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俗,尋年味。歡快的嗩吶、鏗鏘的鼓點、喜慶的秧歌,是魏莊村民正月裡不可缺少的年味兒。
正月初八,魏莊村鬧秧歌,上午踢鼓秧歌,下午和晚上兩場大秧歌戲。初九正唱(活動中間一天,活動高潮)晚上還要舉行燈會。
這是祖輩們定好的每年鬧秧歌時日。這幾天,嫁出去的女兒領著一家子都要來父母或哥嫂弟妹家;親戚朋友也要來;女兒嫁到魏莊村的也要來;只要魏莊村有親戚都要來走親串友。魏莊村每家每戶都準備好了最好的美食招待女兒女婿,外甥丈人,等等親朋好友。
附近村莊窩溝的人步行的,騎腳踏車的,往返幾十裡地也來魏莊村看熱鬧。
初八上午,魏莊村的的踢鼓秧歌展演隊伍走街巷,鏗鏘有力的鑼鼓,熱情奔放的秧歌。魏莊村的踢鼓秧歌激情開演,演出隊伍走上街頭,送上新春的祝福,傳遞節日喜慶。
踢鼓秧歌有著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音樂以鼓、鑼、鑔為主,曲風歡快有力;舞蹈融拳術、戲曲為一體,表演風趣,隊形多變,深得村民的喜愛。
踢鼓秧歌白耀文和趙四虎是踢鼓的,黃寶娥和魏斌老婆劉蘭英是拉花的,赫雲飛裝扮老漢,魏斌裝扮老婆婆,趙大虎打鼓,等等。魏莊村人參與其中,愉快奔放地按著鼓點踢著,扭著!
魏莊村的踢鼓秧歌遠近聞名,在自己村展演後,還到周邊其他村鄉進行展演。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還要到縣城裡去展演。
踢鼓秧歌,秧歌演員從扮相到演繹都充分展示了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化,體現出當地特有的人文情懷和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徵,也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信念,現場精彩的表演引得觀眾紛紛拍手叫好。
初九,傍晚的魏莊村花燈扮靚、流光溢彩,今年燈會的主角是“九曲黃河燈場”,俗稱“平安燈”。燈會內的燈火按“乾、坤、巽、艮”四個方位分設,象徵著一年四季,四角各一盞也是表示四季平安,場內的四方陣圖共有燈杆365根,針對今年是閏月年又及時的增加了30盞燈。
燈場的入口和出口都設東門,寓意著來年紫氣東來。同時“九曲黃河燈場”也被人們稱之為“火把迷魂陣”,人們在進入燈場後,跟隨高舉龍燈的鑼鼓隊,腳踏著秧歌鼓點開始轉九曲陣圖,人們挨個排著隊像一條長龍游走在燈場中。
大秧歌戲曲,這種從老百姓田間地頭的勞作中演化而來,糅合了唱唸做打,以板鼓、挎板、馬鑼、板胡、笛子、三絃等伴奏樂器為輔的優美地方戲曲劇種;這個具有豐富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行腔抑揚酣暢,既有較多曲牌,又有較完整板腔的舞臺表演藝術;這個有著廣泛深厚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經過歲月洗禮,賞心悅目地妙曼起陣陣泥土芬芳,高亢激昂、活潑遒勁地飄蕩起陣陣妙韻清香,出落成灑脫的模樣,見證著秀美山川的悠悠歲月,盛開在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
無論是華麗劇院,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巷尾,廣場,村莊等群眾能廣泛參與的區域,戲臺一搭,人頭攢動,隨著那響起來的鑼鼓點,哼幾句曲腔,道幾齣劇目,一邊欣賞,一邊品味,一種文化的意蘊,一份積澱的情感,一層彌久的甘意,氤氳在了詩意與情致的世界。
魏莊村中的戲臺子上請來了戲班子,裝扮好臺幕後,在戲臺兩側臺柱上貼了幅魏斌用大毛筆寫的對聯“戲場小天地,人生大舞臺”,橫批“普天同慶”。每年唱的戲有當地大秧歌劇團、晉劇團、二人臺、道情劇團、耍孩兒劇團等地方戲劇團的演出。一唱三天,有時也唱五天,看戲成為農村莊稼人農閒時節最實惠的精神食糧。
今年魏莊村的戲曲演出,特意請了大秧歌劇團,包括劇團裡的當紅名角“蘭花紅”,“三蘭一花”等。蘭花紅藝術特點:扮相俊、嗓門好,音質純淨結實,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剛勁有力,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秧歌每天演兩場,一個是下午場,一個是夜間場。下午場一般是摺子戲,夜間場是本戲。人們流傳這一段話:“秧歌劇團演什麼戲?頭一天不用問,《泥窯》《斬子》《打金枝》;第二天不用看,《牧牛》《算糧》《大登殿》;黑夜還有個《牧羊圈》;第三天《走山》《金水橋》《日月圖》。”群眾的廣泛認同,以及對各類人物故事、戲曲唱段和演出劇目的熟稔,離不開一代代老藝人“口傳心記”的堅持與貢獻,這既是對傳統文化審美體驗的傳承,也承載了演員與群眾共同的生活情感。
《泥窯》是大秧歌的傳統劇目,也是代表劇目。從清代的各班社到現在的劇團還在演。該劇講述的是尹生道兄妹救劉秀之事,透過尹生道(醜)、尹玲花(小旦)“壘牆”“和泥”“抹泥”的整套形體動作,表現了尹氏兄妹質樸憨厚的品德和詼諧幽默的性格。無醜不成戲。醜戲,側重於行當表演。“和泥封窯”是全劇的高潮,尹生道以自己的一雙鞋充當泥抹子和泥托子,“抹泥”開始,妹使鍬鍘泥、鏟泥、遞泥,兄用鞋底接泥、調泥、抹泥,然後將泥推至牆上,平塗豎抹,左推右壓,泥上堵上,填洞補縫,逼真生動地表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勞動場面。既有濃厚的生活性,又有高度的藝術性,增添了觀眾緣和親和力。為蒙哄追兵,在“抹泥”過程中,兄妹二人行若無事地對唱“太平年”,一唱一和,十二段唱詞,十二回抹泥,次次相似而又不盡相同,此唱段歌舞並重、形神並舉,也是許多觀眾耳熟能詳的唱段。
魏莊村的暮色升起來,煙囪的炊煙落下來。人們早早地吃過晚飯,關好牛羊圈,餵飽豬,拴好狗,老老少少呼朋喚友,沿著漫著月光的小路,歡聲笑語地向劇場出發,很快便匯入十里八村看戲的人群中。他們或者騎腳踏車,或者乘坐農用車,也有步行而來的。
劇目有家長裡短的,王侯將相的,宮廷紛爭的,金榜題名的,兒女情長的,生離死別的,離奇含冤的,等等。
歲月流轉,打不完的金枝 ,算不完的糧,走不完的雪山,這些經典劇目還在繼續上演著。古老唱腔仍吸引著這裡的人們,一脈相承的古老唱詞被繼續傳唱,一幕幕經典淳樸的故事被廣泛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