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城盤查非常嚴格,鄭經使了十貫錢,門丁才放三人進城。進城後,三人找到一家四海客棧,鄭經對著小二問道:“掌櫃的在嗎”。不一會,小二領著一位中年男子走了出來,鄭經拿出田氏商會的令牌,掌櫃連忙將三人領到一個僻靜的小院,將獵戶讓到廂房,擺上酒菜後。然後回到正堂,對著鄭經說道:“諜十一參見鄭大人”。鄭經道:“免禮,先上些酒菜,我們邊吃邊聊”。不一會酒菜擺了上來。透過掌櫃介紹得知,由於前方戰事,上庸城發生了糧食短缺,糧價飛漲,現在是人心惶惶。申皇也使人前去議和,但均被宋皇所拒。徐佑問掌櫃的說:“你知道申國侍郎徐俊的府邸嗎”。掌櫃說:“不知,但申國有一中書令姓徐”。徐佑道:“你明日使人去打探一番”。然後對鄭經解釋道:“徐俊是我族弟,多年前曾傳信於我,已在申國出仕,官至侍郎”。第二日,掌櫃前來回稟,中書令就叫徐俊。第三日,徐佑和鄭經來到中書令的府邸,叩開門,徐佑說道:“煩勞通稟一下,兄徐佑前來拜訪”。不一會,府門大開,走出一個與徐佑長相有些相似的中年人。一把握住徐佑的手,說道:“兄長從何而來”。徐佑說道:“我從北境而來”。將二人讓入大堂,奉完茶後,徐俊問道:“兄長不遠千里來到上庸城所為何事”。徐佑說道:“我想拜見申皇,不知第可代為引薦”。徐俊又道:“拜見吾皇所謂何事”。徐佑道:“為解申國之圍”。徐俊問道:“何解”。徐佑答道:“面見申皇,自然會告知”。最後,徐佑告辭,徐俊也問了徐佑所投宿客棧的名稱。
三日後,徐俊來到四海客棧,請徐佑去申國皇宮面見申皇。在申國的皇宮大殿上,申皇率先問道:“久聞徐先生大名,陳國亡後,聽聞徐先生讀書耕種南山下,不知先生代表何人而來”。徐佑回到:“陳皇十三子燦有幸逃脫劫難,經略北境,提數萬精騎,擊殺宋國駐紮宛丘和南山腳下宋軍,將陳國一眾老臣解救回北境,臣代表北境陳燦殿下而來”。申皇又問道:“聽徐俊大人說徐大人有辦法可解申國之圍”。徐佑道:“然也,但是申國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申皇說道:“那徐大人說說看我申國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徐佑道:“申國歸還陳國領土,宋國所佔那部分我們陳國自己會取,遣返安國公全族,與陳國訂立盟約”。申皇道:“陳國怎麼來解申國之圍呢”。徐佑道:“如果陛下答應以上條件,陳國殿下陳燦會領兵數十萬,出北境,破湧塘關,入宋地,如此宋皇必回師自救,申國之圍可解”。申皇說道:“答應你們的條件,申國付出的代價太大,另外,宋國被阻於庸城外,庸城城高水闊,堅如磐石,宋國要拿下庸城難如登天,時間一長,宋國自會退兵”。徐佑道:“臣這一路走來,看到宋國源源不斷的向庸城運送糧草,宋國這一戰是有備而來,如果申國被滅,宋國就會成為這片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宋皇野心很大,滅陳是他的第一步”。申皇說道:“徐先生先回去,我召開朝會與諸大臣商議一下”。徐佑離開申國皇宮回到四海客棧後,徐佑召來客棧掌櫃,對他說:“你找些信任的人,秘密散佈謠言,就說宋國大舉增兵,上庸城的糧食再過十日就會斷絕了”。隨後幾日,徐佑和鄭經每日遊走於上庸城的大街小巷,領略上庸城的風光。後來從掌櫃的口中得知,謠言傳出後,上庸城有許多大戶逃離,百姓紛紛搶購糧食,糧價已經漲了數十倍,還發生由於哄搶糧食引發械鬥,聽說還死了人。致使上庸城民心不穩。又過了十日,徐俊再次來到四海客棧請徐佑前往皇宮。這次申皇面色比上次明顯和善了許多。申皇說道:“我與眾臣商議,決定答應陳國的要求,可是陳國要是做不到呢”。徐佑說道:“現在申、宋兩國在陳境上交戰已成均勢,我方先擊潰南山北麓宋軍,均勢就會被打破,然後另外派遣一員大將領五萬大軍攜帶攻城器械去攻佔荊城,與荊城外申軍合兵一處,用優勢兵力強攻荊城,攻下荊城後,再回兵大散關。防止進攻申國宋軍透過大散關,從陳地繞擊我軍後背。南山北麓申軍在擊潰宋軍後,運動至大散關外,與大散關外申軍合兵一處,壓制大散關的宋軍。陳燦殿下會繼續領兵攻擊湧塘關,就算不能攻下,宋軍也必回兵相救,如此庸城之圍可解,如若我方攻破湧塘關攻入宋境,宋軍退兵,申皇可以領兵掩殺,將來要是佔領宋地,我方寸土不要,全部給予申國。最差的結果就是維持現狀,這協約申國只賺不賠”。申皇又問道:“申,陳兩國軍隊如何合作”。徐佑道:“可派遣一員大將持陛下詔書兵符去陳地節制所有兵馬,並與我家殿下一起制定進攻方略,另派遣一位文臣入北境監督”。申皇答道:“可”。當日陳、申兩國締結協約,申國也派遣一員老將魏挺和徐佑的族弟徐俊隨徐佑,鄭經回北境。回去的路上又走了一個多月,徐佑回到北境都快要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