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章 寧得罪小人,莫得罪凌遊

“走,走,走!咱們這便進宮面見父皇,你得好好給他說道說道。”

李承乾言罷,便不由分說地拉起凌遊,向著門外而去,李泰見狀也只是笑著搖搖頭跟在身後。

凌遊雖心中略有猶豫,卻也難拂李承乾的熱情,只得順從地跟隨其步往皇宮行去。

三人邊聊邊走,來到太極殿前。

殿內莊嚴,龍椅之上,李世民端坐,威儀盡顯。

李承乾將氏族志之事,詳盡無遺地稟告於李世民。

“聽爾等所言,是以朝廷之力,重編氏族之冊,可對?”李世民目光深邃,緩緩問道。

“正是,陛下若下旨,擇一德高望重之臣主持編纂,則天下氏族之序,皆由陛下定奪矣!”凌遊應聲答道,言辭間透著幾分自信與激昂。

李世民心中暗自盤算,嘴角不禁勾起一抹笑意,暗想:“屆時,皇族自當高居榜首,皇后之族緊隨其後,亦是順理成章之事。”

此策一出,五姓七望之囂張氣焰,必受重挫,李氏皇族之威望,將更上一層樓。

李世民眉頭舒展,滿意之色溢於言表,笑道:“好!此計甚妙,朕心甚慰。凌遊,你此番獻策有功,朕自當論功行賞。不過,你尚年輕,不宜封賞太多。恰逢你家添丁進口,多了位妹妹,這賞,朕便賜予她,如何?”

“但憑陛下聖裁!”凌遊拱手答道,態度謙恭。

“好,既如此,便這麼定了。”李世民點頭應允,話鋒一轉,“你雖有才情,然年歲尚輕,資歷不足,編纂氏族志這等重任,確非你所能擔。人選之事,還需朕細細斟酌。”

凌遊連忙謙遜道:“陛下明鑑,臣年幼識淺,實難當此大任。且若由臣主持,恐氏族志之公信力大減,皆因臣出身卑微之故。臣只願略盡綿薄之力,不敢貪功。”

他心中暗自思量,這主意雖好,但出頭之鳥易遭風雨,若真由他編纂,定會成為世家大族之眼中釘,肉中刺。故而,他明智地選擇了退讓,將這份燙手山芋留給更為合適的人選。

氏族志之議,一旦傳出,無異於投石入湖,必將激起千層浪,成為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

且論編纂氏族志之事,李世民胸中自有丘壑,斷不會輕易將五姓七望置於高位,此舉無異於逆鱗拂動,五姓七望又豈能輕易妥協?屆時,執筆之人必陷兩難之境:高抬則觸怒龍顏,低貶則難平世族之怒,真乃左右為難之局也。

更兼他族虎視眈眈,氏族志上的一字一句,皆能掀起波瀾,牽動無數家族的心絃。

凌遊思及此,不禁撫額苦笑,心中暗忖,這種事情,傻子才會搶著幹,反正他肯定不是傻子!

言畢,凌遊以照料幼妹為由,巧妙脫身,離開了皇宮。

待凌遊離去,李世民亦遣散二子,轉而召來長孫無忌、杜如晦等肱股之臣。

殿內,群臣畢至,躬身行禮,齊聲道:“臣等參見陛下!”

李世民輕揮衣袖,免了眾人禮數,語帶幾分玩味:“朕聞卿等近來皆忙於為子嗣尋覓世家聯姻,可有此事?”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微妙,眾人面面相覷,皆緘口不言。

“哦?卿等皆欲攀附世家,為何無一人向朕提親?莫非朕之公主,竟入不得爾等法眼?”李世民言語間,既有戲謔,亦含威嚴。

“臣等惶恐!”眾人連忙再拜,以示恭敬。

房玄齡上前一步,緩緩道:“陛下此言差矣,能與皇家結親,自是榮幸之至。然則,世家大族,歷經數代,根深葉茂,其家族底蘊非我等新貴所能及。即便家道偶有波折,那份骨子裡的驕傲與傳統,仍是難以撼動。故,我等雖有心,卻亦感力有不逮。”

李世民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目光如炬:“爾等隨朕征戰天下,今朝得此基業,竟還有人敢輕視?世人敬重,非因你等之功勳,反因你之姻親乎?此理不通,荒謬至極!”

言罷,他輕嘆一聲,目光轉向魏徵:“魏卿,你亦未能免俗乎?”

魏徵聞言,連忙擺手,苦笑不已,殿內一時陷入沉思。

“朕想了想,思緒飄回往昔並肩作戰的歲月,不禁感慨,隨朕披荊斬棘、共定江山的,多是出身寒微的英才。如今,四海歸一,朕心念舊恩,欲以榮華相報,然實利易給,虛名朕卻給不了,魏徵你怎麼看?”李世民將目光放到魏徵身上。

魏徵輕捋鬚髯,語帶深意:“陛下所言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天下百‘姓’,卻非帝王所專屬啊。臣等身為臣子,自當以輔佐聖君、造福蒼生為已任,只不過這虛名就只能為臣的自已想辦法獲取。”

李世民聞言,眼前一亮:“朕賜姓如何?讓功臣之族,與我李氏共榮。”

魏徵微微一笑,卻帶著幾分無奈:“陛下賜姓,自是無上榮耀,可從今日起賜,然世間已有之姓,尤其是那些歷經滄桑、根深葉茂的望族大姓,非一朝一夕所能更易。它們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只能讓人心生敬仰,難以輕易攀附。”

一旁,房玄齡輕嘆一聲,接過話茬:“是啊,陛下,談及聯姻之事,欲娶得大姓之女,其難度有時甚至不亞於成為皇家乘龍快婿。這不僅僅是門第之見,更是文化、血脈與榮耀的傳承交織。”

李世民聞言,龍顏微斂,隨即豪氣干雲,朗聲道:“哼,爾等所言,朕皆銘記在心。但須知,在這天下間,姓李者,已非一族一姓之象徵,而是萬民歸心、四海一統的標誌!朕既為天子,自當以李姓為傲,更要讓這姓氏成為世間最堅實的依靠,最輝煌的榮耀!”

殿內氣氛莊重而肅穆,在場之人肅立,衣袂輕揚間,皆躬身行禮,齊聲頌揚:“陛下聖明!”

李世民龍袍加身,威嚴中不失溫和,他輕輕抬手,示意眾人免禮,目光轉向身旁的高士廉,語氣溫和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力量:“高愛卿,朕意編纂氏族志,欲以新視角審視天下姓氏,重排次序,以彰顯時代之變,國家之新氣象。此等重任,非卿莫屬,愛卿意下如何?”

高士廉聞言,神色凝重轉為激動,躬身一拜,聲音堅定有力:“臣遵旨!必當竭盡所能,不負陛下厚望。”

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目光掃過殿內眾人,語帶溫情卻又不失威嚴:“諸位愛卿,今日之事已定,爾等可各自退下,各司其職。”

高士廉領命後,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此事關乎皇族顏面,若處理不當,恐怕會引起諸多麻煩。

於是,高士廉決定廣納賢才,召集一批博學之士共同參與編纂。

在眾多應徵者中,他選中了一位名叫鄭仁基的青年才俊。鄭仁基出身書香門第,對古今姓氏頗有研究。

在高士廉的指導下,鄭仁基等人查閱大量典籍,深入民間調查各姓氏的淵源和發展。他們歷時數月,終於完成了初稿。

然而,初稿在呈交給李世民審閱時,卻遭到了李世民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