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章 再辯論

新法推行後,遇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阻力,當然,最大的阻力來自朝中各級官員,他們可以稱為“保守派”,主要代表是司馬光等。

在變法前,司馬光和王安石進行過一場辯論,神宗皇帝趙頊,以實際行動支援了王安石,繼而又重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而同樣名重天下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卻只能以翰林學士的身份領銜修撰《資治通鑑》,他心中可能有酸楚的感覺,當然,這種分析難免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從後來司馬光當政,全部廢除新法的實際行動來看,這點嫌疑還是有的。

平心而論, 司馬光也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法了,而是直到朝廷頒發“青苗法”,司馬光才明確表示不同意見。

“青苗法”出臺不久,趙頊在邇英殿聽講,司馬光講到西漢初年,曹參代替蕭何時,趙頊問道:“漢朝如果對蕭何制訂的舊法一成不變,可行嗎?”

司馬光立即來了精神,借題發揮道:“何止是漢朝,即使夏商周三代君主,遵守禹、湯、文(王)、武(王)時期的制度,到現在仍然是可行的!漢武帝更改漢高祖的制度,導致盜賊風起。漢元帝更改漢宣帝的政治,漢代於是衰落。因此說來,祖宗之法不可變!”

司馬光的觀點,可以說是迂腐之極!他縱然不懂得與時俱進的道理。退一步說,他所推崇漢高祖時期的制度,可能和禹、湯、文、武時期的制度一樣嗎?漢宣帝時期的制度又和漢高祖時期的一樣嗎?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漢高祖和漢宣帝的制度是怎麼來的?不是慢慢變更的嗎?他們怎麼就可以更改?這不自相矛盾?

呂惠卿聽不下去了,站起來駁斥道:“先王(一般指堯舜禹湯文武)法律,有一年一變的情況,即每年正月初,在城闕上公佈法律;有五年一變的情況,即巡狩考制度;有三十年一變的情況,即《尚書.呂刑》所說的'刑罰世輕世重'。怎麼說制度不能變?”

司馬光辯駁道:“每年公佈法律,公佈的都是舊法!先王巡狩發現諸侯改變禮樂制度,則誅殺,這是不變的證據。刑罰,國平用輕典,國亂用重典,這就是'世輕世重',也不是變。國家猶如屋宅,破損才修,不到完全倒了,就不重新建造。再請陛下問一問在坐的各位,三司使主管財政,不稱職就可以撤換,怎麼能像現在,讓執政大臣參與財政?再者,現在設'制置三司條例司',為什麼?宰相用道德輔佐人君,用什麼'條例'?用條例的人,不是官員,應該是胥吏!”

司馬光說了那麼多,其實是東來西扯,不值得一駁。比如:治世用輕典,亂世用重典,這不是變通?一定要等房子快倒了才建新房?宰相不干涉財政,這是五代和宋初才有的制度,先前是這樣嗎?等等!

司馬光在治學方面,少有人能及,治國方面,王安石甩了他幾條街!

司馬光接著指責“青苗法”放貸的弊端,他道:“平民借高利貸,尚且被逼得飢寒流離,何況是官府催逼利息?”

呂惠卿解釋道:“青苗貸款,全在自願!”

司馬光回擊道:“愚民只知道借債的方便,哪裡知曉還債的艱難?並不只是官府不強迫人借貸,放高利貸者也沒有強迫別人借債啊?”

任何制度,沒有十全十美,都有瑕疵,但要看全域性,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如果存心找茬,和無賴有什麼區別?

聽到這裡,趙頊也忍不住了,對司馬光道:“'青苗法'陝西推行了很久,百姓很認可啊!”

司馬光對答道:“臣是陝西人,只看到弊端,沒看到利益!”用自己的看法代替大眾觀點,這不是強詞奪理?

幾天後,趙頊留司馬光入對。趙頊有點憂慮地對他道:“當今天下議論紛紛,是不是就是孫叔敖所說的‘國家有規劃、決策,可眾人所厭惡’的情形?”

司馬光以為趙頊改變了態度,容光煥發地道:“正是,陛下說得真好!如今條例司所做的,只有王安石、韓絳、呂惠卿說好,陛下難道就和這三個人一起共天下嗎?”

趙頊本想重用司馬光,可一來王安石認為司馬光不合作,勸阻趙頊;二來司馬光見趙頊鐵了心變法,也確實不願參與,幾次要辭職。

特別是公元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好友範鎮因直言王安石“進拒諫之計”、“用殘民之術”被罷官。司馬光憤然上疏為範鎮鳴不平,並請求到洛陽任職,此後絕口不論政事,專心編撰《資治通鑑》,時間長達15年。

司馬光在洛陽蟄伏十五年,哲宗“元佑”年由司馬光主政,他全盤否定新法,讓新法成果毀於一旦,保守派變成了“元佑黨”,哲宗成年後又翻盤,變法派重新得勢,黨爭更加激烈,形成元佑對決的局面,後面還要細說。

佐料: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私人關係其實很好,1069年九月,王安石推薦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司馬光便對趙頊進諫道:“呂惠卿奸詐,不是佳士。使王安石蒙受天下人非議,都是呂惠卿所為!”

趙頊道:“呂惠卿進對明辨,似乎是出色的人才!”

司馬光道:“呂惠卿文學優長,但用心不正,願陛下仔細觀察。江充(漢武帝巫蠱之亂的始作俑者)若無才,怎麼能說動人君?”

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道:“諂媚之人今日對你肯定迎合順從,你一旦失勢,他一定會為自己的利益出賣你!”

王安石看了,心裡很不高興,但事實後來確實如此。

司馬光雖然和王安石政見不同,不和他合作,而且反對態度很明確,也很徹底,更光明正大。司馬光從不背後搞小動作,不落井下石,不陰奉陽違,這是真君子的品行!所以司馬光值得尊敬和銘記。

不僅如此,司馬光對王安石個人還進行維護辯解。有次趙頊對司馬光道:“愛卿認為王安石如何?”

司馬光回答道:“世人說王安石奸邪,這純粹是詆譭,王安石真是賢良之人,只不過不太明曉世故,性格執拗,一根筋罷了!”

司馬光說王安石一根筋,其實自己又何嘗不是呢?可能,但凡有卓絕才能的人,性格都很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