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章 敗盧溝

再說遼國燕京“天賜皇帝”耶律淳病死,大將蕭乾等擁立耶律淳之妻蕭氏為皇太后,主持軍國大事。

天賜皇帝耶律淳做皇帝前,因燕京兵少,曾經大量招募遼東饑民為兵,名為“怨軍”,意思向女真族報仇的軍隊,命渤海鐵州(遼寧營口)人郭藥師為統領。第二年,“怨軍”中的兩營叛亂,遼軍都統耶律餘睹和蕭幹率軍平叛,兩人趕到之前,郭藥師已經殺了領頭叛亂的首領羅青等,平息了叛亂。

耶律餘睹、蕭幹趕來後,蕭幹從“怨軍”中挑選了兩千人分為四營,分別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擔任各營將官。其他六千人遣散到各路。為防止再生事變,耶律餘睹對蕭幹建議,不如對“怨軍”圍而掩兵全殲,以絕後患,蕭幹不同意,郭藥師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耶律淳稱帝后,改“怨軍”為“常勝軍”,提拔郭藥師為上將軍、涿州留守。耶律淳死後,蕭太后主政,蕭幹專權,國內人心惶惶,郭藥師是典型的投機者,覺得背靠遼國不是長久之計,對部下道:“天祚帝喪失人心,燕京女後主政。大宋天子大兵壓境,此時正是男兒建功立業之時!”言下之意,想轉而投靠大宋,部下也一致同意。

公元1122年九月,郭藥師率部眾八千人,將自己防守的涿州、易州拱手相送於童貫。童貫喜從天降,立即奏明趙佶,趙佶也欣欣然,下詔授予郭藥師“恩州觀察使”,隸屬都統制劉延慶。

十月,趙佶有向遼國進兵的打算,改燕京為“燕山府”,這是穩操勝券的操作,因為此時宋軍並未佔領燕京。更為可惜的是,宋軍後來的表現相當不爭氣。

十月初八日,劉延慶、郭藥師統兵十萬,從雄州(河北雄縣)出發,郭藥師為嚮導,渡白溝(河北高碑店),攻燕京,打算將燕京變為真實的“燕山府”。

劉延慶所部軍無紀律,郭藥師拉住劉延慶坐騎韁繩,勸諫道:“我們大軍遠途跋涉,不設防備,如果敵人埋伏襲擊,我軍首尾不能相應,勢必望塵奔潰!”劉延慶不聽。

大軍到良鄉(房山境內),遼大將蕭幹率軍趕來,兩軍一交戰,劉延慶失利,便龜縮在軍營不敢出戰。

郭藥師獻計道:“蕭幹兵力不過萬人,現都在我軍前線抵抗,燕京必然空虛,我願率騎兵五千,倍道兼程趕去偷襲,令命三公子(指劉延慶第三子劉光世)領軍接應,燕京唾手可得!”

劉延慶覺得郭藥師此計可行,派大將高世宣、楊可世和郭藥師率軍六千,半夜渡盧溝,急行軍至燕京,劉光世率軍接應。凌晨,常勝軍大將甄五臣率軍從燕京迎春門殺入,郭藥師跟著殺進,派人要蕭太后投降。

蕭太后口裡答應,暗地裡卻到良鄉差人密報蕭幹,蕭乾急忙率三千精兵回燕京救援,兩軍在城內巷戰三天三夜。

不知什麼原因,劉光世的後援沒有在預訂時間趕到,郭藥師等人在內外夾攻之下失敗,和楊可世棄馬縋城而逃,人馬死傷過半,高世宣戰死。偷襲計劃徹底失敗!宋軍的表現真是讓人大失所望!

蕭幹取得燕京保衛戰勝利後,又分兵截宋軍糧餉,擒獲護糧官王淵,並俘虜了兩位小軍校。蕭幹讓人矇住小軍校的眼睛,關押在軍帳內,半夜假裝私下談論道:“宋軍十萬,我軍三倍於宋軍,抵抗漢軍綽綽有餘。明天分左右兩翼,中軍衝陣,左右翼掩護,必然大勝!”

蕭幹放了這陣煙霧彈後,命暗中放了一位軍校,軍校回報劉延慶,第二天一早,劉延慶見火光沖天,以為遼大軍真的殺來,嚇得連忙燒了自己軍營往回狂奔,士卒相互踐踏死者連綿百里。蕭幹未費一兵一卒,大破劉延慶十萬軍,追宋軍至涿水才返回。

經盧溝一戰,神宗朝積累的軍糧,讓劉延慶全部敗光。大宋攻取燕京的計劃成為畫餅。從而喪失了和金國談判的主動權。不僅讓金國看不起,甚至遼軍都知道了大宋的無能,作辭賦和詩歌譏諷大宋。

劉延慶領兵退守雄州,宋軍辛辛苦苦一個月,重回到原地踏步。劉延慶喪師辱國,被趙佶貶到筠州安置,而郭藥師卻升為安遠軍承宣使,不久又進位武泰軍節度使!

佐料:劉延慶(1068—1127年),保安軍金明縣(陝西省志丹縣)人。南宋名將劉光世父親。

劉延慶出身將門,年輕時多次與西夏作戰,因英勇善戰,累功遷至鄜延路總管、泰寧軍(兗州)和保信軍(廬州)節度使。

盧溝之戰劉延慶的表現和以前判若兩人,既無統兵將才,也無基本謀略,致使大敗。被貶後不久,由於大宋朝中缺少領兵之將,只得矮子裡挑高者,起復年近六十歲的劉延慶為鎮海軍節度使。

劉延慶雖然作戰無能,但是卻有一腔血性。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攻宋都汴京(河南省開封),劉延慶奉命守城。第二年,城被攻破,他率兵萬餘逃走。逃到龜兒寺,被金兵騎兵追上,劉延慶誓死不屈,率軍死戰,被金兵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