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真坐莊
十月初三日,經過大臣七次上表請求,趙煦正式聽政。此時十九歲的趙煦坐在帝王寶座上,才真正感覺天高氣爽,心情舒暢。做了九年皇帝,卻是九年傀儡,心情壓抑和憋屈可想而知。
猶如打麻將,自己有錢,不能上桌,只能站在桌邊觀看,莊家輸贏都是自己口袋的錢,還要做一個“觀牌不語真君子”的楷模,真是要多鬱悶有多鬱悶。現在好了,終於自己真正坐莊了,每張牌控制在自己手中,想打哪張打哪張,想吃想碰想胡全憑自己決定,當然舒適愜意!
那麼“牌友”要不要換?當然要換,九年了,有幾位大臣真正把自己當做皇帝啊?他們奏事時,都是面對老太后,屁股和背脊對著自己,奏完事,幾乎沒有人徵求自己的意見,完全把自己當空氣。叔可忍,嬸不能忍!
更為氣憤的是,去年自己大婚後,老太后理應還政給我這個皇帝,可老太后仍然抓住權力不放手,在位大臣中有誰出頭勸諫過老太后,兩府大臣到哪裡去了?御史、諫官到哪裡去了?趙煦越想越憤怒。
按理說,宣仁太后垂簾九年,對趙煦的撫育是很盡心的,各方面教育也抓得很嚴格,趙煦應該是感激,怎麼反而有怨恨的心理?除了上述原因外,趙煦自己少年老成是一個原因;打心底敬佩他父皇神宗又是一個原因;老太后和元佑黨人廢除他父親的新法更是一個原因。
宣仁太后生前對此有沒有預感?應該說她早料到了這個結果,因為趙煦除了用沉默寡言對待大臣議事之外,偶爾露出了蛛絲馬跡。
趙煦為了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他和宣仁太后奏報時,趙煦都沉默不語。有次宣仁太后問趙煦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趙煦直接回答道:“祖母已處分,還要我說什麼?”
趙煦常使用一隻舊桌子,宣仁太后令人換掉,但趙煦又派人搬了回來。宣仁太后問為何,趙煦答:“這是父皇用過的。”
宣仁太后聽後,大為悲慟,心中清楚,這個孫子將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劉摯曾上疏,讓宣仁太后教導趙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宣仁太后無可奈何地道:“我常與孫兒說這些,但他並不以為然。”
所以,宣仁太后生前,始終不敢放棄權力,怕當面遭受難堪,死後又擔心遭清算,便在臨死前,反覆對趙煦和大臣做說明,這也是就是老太后死前遺言好像有矛盾的原因。
趙煦親政,政策大變毫無疑問,但怎麼變?變多少?趙煦肯定早已胸有成竹了!
這個政治形勢,元佑黨人看到了嗎?如此一目瞭然的局勢都看不清,那就不要在朝廷混了!翰林學士範祖禹想給年輕的皇帝打預防針,首先上疏道:“陛下親政,萬民欣悅!今日正是社稷安危、生民休息、君子小人進退之時。宣仁太后對國有大功,對萬民有大德,但是小人怨恨,必將離間陛下,請陛下將蠱惑奸言之人,明正典刑,殺一儆百,則天下無事!”
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蘇軾本來也想上言,見了範祖禹的奏疏,讚歎道:“經世範文!”隨即銷燬自己的奏章,然後在範祖禹奏疏裡簽上自己名字,可惜的是,這篇好文章送到趙煦面前,不值一文,如同泥牛入海!
二十三日,趙煦採取了第一個行動,讓樞密院傳旨,內侍劉瑗、樂士宣、馮景、李珏、王某、黃某等十人到內侍省復職,兩府大臣經過商議,將犯有過錯的馮景、黃某以及李憲兒子李珏、王中正兒子王某剔除。副宰相蘇轍還以此上奏道:“陛下剛親政,中外賢士未曾進用,而恩義先給內侍,外面議論恐怕不好聽。”對此,趙煦予以預設。
幾天後,樞密院再傳聖旨,讓劉惟簡擔任內侍省押班,梁從政擔任內侍省都知。中書舍人“封還詞頭”(中書舍人如對人事任免有異議,可不依皇帝意見起草詔書,叫'封還詞頭',無疑,這是一項很大的權力)。趙煦道:“只是宮內缺人,以前也有慣例啊!”
蘇轍又道:“有慣例不錯,但先提拔內侍,眾人內心難免驚疑!”
趙煦釋然道:“那就暫且停下來吧!”
兩件事下來,兩府大臣見趙煦如此從善如流,都歡欣鼓舞。殊不知,這只不過是趙煦的障眼法。
趙煦小小年紀,玩弄久歷仕宦的大臣於股掌之上,讓人歎為觀止!
佐料:趙煦不受大臣待見,軍國大事全部取決於宣仁太后,正史唯《宋史.蘇頌傳》露出了一點痕跡。
1090年,蘇頌位列執政大臣,見趙煦年幼,朝廷大臣太紛爭,對趙煦不予關注,他告誡道:“皇帝年長後,誰來承擔這份責任?”
當時大臣奏事,朝廷大小事務,全部取決於宣仁太后,趙煦偶爾發表看法,竟沒有人回答。唯有蘇頌,向宣仁太后奏完事,一定會轉過身來再向趙煦稟報一遍,宣佈命令時,蘇頌必定讓各大臣肅然靜聽。
說趙煦少年老成,有主見,《宋人軼事彙編》卷一記載了趙煦的一件事,可見端倪。
趙煦即位時,年僅十歲。有一天,按照禮儀應由他接見遼朝使者。宰相蔡確擔心他見了遼人的容貌、服飾奇異後會受驚嚇,有損國威,就先一日對他仔細地介紹遼使的情況,反反覆覆講了多遍。
趙煦當時不做聲,等蔡確說完,他忽然嚴肅地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
蔡確回答道:“當然是人,不過是夷狄罷了。”
趙煦一撇嘴道:“既然是人,我怎麼會怕他呢?”
蔡確沒想到趙煦竟有如此主見,悚然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