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鬼鏡傳奇15

眾人來到南山頂上,彭瑩玉方才知道,這兩位青衣人,是廬山東林寺白蓮堂護法使者,青赤紅白黑五使之青衣使者;澱山湖白蓮堂,金木水火土五行使者之東木使者。二使者各地聯絡,並與白蓮教傳教士照會,解救被官府拘押的白蓮教教徒。

韓江勇早與二使者相熟識,這次遭遇,純屬巧遇。

南山頂上,雲海翻滾,群山連綿,景色壯麗無比。眾人互禮見過,韓江勇道:“高僧仗義相救,一片俠義心腸,怎不叫人感激涕零?你我素昧平生,能置生死於不顧,如此恩義,也是世間罕有!”

彭瑩玉豪意頓生,笑道:“說來慚愧,我雖是個和尚,向來不吃齋唸佛,一見官兵無道行惡,便忍不住手癢起來。二使者才是俠之大者,讓人好生欽佩!”

兩位使者並未多言,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深邃而堅定。向著彭瑩玉點頭示意,表示嘉許。彭瑩玉頓時覺得,白蓮教不是一盤散沙,背後似乎有著一股神秘力量在推動。

韓江勇對七八個僥倖得生的弟子道:“速來謝過高僧。”

眾弟子俱都帶傷,過來致謝,彭瑩玉連忙止住。開啟布袋,從中取出諸多丹膏神藥,或塗或貼或服,藥到疼痛即止,少時傷口即愈,和尚醫術精妙,莫不大呼神異。

二使者先行別去,韓江勇,彭瑩玉結伴翻山越嶺而去,眾弟子俟至天黑,摸黑下山,各歸其家而散。

七:韓林兒沉船江底小神童應夢喪生

元朝末年,順帝上位之初,朝府上下,國之氣象,只有一個字,就是——亂。

順帝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他之前,有位短命皇帝,就是元寧宗,年僅7歲登基,在位僅53天,最後病死大都。這期間,大權掌控在文宗皇后卜答失裡和權臣太平王燕帖木兒手中。誰知燕帖木兒因縱慾過度,一命嗚呼,讓卜答失裡大權獨攬了。

順帝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燕帖木兒之弟撒敦為左丞相、兒子唐其勢為御史大夫,女兒答納失裡還擁有皇后之尊。撒敦死去後,唐其勢升為左丞相,欲與伯顏爭權,遂與撒敦弟答裡密謀發動政變,殺伯顏,廢順帝,另立元文宗的義子塔剌海為帝。政變未遂,燕帖木兒餘黨為伯顏所滅。

秦王伯顏一手遮天,“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他聚斂財富,窮奢極欲,出入太皇太后卜答失裡宮中,與其私通,以致大都傳誦歌謠“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倚恃著”。他力主排漢,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製農具及禁止漢人宗教集會。取消科舉考試,提出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

伯顏的倒行逆施,讓元朝更加動盪不安,息州趙醜廝、郭菩薩當先呼“彌勒佛當有天下”的口號,揭竿而起。其後廣東朱光卿、聶秀卿起義,稱“定光佛出世”。河南棒胡“舉彌勒小旗”,棒胡燒香聚眾起義。

彭瑩玉與韓江勇結交,加入白蓮教,返袁州,成為當地白蓮教教首,宣揚“彌勒佛下世,改換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義,信徒漸至數千人,勸人念彌勒佛號,遇夜燃火炬名香,會偈禮拜,彭瑩玉被尊稱為“彭祖師”。

是年正月,新春佳節百姓無米下鍋。彭瑩玉大弟子周子旺為救饑民,向官府討要糧米不得,引百人殺死守糧官兵,大開糧倉濟民。袁州民眾歡呼雀躍,彭瑩玉藉機起事,響應者足有五千餘眾。

義軍推周子旺為“周王”,袁州城中立國,號為“大周國”。起義者胸、背各寫一個“佛”字,以祈求彌勒佛保佑。

義軍身書“佛”字,當時有人力勸:“佛字一個人,背張弓,搭雙箭,顯神通。書寫在人身上,便成“彿”字,豈不是“兩人一張弓”了,人多械少,如何取勝?況佛字含鉤藤之象,多是非纏繞,似乎不吉。:佛,見不明也,讀與\"拂\"同,義亦相通。見不明,則必相違戾。終致事與願違也。”

周子旺哪裡聽得,道:“我內有佛心,外有佛形,集光明大同於一身,刀兵不能傷,何兇之有?”

袁州大周國立,朝野震動,伯顏糾合七路大軍,攻破袁州,周子旺被俘遇害,彭瑩玉和門徒況天逃脫。

伯顏專權,亂象叢生,百姓不堪其苦,順帝也是心知肚明。他與伯顏的侄兒脫脫利用伯顏出獵之機,發動政變,罷黜伯顏,先貶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陽春縣順帝得以親政。下詔毀太廟文宗室,廢太皇太后卜答失裡並將她賜死,流放燕帖古思,任命脫脫為右丞相,宣佈將“與天下更始”,準備大展宏圖、中興元朝。

然而天降災禍,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元朝頹勢已不可更改。“饑民雲集京師,都城內外,呼號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藉”。順帝命官府加以賑濟,並頒詔罪已,重新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希冀挽回元朝的頹勢。

黃河決堤氾濫,水患頻發,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南下淮河,河道淤積嚴重,決溢更加頻繁。自至元九年到至正二十六年,黃河決溢的年份達四十年以上,決口達幾十處之多,淹沒沿岸州縣,不計其數。黃河在曹州白茅和金堤決口,濟寧、單城、虞城、碭山、金鄉、魚臺、豐、沛、定陶、楚丘、成武、東明、鉅野、鄆城、嘉祥、汶上等處均遭水災,“水勢北侵安山,沿入會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

