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章 都市超凡法則

城市軍事顧問石大勇少校發言:“我傾向於保持樂觀態度,儘管這些蟲子具備些許超能力,但與我們人類的實力相比,相去甚遠。”

“它們面對的挑戰可能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在吸收人類記憶之前,它們只是原始生物,沒有任何科技進步。”

“它們的戰鬥力相當有限,對它們構成威脅的天敵,對我們而言可能一槍就能解決。”

“我們擁有五千精銳部隊和大量民兵,配備各式槍械彈藥,還有直升機和坦克,最不濟……我們還擁有11枚核彈。只要定位這片大陸,前景依然明朗。”

在場的專家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這些蟲子的戰鬥力確實普通,除了一種特殊的心靈感應能力,別無他奇。

若是真爆發大規模衝突,雲海市的部隊可以輕鬆擊敗它們。

石大勇稍作停頓,接著說:“當然,我們必須防備陸地上可能出現的詭異生物……超能力的存在確實難以防範。因此,我認為如果找到陸地,可以先派出小分隊進行偵察,大部隊留在後方待命,避免一併陷入險境。”

“另外,如果遇到難以應對的危險,且我們急需陸地維持生存,是否可以考慮使用核彈清除這片土地,將一切夷為平地?”

雲海市現有11枚核彈,威力從十萬噸到百萬噸不等,足以摧毀一個區域。

一位軍事專家立即搖頭表示反對:“少校,核彈清場計劃需經過實地偵察才能精確計算。這類超級武器無法再生產,每一枚都很珍貴,不能輕易動用。”

“而且,我不認為我們已經迫切到必須居住在陸地上。雖然雲海市擁擠,但尚不至於影響生活,目前的資源還算充足。不必急於一時。”

“咳咳!”陸一鳴輕咳一聲,苦笑說:“各位,這些細節先擱置吧……現在關鍵是,這片陸地在哪兒?離我們多遠?我們需要找到它!找不到的話,討論細節也是徒勞。”

一位科研專家立即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已有所考慮。”

“這種蟲子遷移能力不強,飛行時間短暫,游泳速度也不快。依據腦中的記憶清晰度,我可以斷定,事情發生至今不會超過一個月……估算這片大陸應該在我們周邊六百公里左右!”

會議室再次響起討論聲,六百公里的距離並非遙不可及……派出幾架軍用無人機,一兩天內就能完成偵察!畢竟,那是一整片大陸,而非船隻或小島,只要飛得足夠高,遠遠就能看見。

當然,前提是沒有大的意外發生,如無人機被瞬間傳輸至其他平行宇宙,訊號丟失;或遭鳥類撞擊導致破損等。

損失一架大型軍用無人機雖重,尚可接受,但如果執行偵察任務的人類突然穿越到其他平行世界,生存機率渺茫,這也是大家一直留在雲海市內,不允許外出偵察的主要原因。

討論至此,丁原果斷決定:“那就派無人機偵察,五天內給我一個明確答案。沒問題吧?”

“沒問題!”

新大陸的發現即將來臨,連陸一鳴也摩拳擦掌,滿懷期待。

新大陸,意味著新的人類文明,新的起點!

緊接著,超自然研究小組又公佈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科學成果。

他們……復活了幾隻蟲卵!

這種新型蟲子被命名為“金寶兒”,一個悅耳且響亮的名字。

這些蟲子來自當初在陽河上漂流的古帆船,科學家在解剖蟲體後發現了接近死亡的蟲卵。

接近死亡,但並未徹底死亡。

這些蟲卵尚存微弱活性,僅是活性,無法孵化。

一位科學家上臺介紹:“透過DNA分析,我們找到了近親物種——蠶寶寶,然後將蟲卵的細胞核提取出來,移植到去核的蠶寶寶卵細胞內……總共實驗了120次,成功7例!這些蟲卵能正常孵化。”

“各位,這相當於我們運用克隆技術,復活了來自平行世界的蟲子!”

說到這裡,他的聲音微微顫抖,情緒激動。

“結果如何?這些特殊的蟲子有何特性?”丁原問,“為何以此命名?”

科學家面色紅潤:“因為這種蟲子實在太實用,所以如此命名。”

“它們食量驚人,除了對玻璃和泥土不感興趣,無論是樹葉、普通木材甚至金屬都能啃食……一天大約能吃自已體重五倍的食物,約兩週後迅速進入成熟期!”

“就像蠶寶寶一樣,進入成熟期後,它們會分泌一種絲狀物質包裹自身,其產絲量比蠶寶寶還要大。單是小蟲子就能吐出三根手指粗的絲線,生產力遠超蠶寶寶。所以我們稱它為金寶兒。”

這位專家從口袋裡取出一根纖細如髮絲般的物質,正是“金寶寶”的獨特產物——絲線。

\"當然,如果僅此而已,那就沒什麼特別的。只是一根絲線,對我們來說價值有限。但我們發現,餵食不同的材料,它產出的絲線性質截然不同,甚至帶有一種超自然的特質!\"

超自然特質?

陸一鳴挪了挪身子,坐立不安起來。

螢幕上滾動展示著圖片,這些小蟲從芝麻般大小,在短短半個月內就能長到兩指粗細。

生物學家繼續解釋:\"用普通樹葉餵養,產出的絲線類似蠶絲,略粗糙但更堅韌,產量也更高。畢竟這些蟲子有兩指粗,它們吐出的絲線比橘子還大。\"

\"以木頭或竹子等纖維餵食,絲線會更堅韌細緻,但產量稍低。\"

\"而餵食金屬,情況就變得奇異了!不同金屬,絲線的特性各異。比如鐵,絲線的拉伸強度極大,幾乎可與奈米材料媲美,你們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嗎?困擾我們多年的奈米材料批次生產難題,竟被這種蟲子解決了!\"

\"銅餵養的絲線,電阻極低,接近超導材料……常溫下就能實現超導,就這樣發生了。\"

專家的聲音越發激動:\"銀餵養的絲線則展現出極好的延展性和穩定性……其反射效能極佳,可以作為鏡子,不,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鐳射反射鏡,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製造出更強功率的鐳射。\"

會議室裡議論聲四起,人類工程學的進步本質上就是材料科學的發展,如今竟有如此奇特的生物能批次製造新型材料!

