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佔半城陰”,說的是金陵南城外瓦官寺,這裡高聳入雲,大江滾滾,是個登高遠眺的絕好去處。
瓦官寺,東晉興寧年間建寺,掘地而得古瓦棺,故稱瓦官寺。寺中有\"三絕\":一為獅子國玉佛像,二為戴逵父子所鑄佛像,三為顧愷之的壁畫。
有名的鳳凰臺,就在瓦官寺一帶,據山臨城,遺六朝風物,文脈之地,引無數墨客騷人來此吟誦抒懷,詩仙李白,就在此留下不朽詩篇: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惜哉浩蕩蕩仙居樓閣,北宋保寧年間,毀於宋師南下兵火。北宋聯合吳越攻打南唐都城金陵。宋人曹彬、潘美率軍而至,城破之際,豪民富商之家成百數千人避難閣上,助宋人攻南唐的吳越軍隊,竟縱火焚燒,閣樓和百姓,全數灰飛煙滅。後復建為崇勝戒壇院,但樓閣彈指廢盡,僅剩下破屋數椽而已。
經此一劫,名剎威閣,於古為最,殊恨古人不我見也。
雖然前朝景象已成幻相,然青山依舊,這裡幽僻深處,意境高遠,流雲蟬鳴,風流弘長,登高眺望,依然神思無限。
話說南宋嘉定十年,兵部侍郎秦矩,是個文武全才,身懷報國之心,苦於先祖“秦”字所累,並不為朝廷重用。一日閒遊,上了金陵城南瓦官寺。
秦矩拾級而上,在一棵梧桐樹下,圍著一撮人,他走近一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在給人算命測字,秦矩也是好奇,駐足一旁觀看。
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向老人講述著經過,但聽男子言道:“......我同兒子出來,想不到中途走散,找遍山中,都是不見,我已無策,求爺來個神斷,看兒子何時能回?”
老者言道:“你且穩住心神,寫個字也罷!”
男子依言,接過紙筆,寫出一字,是個“良”字。
老者道:“乾兌離震巽坎艮坤,良字如艮,艮為卦七,為少男,艮中又有辰,應為七日之期辰時當歸。艮為山,為止,你也不必忙碌,只需靜等便可。”
男子付過卦資,高興地去了。
男子走後,一女子補了位,問道:“老人家,我也用這個良字,斷斷家事。”
老人斜藐一眼女子,言道:“不十分富貴,但也不愁吃穿,所慮者,婆媳關係難處也!”
女子一驚,言道:“實不相瞞,我自嫁到婆家,凡事都還順心,只是與婆婆關係彆扭,時常因瑣事爭吵不休,長此以往,怎生是好?”
老人道:“良著,有女便是娘,若要婆媳和睦,你得像女兒盡孝道,把婆婆視為親孃,這一艮之山,不再阻隔,切莫逞一時之怒,落個惡媳婦的名頭,就不太好了。”
女子心服口服,滿意離去。
一位風度翩翩的公子向前道:“我要去見個未曾謀面的新友,但不知他心術如何,也就這個艮字來測,不知值當否?”
老人笑道:“字中有玄機,萬事皆可測,無妨,無訪。良字本一水一山,你這朋友,靜如山嶽,正直無私,有剛正不阿之像。俞伯牙扶琴,鍾子期論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千古佳話,知音難覓,豈可失之交臂?”
公子笑逐顏開,很是慷慨,留下一錠銀子,闊步而去。
秦矩靜觀多時,深感老人不凡,近前問道:“老人家,著一字多測,是何道理?”
老人言道:“先賢有言:字同事不同,不宜此而宜彼,事同字亦同,倏變吉而變兇。測字之秘,全在機鋒。官人相貌堂堂,氣宇非凡,也要測個“良”字嗎?”
秦矩道:“本人心有所主,何必跟風俯就,今日巧遇,問個前程也好。”
老人嘆道:“果然有見地,非是碌碌之輩,請賜個字來。”
秦矩寫好一字,遞於老者。老者看時,卻是個“登”字。
老者面有難色,欲說又不想說,秦矩見他面有難色,便道:“老人家儘管道來,不必隱憂,吉凶禍福,自有天定,只是斷字而已,又何必不盡直言呢?”
老人道:“非我不敢言,實怕說出口來,惹惱官人,討個苦來吃,老朽如何承受得住?”
秦矩道:“老人家只管講說,若不吐實言,倒讓人不暢快。”
老人道:“如此甚好,敢問官人,你祖上可曾犯過事?”
秦矩驚愕道:“此話怎講?”