黃河水患,非獨起於元,史前即已有之。

相傳共工氏治水,用“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之法,築土石堤埂以堵。堯時“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委任鯀治河。鯀沿用共工氏以“障洪水”應對,難收成效。舜繼位,任用鯀之子禹來治水,採用“疏導法”,疏通壅塞,引洪水向低窪,一舉得治。

先秦時,黃河被稱為“濁河”,漢時更有“河水重濁”“一石水六鬥泥”之說。至西漢,黃河“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河道惡變,泥沙淤積河道,河床逐年抬升。漢哀帝時便有“河水高於平地”的記載,說明當時黃河的某些河段已經成為地上河。

西漢有“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至王莽始建國,三年中黃河決口十九次。漢武帝元光三年瓠子決口,洪水東南注鉅野澤,氾濫淮泗,淹及十六郡。曾發卒十萬堵塞,然堵而複決。“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河決魏郡元城,泛清河以東數郡”。王莽恐黃河北決,淹沒他元城老家的祖墳,故不堵口,致使洪水肆意橫流,淹沒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長達六十年之久。致使“漭漾廣溢,莫測圻岸。蕩蕩極望,不知綱紀。兗豫之人,多被水患”。

東漢永平十二年,王景“築堤”“理渠”,穩定黃河河床。直至唐末,黃河安流,人稱“八百年安流期”。在這一時期,黃河並非沒有發生大的水災。魏文帝黃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陽城門,漂數千家,殺人”。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洛、河、漢皆溢,歲以兇飢”。西晉武帝泰始七年六月,“大雨霖,河、洛、伊、沁皆溢,流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秋稼千三百六十餘頃”。

西晉前趙政權漢昭武帝麟嘉二年“河、汾大溢,漂沒數千家”。前秦政權景明帝皇始四年“大雨霖,河、渭溢”。

隋唐五代,隋時黃河曾“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餘郡,民相賣為奴婢”。五代歷經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五十五年間,決溢十八年,決溢地方達三四十處,災情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北宋時期,黃河水災嚴重程度較前代更甚,遠超五代,太平興國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韓村,泛澶、濮、曹、濟諸州民田,壞居人廬舍,東南流至彭城界,入於淮”。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復潰於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東入於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天禧四年六月十五日,“河複決天台,下走衛南,浮徐、濟,害如三年而益甚”。景佑元年,河決澶州橫隴埽,形成所謂“橫隴故道”,行流長達十四年。

慶曆八年,河決商胡埽,奪永濟渠入海,時稱北流。北宋熙寧十年決口,濮州、齊州、鄆州和徐州,壞田逾三十萬頃,廬舍數萬。

南宋建炎二年,為阻金兵南侵,東京留守杜充決開黃河,自泗入淮。從此,黃河長期南泛入淮。至金,黃河“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大定六年,河決陽武,鄆城徙治。李固渡決口之後,衛州、延津和原武一帶決溢頻繁,災患漸多。金哀宗天興三年,蒙古軍為攻金決開封北寸金澱,黃河東南入淮。

元代建都大都,消極治理黃河,從立國到滅亡九十多年間,四十年黃河決溢,成效寥寥。

賈魯奉旨治理黃河,脫脫二次拜相造假鈔,將元朝徹地推進深淵。時人譏諷:“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災荒時期吏治變本加厲,及元之將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元朝綱紀鬆弛,各級官吏腐敗成風,有河南吏員範孟,“假傳聖旨”,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以下一干官僚,不久後範孟被殺。當時流傳著“九重丹語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天”、“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等民謠。元朝危殆,已無可救藥了。

工部尚書賈魯,在汴梁、大名等地,強徵民夫十三路共十五萬人,結重兵把守,修治黃河。治黃工地“死者枕藉於道,哀苦聲聞於天”。

民怨沸騰,激起萬千民變,此起彼伏......

至正八年,方國珍兄弟嘯聚海上,威脅海道漕運,朝廷無法鎮壓,只得加以招撫;

至正十一年,時有童謠便傳:“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韓山童等事先在黃河底埋下石人,等石人挖出,藉機以挑動黃河,天下造反為由,與劉福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王顯忠、韓咬兒等人在潁州潁上縣白鹿莊聚集,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旗上一聯上書:“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宣誓起義。韓山童自稱為宋徽宗八世孫,“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韓山童釋出文告\"蘊玉璽於海東,取精兵於日本。貧極江南,富誇塞北\"。遭到元地方政權的鎮壓,韓山童被捕犧牲,其子韓林兒逃至武安,劉福通佔領了潁州,又攻下朱皋,在朱皋開倉賑濟貧民,“從者數十萬”。以後又相繼佔領羅山、真陽、確山、汝寧、息州、光州等地。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此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

同年八月,徐壽輝、鄒普勝,彭瑩玉攻下蘄州,攻佔蘄水。立徐壽輝為帝,建元治平,國號“天完”,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或紅軍,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聚眾,又稱“香軍”。設定“蓮臺省”,統領百官。至正十三年底,元軍圍剿天完,蘄水失陷,彭瑩玉戰死,鄒和徐突圍。

至正十二年蕭縣芝麻李徐州起義、脫脫親自南下督師鎮壓,九月破徐州,屠其城。

南陽布王三、荊樊孟海馬、濠州郭子興,山東毛貴......“兩淮、豐、沛、許、汝、荊、漢”的農民都紛紛起來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