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章 廢孟後

當初趙煦和孟皇后大婚時,宣仁太后除了評價孟皇后是“賢內助”外,還嘆息地預測道:“皇后人很賢淑,可惜福份薄,但是以後國家有事變,一定是她來承擔!”宣仁太后一語成讖。

趙煦和孟皇后成婚前,宮內劉婕妤受到趙煦專寵。前幾年範祖禹、劉安世議論宮中找乳母,其實就是暗指這個劉婕妤。趙煦冊立皇后之後,趙煦對劉婕妤的熱情仍未消減。皇帝有幾個妃子很正常,無人有異議。可如有嬪妃野心勃勃,那麼後宮就熱鬧了,而這劉婕妤的理想抱負,便不在於一個“婕妤”的頭銜。

公元1095年,劉婕妤等後宮嬪妃隨同孟皇后一同朝拜景靈宮。完事後,孟皇后坐下休息,其他嬪御都面對孟皇后侍立,這是後宮規矩,唯有劉婕妤大大咧咧,背對孟皇后站在垂簾之下。

侍奉孟皇后的宮女陳迎兒見劉婕妤不識大體,上前喝斥道:“走開些!”劉婕妤置若罔聞。

陳迎兒討了個沒趣,退回後,告訴了孟皇后身邊的其他侍從,大家都憤憤不平,這事就埋下了隱患。

當年冬至日,所有後宮都到隆佑宮向皇太后向氏問安,大家在隆佑宮外殿等候時,孟皇后坐紅漆金飾御座。按制度,皇后才有這個待遇,其他嬪妃都習以為常,只有劉婕妤卻滿臉不高興,她的侍從也有乖巧伶俐的,忙幫她換了一張和皇后一樣的御座。這下劉婕妤心滿意足了,可又引起了眾怒。

突然有人高喊:“皇太后駕到!”

所有坐著的人慌忙起身迎接,等大家都再坐下時,有人將劉婕妤的御座偷偷撤走了,劉婕妤毫不知情,一屁股坐在地上,狼狽不堪,眾人掩口失笑,劉婕妤臉面丟盡,在侍從的攙扶下爬起來,也不向皇太后問安了,哭著要去找趙煦訴說。

身邊內侍郝隨規勸道:“婕妤不要難過,應該想辦法為官家生出兒子來才是,到時,這個皇后寶座遲早就是婕妤所有!”經過這兩件事,劉婕妤和孟皇后的關係可謂水火不容了。

公元1096年,孟皇后所生兩歲大女兒福慶公主重病,孟皇后姐姐懂點醫理,經常出入後宮提供幫助,眼見藥石無效,孟姐姐救人心切,急病亂投醫,竟拿著道家治病符水入宮。孟皇后一見,大驚失色道:“姐姐不知道宮裡禁忌嚴格嗎,宮內可不比外面啊?”

孟皇后說完,急忙命左右將符水收藏起來。

但是孟皇后還不放心,等到趙煦來時,仔細說明了原委,趙煦聽完,不以為然地道:“這是人之常情啊!”顯然趙煦並不怪罪。

孟皇后便命人將道符當著趙煦面焚燒了。福慶公主沒有因為這道符病情好轉,還是病逝了。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孟皇后燒符治病的事很快在宮中相傳,其他人也開始有樣學樣了。

不久,孟皇后養母燕夫人、尼姑法端和供奉官王堅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一直像狼一樣盯著孟皇后不放的劉婕妤,頓時抓住了把柄,她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絡起來,在趙煦面前搬弄是非,說孟皇后這是在詛咒皇帝。

大概趙煦前次見了孟皇后施行道符的熟練手法,加上此次祈福事先沒有得到彙報,內心開始懷疑起來,便命內侍梁從政、御藥房主管蘇珪到皇城司審理此案。

孟皇后本是宣仁老太后選定的,朝中新黨對她肯定不是很歡迎,宰相章惇等人不要說陷害,但最起碼不會出手相救。

劉婕妤當然不會放過天賜良機,派內侍郝隨穿針引線,授意梁從政逮捕了孟皇后身邊侍女及內侍三十多人,並將這些人刑訊逼供,內侍、宮女們不願誣衊孟皇后,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最後,梁從政等人將冤案辦成了“鐵案”。上報趙煦,說孟皇后圖謀不軌。

趙煦還不相信,命御史董敦逸複查,董敦逸到皇城司後,本想重審人犯,將他們提到大堂,才發現他們都奄奄一息,沒有人能說出話來。董敦逸瞬間明瞭,握著筆寫不下去,郝隨全程跟蹤,見董敦逸遲疑不決,在旁威脅,董敦逸考慮前考慮後,違心的按郝隨意見上奏。

公元1096年九月,趙煦下詔,廢除孟氏皇后之位,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衝真”。

佐料: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人,公元1091年,董敦逸和黃慶基兩御史曾攻擊蘇軾、蘇轍兄弟,被宣仁太后貶到地方,趙煦親政,再起用他為御史。董敦逸推辭道:“臣再復為言官,害怕被人排擠,不能為陛下盡到糾彈的責任!”

趙煦勉勵他道:“愛卿能進言,不要怕朕不聽;愛卿能說到做到,不要擔心朕說到做不到!”

這次趙煦讓董敦逸出面複查,說明他還是深得趙煦信任的,可惜他辜負了這份信任。董敦逸也暗自慚愧,深感不安。

半個月後,董敦逸終於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再次上疏道:“孟皇后被廢,事出有因,情有可察。詔書下發之日,天現陰霾,是上天不願廢除皇后的緣故;人們為皇后流淚,是世人不想廢除皇后的原因。臣曾經仔細翻閱過案卷,覺得確是有冤情,恐怕將得罪天下之人啊!”

趙煦見到董敦逸奏章,不僅勃然大怒,喝問宰相:“董敦逸以前幹什麼去了?”蔡卞請趙煦重加處罰董敦逸。

章惇、曾布急忙勸阻道:“陛下本來認為皇城案是由內侍經手,所以派言官複查,目的是希望取信天下。如果現在處罰董敦逸,如何解釋天下後世的汙衊誹謗?”

趙煦不得已罷手,第二年還是找了個其他理由將董敦逸貶為知興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