老人道:“登之頭“癶”,像兩足分張不好糾正,人兩足分張則行而不正,足動止不自由。癶何以能居頭上,唯先輩而已。故而斷言,是祖上出了異端。”
秦矩點頭稱是,不禁對老人添了兩成敬意。便道:“此言不差,本人祖上三代為官,可惜行事不正,從此丟官失爵,殃及親屬,遺禍子孫,這是實情。”
老人接著說道:“也算是悲中有喜,祖輩歪名,只壓得半個頭,撥去烏雲終見日,不日你會承皇恩官運亨通,四海揚名。”
秦矩長嘆一聲道:“就算如你所言,那可再好不過,只怕是積重難返,不遂人願。”
秦矩撩起衣襟,要掏出銀錢給他,不意老者眼尖,瞥見秦矩腰間別系的銅鏡,臉色微變道:“敢問閣下,可是秦檜後人?”
秦矩一愣道:“老人家何出此言?”
老人又問道:“我觀你腰間繫著銅鏡,可是你家傳之物?”
秦矩道:“銅鏡的確是家傳之物,但不是父傳子受,代代相傳,而是家父在古董店主手裡得來,老人家識得此物?”
老人輕蔑一笑道:“老朽並不識得,這非你我之過,實乃天意。”
秦矩很是迷惑道:“老人家有何話講,還請明示。”
老人道:“我名為“鏡寂”先生,授業恩師臨終遺下偈語“逢秦算死,見鏡寂滅”,我參悟半生都參悟不透,曾去過秦地,原以為會死在秦地,轉一圈回來,也平安無事。不意今日悟透,卻是這般結果,罷罷罷!”
秦矩越聽越糊塗,便道:“別怪在下愚魯,句句聽不明白。”
老人道:“糊塗人壽長,你且去吧,老朽之言,日後定當應驗。末了再多絮些繁言,“登”乃失火之“燈”,燈成於火也敗於火,“登”要成名節,唯火而已。”
秦矩見說,也不再問,留二兩銀子給他,攀山越級而上,遊山觀景去了。
時過半日,秦矩原道返回,途經梧桐樹下,不見了卜卦老人,卻聽路人紛紛議論,似乎是說,卜卦老人死了。
秦矩攔住一路人,詳問其情,那人言道:“卜卦老人下山,不慎跌跤仆地,不及近前救治,早已斷了氣。路人告知地保,已將老人抬下山去了,遍問各處,都不知道老人姓甚名誰,哪裡人氏,眼看著要被埋到亂葬崗,也是十分可憐。”
秦矩聽後悶悶不樂,回想老人言語,字字珠璣,莫測高深,頃刻間卻陰陽隔世,好不傷感!
再說金兵再度南侵,宋寧宗叢集臣議策抗金。可惜朝中並無良將,群臣推諉,無人堪當重任。寧宗怒斥眾臣道:“國難當頭,竟無一人替朕分憂,江山社稷,豈不是斷送在爾等之手?”
殿閣大學士趙放言道:“臣舉一人,可退金兵。”
寧宗轉憂為喜道:“趙愛卿所薦何人?”
趙放言道:“兵部侍郎秦鉅,文韜武略,無人可敵,志在報國,可當重任。”
兵部尚書劉翼道:“不可,秦矩乃秦檜之後,其祖惡貫滿盈,萬世唾之唯恐不及,焉能用其後人?”
趙放怒斥道:“人各有心,心心各異,安能觀其祖以制其後耶!古之降將多矣,若不思報國,各懷忒心,守國重人交付何人?人人皆不可用,金兵犯境,誰可當之?”
劉翼無言以對,諾諾而退,不復再言。
趙放力薦秦鉅領兵抗敵,寧宗準允,詔令秦矩為蘄州通判兼領守備,剋日啟程,奔赴蘄州。
秦矩奉旨禦敵,趙放引群臣出城相送,臨別時,趙放言道:“秦大人忠心保國,這是國之興事,願此去馬到成功,凱歌還朝。”
秦矩道:“趙大人儘可寬心,臣蒙受皇恩,敢不效力!大丈夫奔赴疆場,當馬革裹屍,不可辱了名節。臣全家悉數隨軍,當與城域共存亡。”
秦矩慷慨陳詞,情緒激昂,凜凜然豪氣縱橫,趙放感慨道:“先祖若有兒孫半點豪氣,山河焉能如此?”
