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章 哲宗立

公元1085年三月初五日,十歲的皇太子趙煦即皇帝位,是為哲宗。這是大宋的第七位皇帝。

哲宗趙煦是神宗趙頊的第六個兒子。原名趙佣,立為皇太子後改名為趙煦。為什麼改名?這是個常識問題,實際就是為了避諱。“佣”字是佣的繁體字,趙佣做了皇帝,“佣”字在民間就不能用了,所以改為“煦”,相對而言,佣(佣)字使用更為普遍。

如果讀者細心,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問題。“煦”(音序)沒有避神宗趙頊名字中“頊”(音須)字的諱啊!其實,“頊”字在北宋時期並不讀“序”,而是讀為“玉”,和“煦”字讀音並不相同。

神宗共生育了十四個兒子,依次為趙佾、趙僅、趙俊、趙伸、趙僴、趙佣、趙價、趙倜、趙佖、趙偉、趙佶、趙俁、趙似、趙偲。

趙佾、趙僅、趙伸、趙偉四人薨逝時連名字也沒有、現有的名字是後來宋微宗追賜的。另外趙俊、趙僴、趙倜、趙價四人雖然取了名字,但也是幼年夭折。到公元1085年,老六趙佣成了老大,皇后向氏又沒有生兒子,所以趙煦順理成章地做了皇帝。

趙煦生於公元1076年十二月七日(陽曆為公元1077年1月4日),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趙煦出生時,紅光照室,此後他居住的宮內經常有紅光,立為太子後,光紅似火,耀眼奪目。

唉!作為皇帝,如果沒有一點瑞兆寫在史書上,不光皇帝忒沒面子,史學家可能都不好意思下筆吧?

三月初七日,尊皇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因其死後諡號為'宣仁聖烈'後世也稱她為'宣仁皇后'、或'宣仁太后'),皇后向氏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也就是後來的欽成皇后)。

神宗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皇后向氏垂簾聽政?而是請自己母親高氏作為太皇太后聽政?很明顯,向氏雖然是皇后,但不是皇帝趙煦的親生母親,而趙煦的親生母親朱氏健在,雖然沒有皇后封號,可畢竟是皇帝的母親,如果朱氏不安分,有皇帝這塊金字招牌,向氏很難和朱氏抗衡,從而造成政局動盪。因此讓哲宗的祖母高氏聽政,反而沒有掣肘,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

隨後,朝廷任命首相王珪為神宗山陵使。三月二十一日,因為大臣的多次請求,趙煦和太皇太后高氏開始一同聽政。

二十六日,朝廷下詔,賜皇叔趙顥、趙頵“參拜不名”的政治待遇。命中外避諱太皇太后父親高遵甫的諱名。二十七日,宰相王珪進封岐國公,趙顥進封楊王,趙頵進封荊王;皇弟趙佶為遂寧郡王,趙佖為大寧郡王,趙俁為咸寧郡王,趙似為普寧郡王;太師、潞國公文彥博為司徒,濟陽郡王曹佾為太保,特進王安石為司空。這些都是新皇帝登基後的“規定動作”了。

宰相蔡確,見太皇太后高氏聽政,想向太皇太后高氏邀寵,提出了一個“非常規動作”,建議為太皇太后高氏的伯父高遵裕恢復官職,高遵裕在五路伐夏時犯了錯誤被趙頊貶官。

高氏反對道:“高遵裕在靈武之戰時,讓百萬官軍殞命(這當然是誇大其詞的說法),先帝(指趙頊)半夜聞報後,嚇得當即起床,環繞御榻而走,整夜不能入睡,經過這次驚嚇,身體一直不好,這都是高遵裕引起的禍端,先帝沒有誅殺他,已經是萬幸了,先先帝屍骨未寒,吾怎麼敢顧及私情,而違天下的公議?”

蔡確馬屁爪子,一把拍在了馬蹄上,嗆得滿臉通紅,訕訕而退!

佐料:欽成朱皇后,開封人,父親為崔傑,母親姓李,後來改嫁朱士安,故改姓朱。年幼時被親戚任氏撫育。大概在公元1068年後,朱氏入宮為御侍,後來晉封為才人、婕妤、昭容、賢妃。

朱氏生育了哲宗及蔡王趙似、徐國公主等,公元1084年正月進位德妃。1085年三月尊為“皇太妃”,按理,皇帝親母自然是皇太后,因為高氏佔據了“太皇太后”的尊位,向氏佔了“皇太后”的尊位,朱氏只能屈尊為“皇太妃”了。

公元1088年,太皇太后高氏下詔:春秋大義,“母以子貴”,追尋典故,應該優待。也就是說,要提高朱太妃的政治待遇,於是朱氏的輿蓋、仗衛、冠服都和皇后等齊。

公元1093年哲宗親政後,皇太后向氏再次下令提高朱氏的地位,為她居住的地方建立宮殿;改乘車為乘輿;可以由宣德東門進出宮廷;百官上箋稱“殿下”,住的的宮殿改名“聖瑞宮”。追贈崔、任、朱三位父親皆至太師、太保。但朱氏始終沒有被尊為皇太后。

哲宗死後,徽宗即位,對朱氏尊禮尤其恭敬。

公元1102年二月,朱氏薨逝,享年五十一歲,徽宗追冊她為皇后,上尊諡“欽成”,陪葬神宗的永裕陵。後世稱其為“欽成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