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S Ⅲ 太陽日1167
ARES Ⅳ 太陽日4
火星漫遊車天狼星八號(如今所有Ares任務漫遊車皆命名為天狼星,既有漫遊車也全部追溯改名)駛上現在已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Amicitia山的東北側坡面,在一處飽經滄桑的低窪中停下。曾經那群來訪者可能留下的任何足跡都在過去的一整個火星年間被抹得一乾二淨,然而他們頻繁往來留下的深深車轍與坑洞看來卻更能經受得住火星微弱氣象條件的不斷侵蝕。
假若一位火星人或者一臺太空探測器當時正身處現場能夠見證七百多個太陽日以來的首批新訪客到達,在真正注意到有什麼動靜之前也要經過漫長的等待。近年來雖然在特定技術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的巨大進展,其他科技卻還未受到多大影響,因此漫遊車氣閘仍然需要運作幾分鐘時間才能讓車內乘客出艙。不過耐心等待之後他們最終還是露了面:任務指令長與Ares計劃頂尖野外地質學家,阿爾伯託·羅德里格茲博士;此前下決定讓Ares Ⅳ重返阿西達里亞平原時從Ares Ⅴ調來的一位中國太空人,陳彪;以及執行本次任務的植物學家,亨特·韋伯。
如果職責之餘有空閒,單輛漫遊車內也有足夠空間的話,Ares Ⅳ的全體六位班組成員當天就會集體出發前往Amicitia山。然而他們還得首先拆封組裝好嶄新的Ares Ⅳ居住艙,檢查遺留的舊Ares Ⅲ居住艙,給它重新充氣,重新配上特別增補的補給飛行任務送來的全新裝置,設定好各種實驗,諸如此類任務繁多。其餘幾位接下來會另擇一日拜訪;有賴於Hermes上安裝的閃閃引擎,藉助全新斥力發射系統送達的幾輪額外補給任務,以及此前斯雷普尼爾二號與三號未使用的多餘補給,Ares Ⅳ配備的補給資源足夠支撐他們在此停留六十日。除非再碰上什麼反常風暴,每一位組員都會有機會前來參觀。
然而在這首批來訪者中,亨特·韋伯要立即前來的理由顯而易見——觀察此前供養Ares Ⅲ \/ Amicitas第三次任務難民們的洞穴農場是否仍然存活;若存活,則還需勘察其生存狀態。陳彪的來訪既是對先前中國政府在Ares Ⅲ危難關頭提供援助的特別緻謝,同時也是為了堵上那些聲稱NASA在新創立的魔法科學領域過於壟斷的抗議者的嘴。而羅德里格茲博士在場的身份不僅是指令長,他同時還是Ares頭三次任務的每一位地質學專員的培訓者……
……也是本次任務的魔法專員,在發射前接受過馬克·沃特尼本人的親自培訓。
三位宇航員每人都拎著滿滿一大箱子的工具與儀器,帶著謹慎走到洞穴氣閘跟前。他們都受過訓——同樣也是馬克·沃特尼當面傳授——瞭解如何操作氣閘;但是在他們開始對氣閘動手動腳之前,先要確保它還能正常運作。他們首先花了一小時檢查了現場,觀察到附近山側伸出的大氣釋壓閥末端蒙著一層薄薄的霧凇,四盞狀態指示燈有三盞還能正常亮起,還有氣閘所在的凹陷中堆積了數英寸深的浮塵。然後他們攀爬到氣閘之上,發現了與先前描述完全一致的陽光收集水晶,只有石英瓣最深處的縫隙裡才能見到一層薄塵。接著他們又爬下氣閘,用壓縮空氣吹除了艙門上的灰塵,再塗上矽酮潤滑劑以防萬一。
