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些緣由,在最不想看書的一段時間,竟然花了三四天,把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看完了,至於什麼緣由我不能說,這是我的秘密。以前看到一本好看的書,可能一天多就讀完了,現在看書需要緣由,需要十足的吸引,不然可能看到一半,就會忘了開啟,忘了情節,忘了自已的感受,只能看到書本上一天一天,積滿了灰塵。準確來說自已的心靜不下來了,明明沒有什麼忙碌,卻感覺閒不下來,不是刷短影片,打遊戲,就是看電影,總是想假裝忙碌,來讓自已心安理得的休閒。一本書你不開啟它永遠是一本書,你開啟了,獲得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視角,他就是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引領你去往你想要去的地方。
這本書一大主題有關於性而展開,特別是剛開始那一大段,像是在看黃色小說,看的人心血膨脹,會有點不好意思,但又忍不住想要看下去,因為他寫的就是我所想的,只是我表達不出來,我能完全感受得到那份真實靈動。只有觸控到最根本的東西,所表達出來的想法與領悟,才更能比說教讓人接受,作者不論寫什麼,首先必須有趣,讓人讀得下去,其次還要真有點東西,真有點想法,不要扯一些虛無的概念,要有核心的支撐,才不算浪費讀者的時間,才算對接觸的人負責。
如果張愛玲是悲傷女性底色的代言人,那王小波就是大部分男人的代言人,我想他的底色也是悲傷的,只不過他用放蕩希望與一些調皮的話語掩蓋了。快樂的人寫不出什麼好作品,或者說不夠深刻,只有經歷過絕望,底色十分悲涼的人,才能寫得深刻,又讓人難忘。
評論一些具有爭議的人物,我是不夠格的。我只是談談自已的想法,談談自已的感受,今天可能會讚揚,明天又會批評,人就是這樣反覆無常的。好的作品就任由他在時間的長河裡緩緩前進,他不需要被所有人擁戴,只要有一部分讀者深感贊同,那這本作品就有存在的意義。所有人擁護反而會變得廉價,就讓爭議產生吧,就讓所有的聲音對立吧,反正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任他幾年幾十年,你再看他。事實是不會改變的,變的只是你的觀念,你的感受。不管任何形式的作品,如果每隔幾年你再去看,都能發現新的點,讓你學習,讓你反思,讓你感動,那他就是好的作品,這一點毋庸置疑。
翻看自已最近寫的文章,突然覺得自已好像又可以了,心想自已竟然又寫的這麼好了,由衷的為自已誇讚,為自已狂喜。人可以貶低自已,可以懷疑自已,為什麼不能誇讚自已呢,辛苦了小周,摸摸頭。不是因為其他的文章寫的不好,而是缺少了一點靈感,缺少了一點靈魂,像是工業標準化的產物。不夠有血有肉,不夠有獨特的見解,其實我現在寫的這些東西,也不是完全是我獨有的想法,而是看了一些書籍,看了一些影視作品,努力的消化,然後轉為自已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自已記住而已。不可把功勞全部掛在自已身上,你只是善於表達,善於學習,但你並不是一個高尚的人,所以你還要謙虛,還要謙卑,還要不停的去吸收,去感受別的文化。我聽過一句話,覺得特別有道理,如果你學的知識不能轉化為品德修養,那學的越多隻會誤入歧途,成為一個薄情的機器人。
想來也是有道理,有人做的大壞事,只是因為他在法律的邊緣遊走,因為他有足夠的學識,犯的罪孽,可以矇蔽所有人,連法律都無法覺察,他們在找這個世界的漏洞,然後以此獲得暴利。自以為是的人類總是這樣沾沾自喜。你犯過的罪孽終究要償還,你做過的惡終究也要受到懲罰,沒有一人能逃脫因果定律。那就更不應該有怨恨,更不應該有報復,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意念種下的因果。
修心,修的是什麼心,那顆破碎,又蒙滿灰塵的心。待你把它修的完整,修的潔淨如初,你來這一世的目的便已達成。如若不管不顧,自私自利,那這一世又是白忙活,下一世還得重來,從來這些苦難,從來這些事件。直到哪一天你覺悟了,哪一天你真的內心向善,寬恕所有人,也放過自已了,那便又達到了修心的目的。靈魂和思想很好修煉,唯一壞事的就是肉體,它要吃飯要睡覺,要得到各種慾望的滿足,如果一味的縱容它,不制止它,那便又被它帶入了無底的深淵。
用話語來說,總是覺得很正義,很清晰,但在實際情況裡,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人總是愛做一些懶惰放縱的事情。我們覺得這是自由,覺得這是歡樂,覺得能沾沾自喜,很有刺激感。所有事情總要有個過程,不能希望所有人一下子變聖人,所以一定要經歷苦難的過程,但在苦難中,人應該向上攀爬,不應該向下墮落。我們總是容易忘記那個最簡單最初的目的,我們活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做不完的工作,忍受不了的家庭,還是受盡折磨的孤獨感。種種經歷是為了讓你放過自已,放過別人,不是讓你記恨讓你抱怨,不要說什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每個人命運的權重不一樣,但選擇善良,選擇忍辱負重,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前提是要了解自已,從而瞭解人性,瞭解世界的規律。
那麼自此之後,你與這世界有趣的關係才剛剛開始。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只要你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良善的品德。去狂歡吧,去微笑吧,去償還罪孽吧,如果沒有人原諒你,你要自已原諒自已。
離別的陣痛,在離別時並沒有達到頂峰。反倒是分別的幾年後,那種情緒像是被突然讀了檔,無可抑制的爆發出來。清晰的像是昨夜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當時我也並不難過,以為是一次平常的分別,沒想到這股情緒竟然在心裡積壓了這麼久,我也從未察覺。今日不知怎麼的,突然想起來了,百轉千回的情緒,無處釋放,只能透過這些字句來獲得某種安慰。
像是一個精神分裂者,一個人格出來宣洩,一個人格出來安慰,好不熱鬧。你還有什麼疑問都問出來吧,你還有什麼痛苦都吶喊出來吧,眼淚也不必強忍,該流的今夜都流出來,明日好重新度過。你為什麼總愛描寫悲傷呢。因為快樂不是我的角色,不是我的劇本,悲傷我甚至都不需扮演,我就是悲傷本身。想來前幾世定是開心幸福過度,這一世需要這種悲傷的底色,來綜合一下靈魂的題。痛苦折磨使人才是泉湧,不是嗎?這一點我倒不反駁,確實讓人靈感倍增,但痛苦也是真痛苦。
不然誰沒事半夜打這些字眼,僅僅是為了好玩,為了成為一個作家,有些欺騙自已了。你僅僅只是為了宣洩自已的苦悶,宣洩這無聊生活對你的磨滅而已,算是最後的一絲反抗的倔強。你好像又有很多話想說,請繼續。思考不是讓人懷疑自已,而是讓你去論證那些懷疑,思考思考本身就如無限套娃,永遠得不到一個固定的答案。去思考那些可以論證的,可以推理的,用你的邏輯用你的生活常識來完善這一套,感受系統。
一個人是無法完整的解釋這個世界的,需要一群人的力量,大家都貢獻自已的角度,貢獻自已,獨特的見解。聚在一起才能擁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團結,精誠合作,才是世界永恆的主題。孤獨像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品,你不說他時,他是普通之物,你一旦矯情起來,他就變成了藝術品,而這種藝術最高價值在於他死亡之後,死亡之前永遠都是平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