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遊的目光深邃而銳利,穿透了大殿內凝重的空氣,穩穩地落在了侯君集身上。
侯君集此刻正微微低頭,面容如石雕般凝固,額角細微的汗珠在燭光的映照下閃爍,透露出他內心的不安與掙扎。
四周的靜謐被這份壓抑的氛圍籠罩,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緊張感。
凌遊緩緩抬頭,視線與李世民相交,只見李世民端坐於龍椅之上,眉宇間微挑,眼神複雜地掠過侯君集,最終又似有意無意地掃過凌遊。
這目光中,既有對侯君集所作所為的失望,也有對即將面臨的抉擇的深深憂慮。
凌遊心中明瞭,李世民此刻正站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前有侯君集多年的功勳,後有國法家規的威嚴,他必須做出一個既能維護國家尊嚴,又不至於讓功臣心寒的決定。
大殿之內,眾人皆屏息以待,連呼吸聲都顯得異常清晰。只有李世民的聲音,在空曠的殿堂中迴盪,顯得格外沉穩而有力:“魏愛卿要彈劾侯君集三大罪,不知是哪三大罪?願聞其詳。”
魏徵聞言,上前一步,拱手而立,聲音鏗鏘有力:“啟稟陛下,臣彈劾侯君集第一大罪,乃其於徵伐高昌之際,凌辱高昌王妃,致使王妃不堪受辱,含恨自盡。此等行為,不僅有悖人倫,更損我大唐禮儀之邦之名,讓陛下天可汗的威名蒙羞。臣懇請陛下,以國法為重,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魏徵的話音剛落,整個太極殿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擊中,瞬間沸騰起來。
議論聲、驚歎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雜的海洋。
侯君集的臉色更是蒼白如紙,身體微微顫抖,似乎連站立的力氣都快要失去了。
而以孔穎達為首的文臣們,則是面露憤慨之色,他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孔穎達更是氣得鬍鬚直顫,他用力撫摸著鬍子,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憤怒:“侯君集此舉,簡直是人神共憤!身為大唐將領,不思保家衛國,反而行此禽獸之行,實乃我大唐之恥!”
大殿內,燭火搖曳,將每個人的臉龐映照得明暗交錯,更添了幾分神秘與沉重。
凌遊環顧四周,只見群臣或憤怒、或驚愕、或憂慮,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複雜而生動的畫卷。
當眾人的目光如同匯聚的暗流,不約而同地聚焦於侯君集身上時,大殿內的氣氛驟然凝重,彷彿連空氣都沉重得能滴出水來。
侯君集的臉色,在眾人審視的目光下,愈發顯得陰沉,那深沉的色澤,就像是烏雲壓頂前的最後一抹壓抑,讓人不由自主地屏息以待。
魏徵的聲音,在這靜謐中顯得格外清晰而有力,他字字鏗鏘,如同重錘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臣彈劾侯君集第二大罪,擅自謀殺高昌王!高昌國王,雖為異域之君,卻也代表著一方疆土的尊嚴與和平,侯君集身為我大唐將領,理應秉持仁義之道,即便將其俘虜,亦應禮遇有加,待陛下聖裁。然而,他卻為一已之私,為掩蓋自身不可告人之秘,竟殘忍地將高昌王迫害致死,此舉實乃有違天道,人神共憤!”
隨著魏徵的話語落下,大殿內響起一陣細微的騷動,但相較於先前的震驚,眾人的反應顯得更為複雜。
高昌王的死訊,早已隨著捷報傳遍了長安,人們心中雖有疑惑,卻也大多猜測這是陛下之意,以絕後患。
而今真相大白,竟是侯君集擅自妄為,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在這朝堂之上,對於高昌王之死,似乎並未激起太大的波瀾。
畢竟,在眾人眼中,一個西域小國的國王,其生死對於大唐的宏圖大業而言,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塵埃。
更有人心中暗想,或許高昌王的死,對於大唐而言,反倒是件好事,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李世民端坐於龍椅之上,面容沉靜如水,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難以捉摸的光芒。
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侯君集一人的問題,更涉及到朝堂內外的諸多勢力與利益糾葛。
至於這第二項罪名是否構成重罪,一切皆在他的一念之間。
文臣們面面相覷,心中既有對侯君集行徑的憤慨,也不免生出幾分失望。
此刻,大殿內的氣氛變得異常微妙,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期待與不安。
他們知道,接下來的第三項罪名,才是決定這場風暴走向的關鍵所在。
眾人的目光再次匯聚,彷彿都在無聲地詢問:“那第三項罪名,究竟會是什麼?而它,又能否真正觸動李世民的底線,揭開侯君集背後更為驚人的秘密?”
魏徵的聲音在莊嚴的大殿內緩緩迴盪,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
“臣彈劾侯君集第三大罪!”魏徵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便是其藏匿高昌財物,貪婪成性,據高昌國王子親口所說,言及高昌王曾以舉國之力,打造了一件象徵王權與榮耀的王袍,其價值連城,意義非凡。然而,當臣奉命查驗侯君集上繳之高昌財物時,卻發現那件王袍並不在其列。”
大殿之內,原本因前兩項罪名而議論紛紛的群臣,此刻皆靜默下來,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侯君集。
武將出徵,戰利品中夾雜私物,本是軍中不成文的慣例,眾人雖心有微詞,卻也未曾深究。但魏徵此言一出,無異於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
“更為甚者,”魏徵的聲音微微一頓,眼神如利劍般穿透人群,直抵侯君集,“據可靠訊息,高昌國的諸多珍貴財物,大多已被侯君集私自侵吞,其行為之惡劣,已非貪墨二字所能概括。臣以為,侯君集此舉,已非單純之貪婪,而是那不可告人的謀反之心!”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譁然一片。
原本對私吞財物之事不以為然的武將們,此刻也面露驚色,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而文官們則是面露憤慨,更有甚者,已是怒不可遏,紛紛站出來聲討侯君集。
陽光在此時似乎也變得暗淡了幾分,大殿內的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侯君集的臉色鐵青,雙拳緊握,額頭青筋暴起,但他卻強忍著沒有發作,只是用那雙充滿怒火的眼睛,死死地盯著魏徵,彷彿要將他生吞活剝一般。
“若此事屬實,”一位年邁的老臣顫巍巍地站了出來,聲音中帶著幾分不可置信,“那侯君集,怕是真的要萬劫不復了,私藏王袍,私吞國庫,此等行徑,與謀反何異?陛下,還望明察秋毫,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啊!”
隨著老臣的話音落下,大殿內再次陷入了一片死寂。
每個人都清楚,一旦謀反的罪名坐實,侯君集的下場將會是何等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