只有在他們檢驗了艙門控制裝置以及旁邊的燃料發生器是否帶電,再檢查完艙門沒有任何腐蝕或密封破損的跡象之後,他們才輸入操作碼開啟了氣閘外艙門。起初艙門的開啟動作比較拖泥帶水,不過等它真正開動之後運作就順暢起來,很快就艙門大開讓宇航員進入。入內以後,他們又發出指令關閉了艙門,響應迅速到讓人幾乎想象不出一開始艙門卡殼的模樣。之後他們輸入指令讓氣閘加壓,空氣立刻就開始流入這間小小艙室內。他們身穿的太空服識別到周圍環境的氣壓迅速上升;被他們的腳步帶進氣閘艙內的塵土找不到出口,在氣流裹挾之下原地打著轉。
接著,等到控制面板上綠燈亮起表示內外壓力平衡時,他們開啟氣閘內艙門……
……踏入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仙境。
洞穴壁翻卷著色彩的粼粼波光,道道彩虹光暈源源不斷自洞穴遙遠的另一端向出口湧來。牆上還蔓延著數條纖細的純藍色條帶,將洞穴壁沿線的這場燈光秀分隔成片。天花板上的眾多水晶柱匯聚能量,在洞穴中灑下令戶外的自然光明顯黯然失色的燦爛陽光。
而洞穴內的地面則是一層厚厚重重深淺不一的綠茵海洋。齊腰高的苜蓿層層疊疊,宇航員們一眼望不到邊,遮擋住了更遠處的土豆田。沿著洞穴右手邊的一排車厘子樹幼苗們已經長到了天花板,枝幹延伸向上方的太陽水晶。
“檢查空氣組分。”羅德里格茲博士環顧四周,說道,“我找到了天狼星五號的大氣系統。它看樣子還在正常運作。”
“博士,這我覺得應該挺明顯的。”韋伯嘀咕了一句,從自已的工具箱裡拿出某樣儀器——當年未納入Ares Ⅲ任務裝備的工具,一臺行動式大氣分析儀。“氧氣含量百分之二十九,二氧化碳含量三百一十PPM。另含有痕量甲烷成分。沒什麼毒。氣壓一點零五個大氣壓,環境溫度十二攝氏度。依我看可以安全脫下太空服了。不過還是會有點冷。”
“相比戶外的樣子,我是覺得這裡邊絕對稱得上是熱帶氣候了。”陳彪說著,第一個解下了自已的頭盔。其餘各位也紛紛效仿,深吸了幾口洞穴內的涼爽空氣。過會她又加上一句,“聞著有股舊落葉的味道。”
“那是當然,”韋伯答道,“已經有整整兩年沒人來這邊翻土打理莊稼了。”他扭身鑽出太空服,把它甩到一邊,彎下腰伸手摸向離他最近的苜蓿植株根部,從根基周圍刮下一點土壤嗅聞了片刻,又捏在指尖搓了搓,“土質挺差的,”他輕聲說道,“我得采樣帶回居住區分析之後才能知道確切的結果,不過我的猜測是鉀與磷酸鹽含量過低。苜蓿的顏色也不太對;我說不準到底是土壤,植株衰老還是另有原因。”他又轉頭望了望旁邊的樹,“不過車厘子樹看起來情況倒還不錯。”
羅德里格茲博士正忙著檢查原本屬於Ares Ⅲ一號漫遊車的車載計算機以及大氣資訊控制檯,沒有抬頭,“但是相信應該不至於會死對吧?”
“感覺不會,”韋伯答道,“只是沒達到理想的茁壯生長而已。這方面我們帶來的肥料應該會有所助益。當然了,我們還需要給苜蓿做一下修剪,促進新葉的生長。說不定在我們離開之前甚至還可能開出花來。”
陳彪的注意力轉到了那臺拼湊出的簡易大氣傳輸系統上——那根間歇性將濃縮的火星空氣泵入洞穴內的管線,還有那個再把洞穴內多餘的壓力排放出去的閥門。“釋壓閥的這一側受到了嚴重腐蝕,”她分析道,“一定是釋放的空氣中的溼度加速了這一過程。我建議調整計劃提前完成新大氣調節系統的安裝。”
“也無妨,”羅德里格茲博士說道,“這臺電腦的鍵盤也一直在給我報錯。想了想它現在還能執行也是個奇蹟。它這樣子就像是一臺電腦被留在室外連著執行了好幾年一樣。”
韋伯此時已經跑到了洞穴左側野生苜蓿與洞穴壁之間的狹窄空隙裡,繼續忙活。“喂!”他叫嚷道,“我找到了他們拋下的魔能電池!”他又彎下腰去,費了點勁咕噥一聲拎起一塊,“外框上甚至都沒有生一點鏽!這是怎麼回事?”
“我聽到的說法是法器具備的魔力會自動形成防腐保護,”羅德里格茲博士答道,“我猜它們還能用對吧?”
