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章 中秋節的由來

不感興趣的寶寶可以跳過本章哈!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人們都有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其起源於上古時代, 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在千百年傳承中幾經流轉變換,最終以“闔家團圓”的精神指向成為今天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

名稱由來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慶賀豐收。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與仲秋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夏官司馬·大司馬》:“中秋,教治兵。”現在也有的寫作“仲秋節”,嚴格地說應為“中秋節”。因為“仲秋”所表示的時間概念是秋天中間的整整一個月。《古今圖書整合》用“仲秋部”記載整個的陰曆八月,用“中秋部”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對此,明人徐炬《事物原始》引唐詩人歐陽詹《玩月》序雲:“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諸月數,則蟾兔圓,故曰‘中秋’。言此日為三秋之中也,又謂之月夕。”

歷史沿革

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賞月以及月宮的傳說等多種風俗事項匯合而成的,它起源於先秦,最後定型於唐朝。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周禮·春官宗伯·典瑞》鄭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孝武本紀》裴駰集解引應劭語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現在北京的月壇,原名夕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場所。

由於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圓,未免大煞風景,於是民間漸漸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

八月中秋正是收穫季節,古人要舉行祭祀土神的儀式,叫作“秋報”“秋社”。《白虎通·社稷》載:“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獲禾,報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視為中秋節的淵源。

節日發展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據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之前中秋節在中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盛世流行

唐朝時期,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已流行。在唐代中秋節成為了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演化至今

明清時期,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有賞月、祭月、吃月餅、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一系列的節慶活動。

節日民俗

傳統活動

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託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

賞月

中秋賞月風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備文酒之宴,與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賞月。為了與楊貴妃一起望月,還敕令於太液池西岸築百丈高臺,因安史之亂爆發,沒有修成。自唐玄宗以後,中秋詠月詩大量出現了。如唐詩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湓亭望月》雲:“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韋莊的《送李秀才歸荊溪》雲:“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司空圖《中秋》雲:“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是中秋賞月的佳句。不僅文人學士賞月、詠月,平民百姓亦“千家看露溼,萬里覺天清”。宋代中秋節賞月的風俗十分盛行。《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曆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裡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伐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5] 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裡,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民謠

關於中秋節的民謠、童謠眾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餅》;臺灣民謠《中秋旅思》、《月夜思鄉》、《煎熬》等。

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孃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歇後語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