這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方博士,如果用合金餵養,比如一半銅一半鐵,會發生什麼?它們真的什麼都能吃嗎?\"

\"新材質的分子結構是怎樣的?\"

\"用高反射材料製造新型鐳射武器,但能源問題該如何解決?鐳射武器能耗巨大,我們雲海號的發電站恐怕難以承受……\"

臺下眾人紛紛提問,興趣盎然……

被稱為“金寶寶”的神秘昆蟲竟是傳說中的“材料工坊”,這一發現讓在座的專家們熱切地探討其潛在價值。

\"唉,如果這種昆蟲早些年出現,我們的文明恐怕會進步不少。\"

\"確實。\"

陸一鳴聆聽討論,突然注意到手中銀色絲線表面蘊含的神秘力量,難以輕易附著意識。

他問道:\"方博士,按照傳統分類,這條絲線……似乎是異物?我們現在能用金寶寶大量製造異物了嗎?它有何超能力特性?\"

專家愣了一下,然後回答:\"陸隊長,您也有這種感覺?我不確定這是否屬於異物。諮詢過很多超能力者,意見不一。\"

\"我認為,即便這條絲線帶有超能力,其力量可能極其微弱,只是增強了材料的特性。\"

在場的超能力者多達數十人,乾脆集體辨認,有人認為是異物,有人則否。

這就像是古董鑑定,對特徵不明顯的物品,有人認為是古董,有人認為是仿製品,各執一詞。

甚至,對於“異物”這個詞的定義,也並不清晰。

大家普遍認為具有超能力的事物就是異物,但這定義太過模糊。

不過,陸一鳴有自已的判斷方式,他認為難以附著意識的,很可能是異物。

\"博士,我能看看嗎?弄壞沒關係吧?\"

\"沒問題,我們實驗室還有其他樣本。請隨意檢視。\"

陸一鳴皺著眉,仔細辨認手中的銀絲,其拉伸強度確實大,比頭髮絲還細,雙手用力也無法扯斷。

心念一動,一道意識分化而出。

這股神秘的精神屏障並不強,他費力一陣,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附著其上……

這是陸一鳴第一次成功將意識附著在異物之上!

他在絲線中看到一抹神秘的白光,靠近白光時,它反饋出一條混亂的資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哎……硬硬應硬砰砰砰啊啊啊!\"

這是……

陸一鳴微微驚訝。

海量資訊瞬間湧入腦海!

他彷彿化身為一隻肥嘟嘟的蟲子,蟲子的生活哲學就是吃食、交配、繁殖。

然而這個世界危機四伏,食物匱乏,必須儘快繁衍。

這是一種源自基因的本能。

漸漸地,這種名為“金寶寶”的蟲子進化出了快速新陳代謝的能力,除了石頭無法消化,樹葉、木頭甚至金屬都能吞食。

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

這個世界上的天敵太多,能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所以“金寶寶”希望透過進化,吐出更堅韌的繭來保護自已。

在繁華的雲海市,科技進步主導著一切,神秘的思想並不盛行。每一個人都渴望看到科技為社會帶來的益處。陸一鳴離開會議廳,迫不及待地找到黃教授,分享他的重大發現。

\"什麼?你說你在詭異生物的絲線中發現了特別的資訊?\"聽完陸一鳴的講述,黃教授滿臉疑惑:\"上面還有自帶的資訊?這難道是某種特殊的信念力量嗎?\"

黃教授沉思片刻,提議道:\"你再試一次,嘗試將意識附著在別的絲線上。注意安全,一旦感覺不對就立刻退出。\"

\"請稍等,我去拿些樣本來。\"

陸一鳴匆忙走出辦公室,大約十分鐘後,他帶回了一堆絲線,金色、銀色、古銅色,各種顏色應有盡有。看來生物實驗室已經積累了大量成果。

他逐一用意識去感知,果然,大約十分之一的絲線帶有短小的資訊,並伴隨著微弱的超自然力量。那些沒有超自然力量的絲線,質量明顯遜色不少。

\"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金屬絲線,產量似乎並不高...\" 陸一鳴心中思索。

\"金寶寶\"吞噬金屬的速度遠不如吞噬植物。吞噬植物只需要十幾天就能成熟產絲,而吞噬金屬需要一兩個月,本來就低的產量加上只有五分之一的絲線具有超自然特性,產能更低了。

\"黃教授,超自然現象是否與這段奇異資訊有關?\" 這是他最關注的問題。

黃教授皺眉道:\"你的超能力很獨特,能探測出這些資訊。但為什麼我們的科學裝置從未檢測到這些奇異資訊...也許,你的超能力不能簡單歸類為自然系的能力。\"

\"算了,暫時不管這些。聽你描述,我有個猜測,可能是一種超凡法則賦予了這些絲線超能力。\"

陸一鳴問:\"就像純粹的信念力量那樣?\"

黃教授再次思考了一會兒:\"在地球S級災難爆發前,我提出過一個理論:我們的世界正從唯物走向唯心。社會越動盪,人們對世界的懷疑越深,世界轉變的速度就越快。\"

\"現在我們在陽河中,世界已處於半唯物半唯心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