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康德雖然他強調道德律的普遍性和必要性,他並沒有直接說“價值不能證明道德”,但他區分了道德律和人的價值,認為道德行為應當基於對道德律的尊重而非出於對價值的期待。
當然,以上的“道德”往往是指社會意義上的,最多是與儒家思想以社會為物件的“仁義禮智信”為依據的“道德”,但道家思想的“道德”都是來“自然宇宙”——天人合一道德,這就導致了長久以來人們對“道德”的闡釋離道家的“道德”概念漸行漸遠了。
這種道德正是與“自然潛意識”這個概念關係密切,它是解開心與物或精神意識與物質關係的基礎。
姜強沒有再進一步想下去,他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去體悟與印證並尋找自已的真我之道!
而“真我"之道,正是代表“心”的精神上的自我意識與潛意識(包括個人、集體、自然三個階段)之間的統一。
當然,“自然潛意識"這個概念是姜強在前世藍星中提出的,這個概念與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不同,前者是從個人和社會集體的角度分析,而提出“自然潛意識”的姜強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部分,那麼,人類社會也是自然(宇宙)的部分,本我與超我都是物我的侷限性俱現,可以說“吾即宇宙",但卻不能說“宇宙即吾",因為,本我∈宇宙,但本我≒宇宙,白馬是(屬於)馬,但白馬非〈全等於)馬,孟子雖然說“萬物皆俱備有我(本我,超我,物我)",但這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莊子的“萬物齊同”,當自我與萬物(本我,超我,物我)資訊對稱,同步共振產生共嗚時,以其說是“物我兩忘”與“吾喪(自)我”就意味著忘卻自我,與天地合一,達到精神的自由與逍遙。
還不如說是新的我——吾(真我)產生了,“吾”這個字在華夏文明中指的都是“喑合於道之真我",故,只有“吾"才能“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或“知行合一”,否則,不懂這個,任何人都不知道華夏文明的道德價值核心,前世的姜強正是理解了這個問題,使科學與道學(人們眼中所謂的玄學)統一,而不被人們所理解,但這恰恰是他在這個修真大陸上對科學與修仙理論結合能如魚得水的原因。
同時,姜強也不忘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現代心理學理論納入研究範疇,試圖從中找到與修真體系相契合的切入點。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激勵理論,包括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通常被描繪成金字塔內的等級,不過,該理論開始也是抄襲了華夏文明的關於道家對精氣神修煉以及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運用到心理分析的。下面姜強重新整理具體如下:
1. 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與健康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需求。當一個人極度飢餓時,對食物的需求會成為他行動的主要動力。就是說本我——身體上的需求不足,就應及時補之,這在道家認為叫做“補不足",否則,就是有缺,導致了陰陽不平衡,這與營養學與中醫學理論也不謀而合。
當生存與健康的基礎達到了,為了生存與健康狀態的可持續性,自然就有了安全的需求,因此人類智慧生物會把多餘的資源去維持更高層次的需求——安全需求,這就是“損有餘,補(更高層次的)不足",不斷完善向圓滿的大道靠近。
2. 安全需求:人們需要穩定和安全,希望受到保護,有秩序,並能夠免除恐懼和焦慮。例如在戰亂時期,人們對和平的追求就體現了安全需求。這時開始有了人與人,自我意識與社會精神的交融,要在社會中立足,不能被動尋求他人的庇護,必須主動出擊,建立適合自已的健康與生存環境空間,以及人際關係生態秩序圈。
於是,有了社交需求。
3. 社交需求:包括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絡及隸屬某一群體的需求與歸屬。這涉及到家庭、友情和愛情以及利益共同體等社會性需求。這就是守護互利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但在這個過程中,誰說了算?當然是有能力擔當與有責任心帶領大家一起達到目的的人,更應該獲得話語權與尊重,如果是一群少數精英只知從集體中吸血與收割弱者,這種人就會得不到尊重與權力。
4. 尊重需求: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指的是自尊,外部尊重則指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後,能增強個人的自信心和社會熱情。
所以,這就涉及到自知與知人,自尊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的,沒有對自我明確的定位知道自已處於什麼狀態,這無知,要麼,會產生自卑,要麼,會產生狂妄。老子在《道德經》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就是說明了這種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才能久壽不亡,長生不死的道理。
有懂得別人與瞭解自已的人才是有智慧聰明的人。
自知是一個人自我認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只有真正瞭解自已的優缺點,才知道自已需求是什麼。知人是對別人與社會的需求以及優劣勢的分析,在兩者之間區分孰輕孰重,孰強孰弱,孰優孰劣,並做到精準分析與判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樣才能“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夠在競爭中戰勝別人的人展示自已的力量,能夠戰勝與克服自已弱點,才能證明真正的強大。在競爭中意志堅強,在反省中,自我剋制和自我提升是人格力量的表現,也是精神成長的重要標誌。
知足者富:知道人與人之間利益的邊際,做到適可而止,一旦過界了,就會侵犯得別人的權利,控制好這個適當的距離並自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因為,他在減少貪慾帶來的煩惱,同時,也使生活更加和諧,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與自已內心的寧靜。
守護這種道德秩序,堅持力行、和目標的人能夠長久不衰。努力不懈的人顯示了其堅定的意志,這就是“強行者有志”。
為了保持這種內外與心物的和諧共生,與天地陰陽和諧之道同一,自我∩本我∩超我∩物我=真我,這就叫做“不失其所者久。"
退而求其次,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若能夠持續影響後人,由於過去的德高功高,將永遠被人記住,心中有這種意志與精神的人,即身體——本我雖死,但自我意識——精神和影響仍存的人,他的精神便永垂不朽永在人們心中。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
他們都達到了“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指人們追求發揮自已的能力或潛能,以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每個人的自我實現路徑不同,但最終目標是成為自已理想中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