“這個嘛,這一塊的示數已經衝到表頂了,”韋伯答道,“要麼是儀表卡住了,不然就是完全充滿了。”
“行,反正再過一會我們就會知道答案。”羅德里格茲博士離開了控制檯,走回氣閘艙門邊自已放著的工具箱旁,“儘管我很期待有一天能全面探索這個洞穴,可我們今天還有其他職責需要履行。我們把那些電池全部收集過來連線起來吧。”
花了一點時間,不過不久之後他們就連線起了八塊魔能電池準備就緒。羅德里格茲博士把電池的導線接入一個小盒子,連線穩固後盒子瞬間點亮。“我們大機率只有幾分鐘的執行時間,”他接著說道,“不過完成這件事應該足夠了。”
羅德里格茲博士撥動開關,小盒子與洞穴壁之間的空中便浮現出一個外觀類似巨大視窗的景象。斑斕色彩在視窗內攪動了片刻,然後出現了一段以雙語顯示的文字:連線已建立。
片刻過後投影的畫面變成了某間控制室內聚集在一個控制檯周圍的一群面孔。有幾張面孔是這幾位宇航員們認識的熟人:最近剛剛晉升為NASA總負責人,深色面板的臉上半繃著微笑的文卡特·卡波爾博士;如今已從美國海軍與航天員大隊退役,擔任此次任務載具通訊的梅麗莎·劉易斯上尉;最後還有那位作為首位火星人永載史冊的馬克·沃特尼。可是畫面上的人群當中也有些面孔他們叫不上名字。
其實,要說得確切一點的話,應該是人類當中;畫面中另有五位並非人類,而那幾張面孔只要是看過新聞或者讀過NASA報告的人都能立馬一眼認出,其中就包括那張鬈曲的金髮之下忽閃著一雙緊張的紫灰色大眼的粉色面龐。
然而這卻是他們三位第一次實時與那些外星小馬們見面。
“任務控制,”羅德里格茲博士說道,“Ares Ⅳ呼叫,通訊檢查。”
“收到了Ares Ⅳ,”劉易斯答道,“我們也看得到你們。”
“洞穴那邊有什麼好訊息嗎,博士?”馬克·沃特尼打斷道,“我們這邊有隻小馬等得都快要爆炸了。”
“是好訊息,沃特尼博士。”羅德里格茲博士畢恭畢敬道,“初步勘探的結果表明洞穴內環境仍可繼續自持,並且能夠支援今後的任務。植物也都還存活,雖然稱不上茂盛,但是仍然足夠健康。”深吸一口氣,他最後補充道,“我宣佈救贖基地可以投入使用。”
任務控制中心爆發出響徹雲霄的歡呼,而最響亮的莫過於那隻無人能敵的金鬢粉色小馬,蹦蹦跳跳打著轉跳起舞雀躍狂歡。
接下來的五十日裡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搬運四十塊由馬國指導監督在地球上製造的嶄新魔能電池進場,在洞穴更深處種植新一批作物,補充透過簡易大氣控制系統流失的水分,並在此部署一套專門設計的大氣調節器取代該系統,然後——在本次任務的最後——安裝“魔鏡”。“魔鏡”的設計完全在地球上完成(並且還特意選擇了與擾亂分子的維生系統水晶大不相同的工作原理),構成了傳送門系統的一端,讓今後的新一代宇航員們僅邁出一步就能在星球之間穿行。在這項工作結束之後,洞穴就會成為救贖基地,火星上的首個永久基地,同時更是未來Ares計劃之後所有火星探索遠征工作的起點。
當然,要藉助“魔鏡”往另一方向穿梭需要耗費電池充能數週乃至數月積累的能量,因此Ares Ⅳ仍然會搭載Hermes返回地球……不過他們還會使用落地時搭乘的同一艘全新設計,同時取代了MAV與MDV角色的MSS(火星運載系統)發射入軌。其設計藉助於小馬維生系統水晶的某個改型向飛船輸送燃料與氧化劑——三重冗餘的水晶之間相隔很遠,同時也遠離反應腔體——這一新設計從根本上革除了MAV與MDV兩者的重量問題,讓他們能夠使用同一艘飛船下降著陸與升空入軌,並且與此同時,兩個方向上的運載能力還都得到了提升。
短短兩年之內的變化不計其數……而有賴於不僅僅是魔鏡的發明,更包括其他魔法帶來的技術進步,MSS如今已經宣告過時。Hermes自身也早已過時,在Ares Ⅵ執行完畢後就將除役停用,改造成為位於地球、火星或者月球軌道上的某座新空間站的核心。而隨著閃閃引擎技術實驗的不斷推進,再過不久人類就可藉助小馬宇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魔能供應作為在地球所在宇宙中任意位點之間穿行的免費能源捷徑,向外太陽系邁出探索的下一步,並最終直抵星辰。
而科技的大跨越式發展也不僅僅侷限於這一邊的單方面受益——此刻正身處休斯頓的三隻小馬、一隻幻形靈與龍同樣也是見證者。人類在太空這片領域開疆擴土的同時,太空疆域的大門也一樣向馬星上的各族生靈敞開;他們也有自已的宇宙仍待探索,與此同時他們的母星按地球的標準大部分都是空寂的未知,其中也有不知多少奧秘在等待著他們。
轉眼間已是滄桑鉅變。還有無數的改變仍將繼續。
……然而,這裡卻還是有一個三位Ares Ⅳ宇航員都無法聽見的聲音宣告著,而今,我依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