕需要的學子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之人,因此朕決定此次科舉了考校經、史、子、集還需要考校策論,農桑之事,律法,算學”。陳燦此話一出,朝堂大臣一片譁然。於是有大臣就問道:“陛下,考校策論可以理解,為何還要考校農桑之事,律法,算學”。陳燦道:“在朕眼裡,只有上書房大臣協助理陰陽,統率百官,輔佐天子,不必事必躬親,只要管好百官即可,可若為州、府、縣之主官,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食之所自。如何管理農桑之事,不明律法,如何斷案,不通算學,如何得知錢糧之數”。此次一席話,眾臣也是啞口無言。因此也商定了科舉考試,一共考三天八門。分別是:經、史、子、集、策論、農桑、律法、算學。陳燦規定出題之人將全部圈禁於偏殿之中,直至科舉結束。並且所出之題目有陳燦,上書房五位大臣,孟夫子審閱。
幾日後,挑選的出科舉題目的大臣進駐偏殿,陳燦召來鄭經,陳十一。陳燦對鄭經說:“這次學子進都城趕考,你的主要任務是保障眾學子安全,還有就是監視看有那些士族門閥與這些學子接觸,他們說些什麼,事無鉅細,都要稟報朕”。又對陳十一說道:“出題的偏殿有你親自負責把守,朕要求不能有一片紙從偏殿流出,諸位大人換洗的衣物,有宮裡尚衣監負責,這是大漢國第一次科舉,朕不希望出現一點紕漏”。二人領命而去。
最近這段時間,陳燦長期呆在上書房,與五位大臣,孟夫子審議科舉的題目,經史子集陳燦涉獵不深,而五位大臣與孟夫子都是飽學之士,陳燦放心的將這些題目交由他們篩選,陳燦主要看策論,農桑,律法,算學。挑選了半個多月,,策論,算學方面陳燦也沒有看到滿意的題目。陳燦決定這方面的題目由自己親自出。策論題目陳燦心裡早有定數,《根據諸國形勢,分析漢國內王外霸之道》,算學陳燦考慮許久,決定以一府為例,將農田的數量,每畝產出,商業交易的銀錢明細列出來,要求算出一府需要收取的稅賦,交於朝廷後,朝廷劃撥府裡農田水利建設的費用,以及計算各品官員的俸祿,一府最終交於朝廷的淨稅賦。對於後世來說就是一個淨利潤的財務報表。可是對於現在這一時代,計算是非常繁瑣的。五位大臣和孟夫子看完題目後,都感覺陳燦出的題目對學子來說太難了些。
題目出完封存後,離科舉之時已不足十日。鄭經奏報,學子住宿的客棧有大量的氏族門閥的人員出入,有些學子拒絕,也有些學子已接受這些氏族門閥的財物,鄭經已命人將這些學子姓名,接受多少財物造冊,呈於陳燦案上供御覽,並告知陳燦有幾位原申地寒門學子才華出眾,是否要對這幾位進行甄別。陳燦說道:“申地也是漢國的土地,申地的學子也是朕的子民,朕相信自己的子民,如果他們是真的有才華,朕不僅要用,而且要大用,我大漢國惟才使用”。
陳燦最終確定科舉考試的主考為範仲,副主考為孟祥生夫子,李純,禮部尚書吳徵,李膺。考場門外檢查學子夾帶的鄭經,負責這三日給考試中學子送飯的是自己的親軍羽林軍。閱卷由,翰林院,國子監以及各部抽調人手組成。並規定如遇作弊,夾帶之人就會登記並永久取消參加科舉的機會。
三日科舉很快就過去了,結束的這一天,陳燦喬裝改扮偷偷來到科舉的考試院外,看到參加完科舉學子百態,有的捶胸頓足,有的喜極而泣,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志在必得,有的如行屍走肉,有的志得意滿。回到宮中後,陳燦將這些學子的樣子說給孟麗君,紀嫣然聽。孟麗君還是亦如以往的溫文爾雅,紀嫣然一聽,直埋怨這麼好玩的事陳燦不帶她一起去。說好下次殿試的時候一定要帶上她在後面聽。
接下來就是緊張的閱卷的日子,陳燦密令鄭經加強對參加考試的各個學子進行監視,自己也玩心大動,回去後就和紀嫣然嘀嘀咕咕,孟麗君見狀,說道:“你們倆又在想什麼壞點子呢”。紀嫣然說道:“哪有你想的那樣,陛下說我們倆喬裝改扮去學子住的地方找他們聊聊天,到時候要是學子真的見到陛下,那多有意思啊”。陳燦召來鄭經,向他打探此次科舉才華出眾的學子,以及他們住宿的客棧。告訴鄭經自己想去客棧會會這些學子。鄭經是堅決不同意,說什麼客棧人多手雜,不利於保證安全,何況還要帶著貴妃。陳燦說道:“朕在自己的都城行動都不能保障安全,這天下還有安全之地嗎,另外,朕的出宮不要興師動眾,朕乃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最終,鄭經讓田壯帶領兩個身手好羽林軍卒換便裝貼身保護陳燦和紀嫣然,其餘羽林軍卒和秘諜司的探子在客棧外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