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章 慶賀,上尊號天可汗!

太極殿上,金輝璀璨,李世民端坐於龍椅之巔,威嚴而又不失親和,房玄齡、李靖等一眾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宇軒昂。

頡利可汗,這位草原上的雄鷹,此刻卻謙卑地坐於李世民下首,這不僅是座次的安排,更是大唐對草原諸部的一次微妙展示。

李世民目光溫和地轉向李承乾,輕聲道:“承乾,去請你皇祖父前來共襄盛舉。”

“是,父皇,兒臣即刻前往。”李承乾應聲退下,步履穩健,帶著幾分未來儲君的沉穩與風範。

待李承乾離去,李世民轉而對頡利笑道:“頡利可汗,來,嚐嚐這藍田侯精心釀造的佳釀,此等風味,草原上怕是難覓其蹤。”言罷,他悠然舉起酒杯,示意頡利共飲。

“謝陛下隆恩!”頡利神色溫順,宛如馴服之獸,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酒液入喉,辛辣中帶著醇厚,令他不禁眼前一亮,心中暗贊:“好個烈酒,大唐人的風雅,果然名不虛傳。若有機會重返草原,定要尋那凌遊,讓他為我也釀上幾壇。”

李世民見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頡利可汗,這酒滋味如何?”

“藍田侯果然名不虛傳,此酒烈而不燥,勁道十足!”頡利由衷讚歎。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目光轉向凌遊,戲謔道,“凌遊,你可聽到了?頡利可汗對你讚不絕口呢!”

凌遊從容起身,拱手道:“多謝可汗抬愛。”

正此時,李承乾攙扶著李淵步入大殿,李世民欲請李淵上座龍椅,卻被李淵婉拒,他選擇坐在李世民身旁,此舉微妙,令在場眾人面面相覷,心中暗自揣摩。

李淵的到來,為宴會增添了幾分溫馨與莊重。

凌遊眸光一閃,靈機一動,提議道:“陛下,太上皇,今日普天同慶,臣聞頡利可汗精通歌舞,何不請可汗獻上一舞,以賀陛下與太上皇之喜?”

此言一出,李世民眼中閃過一抹讚許之色,對凌遊的機智與膽識暗暗點頭。

這提議,無疑是對頡利的一次巧妙羞辱,卻又在禮數之內,讓人無法拒絕。

讓一位曾經的草原霸主在慶功宴上獻舞,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羞辱,將頡利之名,永遠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李淵心中亦是暗贊:“關鍵時刻,還是凌遊這小子點子多,夠狠辣!”

至於頡利是否真能歌善舞,此刻已不重要。

無論他的舞姿如何笨拙,這一幕都將被史官如實記錄,成為貞觀四年慶功宴上的一段佳話,流傳千古。

頡利可汗的臉色瞬間變得難看至極,他萬萬沒想到凌遊會來這麼一手。

然而,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又怎能拒絕?

無奈之下,頡利可汗咬了咬牙,起身走向中央。

他那高大的身軀舞動起來,雖動作生硬,卻也別有一番豪邁之氣。

舞蹈結束,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李世民微微一笑,舉杯道:“頡利可汗的舞姿,堪稱粗獷豪放,朕甚是喜歡,來,諸位愛卿,共同舉杯,敬這歷史性的一刻!”

頡利可汗強顏歡笑,回到座位上,他看向凌遊,眼神中充滿了怨恨。

凌遊卻視若無睹。

眾人也在議論頡利的舞姿,一場慶功宴就在這歡快的時間中度過了。

夜色深沉時,凌遊悄然踏入家門,未敢驚擾府中靜謐,念及次日還要上早朝,遂輕手輕腳地步入自已房中,早早就休息了。

晨曦初露,太極殿內已是一片莊嚴。

李世民與李淵並肩步入,萬眾矚目之下,盡顯帝王風範。

突厥諸部首領與周邊小國之君,皆恭候於此,共賀大唐盛世。

隨著一聲聲“拜見大唐皇帝陛下”的齊鳴,殿內迴盪著無上的尊崇與敬仰。

李世民目光溫和地掠過父親李淵,繼而朗聲道:“免禮,平身。”其聲如春風化雨,溫暖而有力。

麴文泰適時站出,步入大殿中央,言辭間洋溢著對大唐的無限敬仰:“大唐一統四海,威名遠播,震古爍今。吾等高昌、于闐、疏勒、康國等二十九國,共商大計,願為陛下獻上一尊號——天可汗,祈願四方萬民,皆沐浴於天可汗之光輝下,得享安寧。”

言畢,他環視四周,目光中滿是期待與虔誠。

李淵聞言,心中暗自好笑,卻也感慨萬分,今日之朝會,儼然成了二郎獨領風騷的舞臺。

李世民嘴角微揚,那份得意之情,即便是刻意壓制,也難以完全掩飾。

他輕笑道:“朕治下乃大唐疆域,諸位之心意,朕心領了。然則,治理國家,各有其道,朕豈敢越俎代庖?不過,諸位贈予之‘天可汗’尊號,確是前所未有之殊榮,朕心甚慰。”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一片“天可汗萬歲”的歡呼聲,各國使節與國王紛紛行禮致敬,場面蔚為壯觀。

凌遊立於一旁,目睹此景,心中暗自讚歎。

李世民此舉,既顯帝王氣度,又不失謙遜之風,實乃一代明君之典範。

他心中暗想:“李二陛下,果真是能屈能伸,能裝會演,此等手腕,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隨後各國使臣紛紛獻上精心籌備的賀禮,每一份都承載著對大唐的敬仰與祝福。

李世民面含溫煦笑意,逐一接納,其風範令四海賓服。

當眾人以為,對於曾為大唐勁敵的頡利可汗,將嚴懲不貸之時,李世民卻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寬容與智慧,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安排。

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嚴與慈悲:“頡利,朕念你雖曾犯境,卻也勇武過人,今日特封你為歸義王,兼右衛大將軍之職。且你對長安情有獨鍾,那便在此地安享餘生,見證我大唐的繁榮昌盛吧!”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感意外,連頡利本人也不由得微微一怔,隨即跪拜於地,口中雖道“臣謝陛下隆恩”,心中卻五味雜陳。

他深知,這一紙詔書,不僅是他命運的轉折,更是他餘生歸宿的宣判,草原的遼闊與自由,從此只能成為遙不可及的夢。

緊接著,李世民又宣佈了對突利可汗的冊封,賜其為北平郡王,以示對其忠誠與才能的認可。

同時,執失思力等一眾突厥大將亦得以重用,各展所長,共襄大唐盛舉。此等舉措,不僅彰顯了大唐的包容與氣度,更讓四方異族看到了歸順大唐的光明前景。

真珠可汗夷男,遠在邊疆,聞訊後亦是感慨萬分,即刻上表表示歸順之心,誓願成為大唐邊疆的堅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