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葬禮(二)

第六天正日,上午“迎祭”。迎祭是孝子們沿街頭迎接至親的祭禮,死者的親朋好友上的祭品或祭錢告知死者亡魂和眾人,鼓樂和燒紙一併配合。迎祭選擇的地點是村莊內人群比較集中的寬闊地。

迎祭後,抬著祭品和魏貴榮的黑白照片回到院中。然後經士到經幡下做法事“揚幡”。

中午開席前,赫洪老漢領著盲人李白小來唸喜。李白小大聲念道:

“遠看靈棚像雪山,

近看靈棚白布挽;

紅花彩綢紮了個滿,

長孫撓個引魂幡;

響吹細打送出去,

中午回來八大碗;

念喜中間把頭抬,

空中過來四大仙;

張的張大仙,

李的李大仙;

紅海本是過八仙,

腳踏雲頭撒銀錢;

金錢撒在靈棚院,

榮華富貴萬萬年……”

席間在草棚裡為赫洪和李白小安排了一小桌酒肉油糕,將李白小的酒瓶灌滿酒,並給了赫洪和李白小各五十元鈔票。

鼓匠班的嗩吶和經士班的管子吹者鼓起腮幫輪番地吹奏著哀樂。有小鼓、胡琴和嚓鈸配合著哀樂的節奏恰逢其時地敲打著。正午坐席時鼓匠吹奏了一出晉劇整本戲。下午,經士班要“做道場”,即由經士班吹奏。

來了兩個跟著鼓匠聲樂的歌唱者張芳和王尙卿,以歌唱喪歌或戲曲裡的悲傷唱段來追念逝者。張芳演唱了道情戲曲《劉全進瓜》裡的一段《望鄉臺》:......站在望鄉臺上,回頭望一望生我養我的家鄉吶!望見我的兒女跪在靈前,哭的好傷心呀!......張芳和王尙卿唱了一齣戲曲大秧歌《走山》。對魏貴榮的死表達悲痛和懷念之情。

晚上,鼓匠班和經士班輪番吹奏著到大街上轉一圈,叫做“朝亡”。然後就是做“法事”,來超度亡靈。做法事是由兒女子孫們自願花錢來做,做一個法事經士班子需要收費幾百元。隨著物價的上漲,水漲船高,做一個法事也由原來的幾十元逐漸上升到幾百元。做法事全程都由孝子們陪伴,法事有很多很多,如果全部法事要做恐怕三天三夜也做不完,而移靈又必須在凌晨六點前完成。經常做的法事有“遊聯”“亡靈結婚”“過奈何橋”“南海法事”等等。

遠處,不停地燃放著煙花爆竹,把火樹銀花射向半空,讓巨大的綵球接二連三地在夜空中炸裂開來。這是和魏貴榮有關聯的最後一次熱鬧、最後一次喧囂了。然後,一切都歸於寂靜,歸於虛無。

魏貴榮養育了三男二女,個個出人頭地,在魏莊村絕對是門庭顯赫絕無僅有。魏貴榮生於亂世,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和清貧的青年時代。魏貴榮與所有人一樣經過那些沒吃沒穿的艱苦時期,吃過糠咽菜、榆樹皮、土豆蔓子等。魏貴榮的晚年算是幸福的,衣食無憂,子女孝順,兒孫滿堂。這一切的一切,苦也好樂也罷,都隨風而去。

出殯送葬才是辦喪事的重頭戲。魏貴榮的侄子把魏貴榮的枕頭撕扯開來,把裡邊的蕎麥皮倒在了大門口的火堆上。魏貴榮的枕頭再也派不上用場了,陽間的生活徹底結束了。一切將歸於虛無。魏玉把整個枕頭扔在了火堆上。

在大門口起靈時,嗩吶吹奏出如泣如訴的哭靈調。魏斌手裡捧著幾日來燒紙錢的砂鍋,將其高高地舉起來,高聲地叫了一聲:大啊!,然後重重地摔在了堅硬的黃土地上,砂鍋略顯沉悶地響了一聲,變成了一堆碎片,這就是兒子打砂鍋。

起靈了!魏莊村八個抬棺的青壯漢子,利索地把靈柩抬了起來。

第七天早上“出殯”,天空中灑落著絲絲細雨。

出殯時間是魏莊村半仙赫雲飛由亡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間來推斷的,一般在凌晨時分。出殯送葬隊伍中領頭的是魏貴榮長孫魏萬濤。紅紅頭戴一頂前邊有一個紅布“十”字的白孝帽,穿一襲白孝袍,肩上扛著一個三米多高的引魂幡。手裡拿著一摞引路錢,一邊走一邊拋撒著引路錢,那紙錢在天空中搖搖晃晃、抖抖顫顫隨風飄零,然後散落在黃土路上。

八個魏莊村的青壯小夥子抬著靈柩走跟在扛著引魂幡的魏萬濤後面。緊跟在靈柩後邊的是兩長串白衣白帽的孝子們,個個手裡拿著“哭喪棒”亦步亦趨地跟在靈柩後邊。孝子們每人懷裡抱著一個碩大的圓饃饃,死者兒女們每人肩頭搭一塊彩色綢緞被面。

走在孝子最後邊的是魏莊村前來幫忙的男人們。他們有的擔著籮筐,籮筐裡邊放的是紙錢、衣飯缽、長明燈、板瓦、弓箭、五色石、粥、糜麻五穀……諸如此類下葬必備的器物。有的推著小平車,裝著紙和泡沫製作的花圈、“大瓦房”“金斗銀鬥”“搖錢樹”“小汽車”“童男童女”“日常用品”等等。

離人群稍遠的地方,光棍漢赫洪將一個接一個的“大麻炮”在蔚藍色的高空中炸響,偶爾有“炮爪爪”悠悠然地從天空中掉下來。吹鼓手邁著方步邊走邊吹,嗩吶吹奏著悽婉悲愴的樂曲。有嚓鈸小鼓銅鑼悠然地敲打著。

魏莊村的八個青壯小夥子抬著靈柩從魏莊村西街走去,右轉,出了村,一條寬寬的黃土路展現在眼前。遠方不到一公里處,就是魏家老墳。魏莊村世世代代的魏家人死了,就埋在這裡。

隨後將棺槨抬至魏家老墳下葬,下葬時辰按照赫雲飛看日子時定下的時辰,在棺前放“衣飯缽子”。由魏貴榮的“人主”先理第一鍬土,理平後,上面斂成圓錐狀墳堆,“引魂幡”插在墳頭,其餘紙紮焚燒於墳前。

魏貴榮為土葬,埋在地下兩三米深的土洞內。葬後兒女們還要給魏貴榮“過七”,即從魏貴榮死日起每隔七日到魏貴榮墳上祭祀一回,到七七四十九天叫“盡七”,再到百日祭奠一次,稱“過百日”,之後,“一週年”“三週年”及每逢清明節或年前二十三小年後,魏貴榮的子孫們都要到墳前祭祀。

魏貴榮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就像風一樣從時空中刮過,飄散而去,再也看不到、摸不著、聽不到了!只留下一座墳塋,百年以後誰會知道墳塋下埋著怎樣的一個人!也許百年後墳塋化作平地,誰也不知曾有過...來自自然終將回歸自然!數萬年來的世世代代的人們,何嘗都不是這樣呢?像一顆塵埃,消失在無盡的曠野中...

魏莊村人內心對祖先、神靈的供奉以及虔誠的祭奠,都是用來換取神靈對亡者及其後代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