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玉盤山天機閣內,兩位老者正坐於殿內下棋,棋盤之上白子黑子快速落下,執白子身披長袍頭戴高帽的乃是現任欽天監監正、天機閣閣主——墨尋,執黑子身著紫色道袍,後有太極八卦圖案的乃是大夏帝國國師,姜姓皇族宗正——姜奎。
就在即將和局之時,棋盤突然金光一現,隨即白子落下,斬了對手大龍。隨後對面下棋之人惱羞成怒,“老匹夫,你咋的還使詐。”
————
此時已臨近中午,威勇侯爺雖是修行之人,未達築基之境是無法辟穀也要同常人一樣需要吃飯的,而且吃得還比常人多上許多。
因為案子已經告破,中午的席間氣氛也比較輕鬆,同時上桌的還有那身著官服的中年人,他是賢州城守備軍參軍,是張侯爺的心腹。本來不知侯爺為何公事還帶著兩個孩子,後來也被王昇的手段和本領所折服,不住的向王昇敬茶,因為當值是不能喝酒的。
張芸玉此時也對王昇佩服的很,哪裡還當他是個弟弟,不停的給他夾菜。
期間王昇提醒了狐妖可能就在附近不遠的可能,也問了張侯爺一個他比較關心的問題,“師兄,那些關起來計程車卒最後會怎麼樣啊?”
在這強者生存的修行世界,人們都見慣了生和死。
王昇年紀不大,這些年也是跟著老道人走南闖北的,雖然看慣了生死廝殺的場景,但畢竟接受過上一世的教育薰陶,對於生命也是十分的看重,知道這些人因為任務失敗可能難逃一死,卻也忍不住的問上一問,希望事情能出現轉機。而一旁的張芸玉也十分配合的看向張近武。
張近武不禁搖搖頭,“他們的命已經不是我能決定的了,規矩就是規矩,只能怪他們的命不好。以往那麼多隊人馬,那麼多次護送都沒出現過問題,偏偏這次,偏偏是他們。”
王昇聞言也未再多說什麼,素不相識,他已經盡到了他能出的那份力,只不過力微而言輕,這便無可奈何了。於是轉身跟在了張近武的身後朝外走去,張芸玉亦是跟上,不發出一絲聲響。
片刻後,天空之中傳來了一聲聲的鷹唳,由遠及近,愈發的清晰。
抬頭看去,幾隻遠超人族體型的巨大的獅鷲盤旋在頭頂之上,一旁還有一人騎坐在一隻巨大的葫蘆上,這是築基之後才能有的御物飛行之能,想來這群人便是東巡府城的降魔殿之人。
畢竟將此間訊息用靈鴿傳出後也有一個多時辰,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
待到那大葫蘆落地,下來一名披髮男子,不衫不履。邋遢的外表下,卻有著一副極為明亮的眼眸,只見他伸手向前,口中默唸了一句法訣,那隻大葫蘆便化為正常大小飛到他的手掌中。而其餘人也紛紛從獅鷲身上跳了下來,落於院落之中。
這群人這番架勢,再加上那個可以任意變幻的葫蘆,王昇不禁在心中感嘆,這才是前輩高人的風範,和前世電視劇裡的仙人前輩簡直一模一樣。
雖然張近武乃朝廷一方鎮守,不受降魔殿管制,但這是個強者為尊世界,築基境的強者便足夠得到任何人的禮遇,隨後轉身向後看了一眼王昇便趕忙快步向前抱拳行禮,邊走邊說道:“真沒想到這個案子竟讓執事大人親自出馬,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王昇也讀懂了這個眼神,拉著張芸玉一起上前行禮。
原來這位東臨府降魔殿的執事是現今上京城聚靈宗的弟子——濟寧,身後眾人也俱是聚靈宗的弟子。而門下弟子在朝廷任職歷練也是三大宗門與朝廷榮辱與共的象徵。這位執事雖然不衫不履,但年紀不大,潛力非凡,前景廣闊。饒是同為三大宗門弟子並有爵位在身的威勇侯爺也不敢怠慢。
“聽說此處昨日發現妖孽盜寶,為何現在才報?”濟寧立馬責問道,絲毫沒有顧及到威勇侯爺的面子。
而張近武雖面露不快,也趕緊答道:“本侯修為短淺,未達築基之境,又無專門識別邪祟的靈器在手,實難辨別妖物作祟。”
“那你今日怎麼又知道是妖物作祟?”濟寧這一問亦是發難,畢竟此事牽扯到了天機閣傳回欽天監的秘匣,而此地妖孽盜寶,也有他的一份責任。
“回執事大人的話,妖孽作祟是我師弟發現的,而就在剛剛,他也已經找回秘匣內被盜走的寶物,只過不過那妖族實在狡猾,在遠處施展魅惑之術,控人心神,所以未能緝拿歸案。”
張近武彎腰說了許久,唯獨這句話讓他直起腰桿,只不過這最後一句屬實是有點馬後炮的嫌疑了,畢竟能不知不覺窺探得秘匣運送路線,又能遙控人心,不受外界影響的狐妖也不是自己區區先天境能擒拿的。
濟寧聽完不禁身軀一震,他明白能探得天機閣秘匣運送路線必定不是一般的勢力,至於那能遙控人心的狐妖自己只怕也不是對手。現在居然告訴他此案已破,難不成他師弟是雲山劍宗不出世的高徒。
隨即濟寧立馬擠出一張笑臉問道:“張大人,不知令師弟現在何處,幫我引薦一番。”
畢竟修行之人所求從來都是能夠飛昇得長生,但修行之路又豈是這般好走的。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高手多條活路。
而一旁的王昇見此情景,心中剛剛這人的仙人前輩的形象瞬間崩塌,就想請問修行之人都是這般現實的嗎?
而威勇侯爺此刻卻是舒服極了,心想:小樣,剛剛那副臭臉哪去了,現在笑的這麼好看。
但手卻往旁邊一指王昇,“這便是我的師弟。”
一句“這便是我的師弟。”著實也驚到了現場包括濟寧在內的眾人,但濟寧率先平復下自己的心情,雖然王昇看著小,但說不定是哪個大人物的弟子,潛力非凡呢。
隨即正色拱手道;“在下東臨府降魔殿執事,聚靈宗三代弟子濟寧,不知師弟如何稱呼,師從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