蘄州城三面環水,臨江靠湖,\"左控匡廬,右接洞庭\",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蘄春四寶\"蘄竹、蘄艾、蘄龜、蘄蛇,列為貢品,上國史,入方誌。歷為家必爭之地。
秦矩率眾至蘄州城外,時任蘄州知州的李誠之,得知秦矩乃秦檜後人,欲不去迎,其子李士允苦勸道:“國難當頭,蘄州城勢同磊卵,縱秦氏祖上有汙,非秦通判之過。秦通判領聖意,舉家入蘄州,豈是為一已之私而來?事有曲直大小緩急輕重,何以顧名節而不審度當下?”
李誠之為世稱“小東萊先生”的南宋理學家呂祖謙的高足,勤於務學,能言善辯,年屆七旬。他本已過了任期,只因聖旨未下,繼任者不至,他只好代職,用他自已的話說就是“既任其責,不敢顧身”、“職任所在,惟當盡死以守”。
李誠之曾作《詠松》一詩,借當年張蒼長壽,早年事秦,晚年吃乳有損名節。秦朝時擔任御史大夫,張蒼武可封侯、文可治國,也是漢朝的一代名相。吃人乳以求長壽,他晚年生活更奇葩,牙齒掉光了,就找一群奶媽專門吃奶,於是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專門吃人奶的人。最後活到一百零幾歲時才去世。
《詠松》
半依巖岫倚雲端,得立亭亭耐歲寒。
一事頗為清節累,秦時曾作大夫官。
李誠之重名節,但也曉大義,聽了兒子李士允言語,出城相迎。與秦矩商討禦敵之策。
一日,金兵已到蘄州城外,五里紮營。敵先鋒於城外討戰。秦矩升帳,問老知州如何應對。
李誠之道:“金兵侵我疆土,長驅直入,藐我大宋無人。我觀金兵遠來,一路辛勞,已成疲憊之師,我軍有城池之固,以逸待勞,若能出兵奇襲,不求全勝,也可挫其銳氣。不知那位將軍願出城,建立首功?”
秦矩道:“大人之言,正合我意,秦鉅願親往擊敵。”
李誠之道:“不可,通判大人重任在肩,豈可以身犯險?”
秦矩道:“敵眾我寡,若不乘其先鋒立足未穩,出其不意,一鼓而破。等金兵大軍一到,恐良機不再,就難再破了。”
李誠之道:“秦大人如此忠勇,眾將敢不效力。”
秦矩點一千兵馬,三子秦光,秦浚,秦瀈,李士允緊隨其後,等金兵三通鼓畢,兵馬懈怠,一聲號炮響後,城門大開。秦矩一馬當先衝出城門,直撲金兵陣營。
金兵聽到城上放炮開關,飛出兩杆素旗,秦鉅早已越過護城濠,來不及爬起身,早早身首異處。金兵頓時大亂,互相踩踏,死傷不計其數。秦矩驅兵掩殺十里,金兵四散,方才收兵回城。
初戰告捷,讓金兵措手不及,方知守城將領,絕非等閒之輩。金兵主帥得知秦矩乃秦檜之後,便差使者前來勸降,秦矩大罵,怒斬來使,首級懸於城樓之上。
金兵久攻不下,雲集十萬金兵圍住蘄州城,一月有餘,蘄州城猶自不克。但蘄州城外無援兵,內缺兵將,西城守將徐揮、常用二人膽怯,率兵開城出逃,金兵趁虛而入,蘄州城失陷。
金兵蜂擁而入,秦矩率眾與金兵城中巷戰。秦矩退至府衙,點燃倉庫,隨後躍入熊熊烈火。隨從將士要救秦矩,秦矩斥道:“我為國死,汝輩可自求生。”掣衣就焚而死。秦光戰死,秦浚,秦瀈皆從父死。
金兵湧來,慾火中搶屍,乍見火中一物徐徐升起,盤旋半空,狀如皓月,射柱光罩住秦矩周邊,至熏熏然火勢漸熄,俄爾不見。金兵大駭,以為神靈,棄刃伏地,斂殺不再屠城。
李城之眼看城破,自刎而死,其子李士允戰死,其妻、媳投水自盡。
秦矩,李誠之捨生取義且滿門忠烈,其人其事驚天地泣鬼神,永遠彪炳史冊。
宋寧宗特贈秦矩五官、秘閣修撰,封義烈侯。為他在蘄州城建了廟,皇帝賜額,御題“褒忠”二字。後人堂號詠烈堂。
追贈李城之為朝散大夫秘閣修撰,封正節侯,於蘄州及東陽乘駟橋旁,立廟以祀。每年夏曆三月廿七日(殉難之日)縣官親臨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