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 章 九月(三)

上回說到林曦晗姐妹倆去表哥家。

表哥在屋子中間指導林曦晗書法練習。妹妹林曦悅從書架取出那本《女子健身法》,身子倚在書架上翻看。

前面講過,書前半部分是劍譜。她正在讀的是劍譜後的序言。

這篇序言講了一段隱秘的歷史。清朝嘉慶年間,序言的作者說自已作為秀才從湖廣地區,溯長江而上,經過三峽入川。

經過朋友介紹,他去蜀省提督府任職。 當時朝廷命令蜀省提督與周邊數省圍剿活躍在蜀省境內的白蓮教。

在一次清軍圍剿白蓮教戰鬥結束後,序言作者他作為蜀省提督的隨軍幕僚,負責文書物資登記工作。

比如每次戰鬥中繳獲的物資,金銀珠寶,糧食布匹,兵器,書籍。登記完畢,還要去倉庫核實,看有無錯漏。

然後再安排人從前線運回蜀都。

某一天,這位幕僚所在的軍隊攻破一處白蓮教的山寨,雙方都死了不少人。

軍士們照例要清理戰果,他們發現山寨的一個屋子裡,收藏有不少圖書。

因為數量很多,軍士們又對這些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東西,不太感興趣。於是讓這位幕僚去清理。

他在一名軍士的帶領下,來到了山寨的那個發現藏書大屋子。

只見裡面雜亂無章堆著各種書籍,以印刷的為主,也有少數手抄的。

這名軍士一指屋內,說:“就這些,提督大人說,先生去清理一下,看有沒有價值的東西。反正我們又不懂這些,全靠你這個讀書人!”

這個幕僚進屋去,裡面瀰漫著一個書籍黴爛腐朽的氣味。

也是山裡多雨潮溼,這麼多書籍堆在這裡,儲存狀況也不太好。

林曦悅邊讀這篇序言,邊在腦子裡還原當時的情景。

這位幕僚看著一屋子的書,估計了一下,大概有上萬冊,要全部清理完,大概要花不少時間。

不過,時間還是有的。提督大人的軍隊,目前還要在這個地方逗留半個月的樣子。

因為還有不少白蓮教眾被打散了,遁入深山老林。要清剿乾淨,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所以這位幕僚能比較從容的清理這一屋子的書。他經過五天左右,大致弄清這些書情況。書的一部分是白蓮教教眾在流動作戰中,繳獲的一些土豪劣紳的家裡藏書。

這部分以常見儒家經史子集為主,還有一些書畫藏品,有近代的,也有宋明時期的。

大概當時白蓮教眾也不知道這些書有沒有用,一股腦了都運了回來,放在這裡。

書的另一部分,就是白蓮教自已的一些書籍,以宣揚亂七八糟的教理教義為主,當然還有講白蓮教的歷史。

這一類以手抄為主。寫的潦草,書裡的插畫,畫的也是比較粗糙,只能看出大意。序言作者對於這類書基本態度,就是粗略翻一下,沒有價值的,就往屋子角落一扔,到時候這些書會統一銷燬。

時間就在這位幕僚清理圖書過程中一天天過去。就在第三天,這位幕僚發現了一批有些特別的書,好像被人有意歸在一起,也是手抄本居多。

這些書有講天文地理的,宗教預言的,有講各種神奇術法的書,比如萬法歸宗,符籙大全等。

不過,在這位幕僚看來,這些書要麼荒誕不經,要麼殘缺不全,沒有多少價值。

但是,白蓮教能與朝廷對抗數年,其中有些人武力值很高,術法也很厲害,作為提督的隨軍幕僚,也親眼講過一些白蓮教教徒的武功,術法,這是事實。

所以幕僚把發現的三十多本講武功的書,道教,佛家暫時放在另一邊。這些書按種類分,有以拳術居多,也有些是兵刃,比如刀法,劍法,槍法居多。不過,幕僚也看了一下,講的是基礎內容居多,價值不大。

等他一一看完之後,他也發現兩三本價值比較高的書。不過是有些殘破了,他先決定仔細看其中一本。這是一本講劍法的書,封面沒有了。

劍譜前面有一篇須知,這位幕僚一看,書寫字跡工整,看來是一位有文化的人。

序言裡說,幕僚讀這篇須知,知道這本劍譜是師承比較久遠,劍法來自所謂的南劍門,南劍門的傳人叫白雲生,以劍仙修法為主。

幕僚頓時來了興趣,因為他家離湖北均州比較近,知道有劍仙這回事,當地就有不少關於劍仙的傳說。

正要仔細看,忽然有軍士來通知,詢問他書整理好了沒有,提督大人詢問了,要他去彙報!

這時幕僚只好暫時放下書,一邊回應軍士,一邊先把這本書劍譜連同之前三十多本書,單獨打包存放。

他拿起一本小冊子,去向提督大人彙報。這本小冊子是這幾天他整理書的成果。裡面有一些有價值東西,比如名人書畫,手札,孤本圖書。

這位幕僚本人就墨下一本宋版圖書,這本書當然就不會出現在小冊子上。

提督大人也只是想知道有沒有特殊價值的東西,所以找他去彙報。這位幕僚粗略講了一下,除了一些名人字畫有些價值,其他都是常見圖書,還有些亂七八糟東西云云。

提督一聽,也就沒啥興趣了。於是幕僚說把經史子集運回蜀都,交給學政處理。至於名人字畫登記之後,讓巡撫大人幕僚看看,他們去處理。

等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被平定,官軍也死了不少,不少綠營被打殘了。幕僚也跟隨大軍回到蜀都。後來這位幕僚,又跳槽到蜀都華陽縣當錢糧師爺。

在他公務之餘,有時間整理這幾年在圖書字畫上收穫。有些值錢的字畫被他找人賣了出去。而有些東西則被他保留下來了,比如他看得上眼的一些道法武功書籍,即使自已用不上 ,將來也可以留給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