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十七)拜師學藝

再看西遊記,你會發現唐僧就只是“師傅”,而菩提祖師才是真正的"師父"。

訓斥悟空的時候,唐僧動輒就是潑猴,菩提最多隻是"猢猻",唐僧傳藝只是佛家故事,不知無妨,瞭解無益。

菩提傳藝皆為立身之本,七十二變,筋斗翻騰,拜唐僧需配以金箍約束,拜菩提眼神即可壓制。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仙石崩裂,石猴誕生,一場人情世故的傳奇就此拉開序幕。

石猴降世,隨即便把花果山劃為勢力範圍。但石猴並沒有小富即安,而是建設性、突破性、創造性的開始考慮長生的問題,力求一個學不老長生,躲閻君之難。

漂洋過海求長生,山中偶遇砍柴工,悟空上來就是一句“老神仙”。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誰人能拒高翎帽?

石猴雖然年輕,但到底懂得接人待物的基本規矩,張口就是老神仙,閉口就是滿笑臉。誰能拒絕如此禮貌的猴子,誰忍忽略如此純真的笑容?再看樵夫,同樣笑臉相迎。

樵夫:“我以打柴為生,衣食還不得周全,怎麼敢當神仙二字?”

衣食不得周全,自然當不得神仙。那神仙究竟該是何種模樣?衣食周全就行,我們就是神仙,只是衣食雖然周全,但是……但是,沒有什麼但是,我們就是神仙。石猴尚且有著這般覺悟,我們又當何如?

石猴:“你剛才唱的歌中說,交往非仙即道,閒來對坐講經,不是神仙,怎麼說出神仙的話來了?”

能道神仙話,就是真神仙。乾了這碗雞湯,高喊幾句口號,你就是神仙!好日子還在後面。經樵夫指點,石猴抵達斜月山三星洞,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地方。見到祖師,石猴跪倒,用盡了語言藝術,儘可能闡述了自己的虔誠和不易。

石猴:“弟子撐著木筏,漂洋過海,歷盡千辛萬苦,方才來到祖師身邊。師父,你就收下我吧!”

原著有言,“弟子漂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劇中的石猴只是改動了幾個字而已,將“此處”改成了“祖師身邊”,主打一個會說話,主打一個態度端正,積極靠攏。聞聽此言,祖師焉能不感動?隨即便開啟了收徒程式。

菩提祖師:“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

石猴:“弟子是花果山,山石崩裂所生,故而無名無姓。”

菩提祖師扶須輕笑:“原來你是天生地長,我看你相貌舉止像個猢猻,你就姓孫,法名悟空。好嗎?”

好嗎?只要你肯收徒,隨便你起個什麼名字。當然,祖師賜名對於石猴而言意義非凡,石猴自此有了名號,世上從此有了孫悟空。就連地府的生死簿,都嚴格按照這個名字進行登記造冊、立案建檔。再看石猴,喜提戶口,激動不已。

悟空激動的手舞足蹈:“師父!師父收我了,我有名字啦!哈哈,師父收我啦,我叫孫悟空啦!”

原本石猴只是石猴,現在石猴變成了悟空,再加上菩提祖師的霸道背書,天庭盯上了,靈山盯上了,一場陰謀隨即開始醞釀。

只是,收徒歸收徒,但祖師就只是安排悟空,掃地除園、養花修樹,什麼砍柴挑水,什麼洗衣做飯,正經本事一點不教,繁瑣雜事無所不用。按照老帥的話說,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你不教我,我就只能再想另外的辦法。

菩提祖師:“悟空。”

悟空:“悟~悟。”

菩提:“你在班中因何癲狂歡舞?不聽我講。”

悟空:“弟子聽到妙處,喜不自勝。望師父恕罪!”

什麼叫會說話?既能達到目的,又能讓人聽起來舒服。我為什麼癲狂歡舞?那是因為師父講的實在太好,喜不自勝的心情根本就壓制不住身體,不由自主的便給出了反應。如此回答,哪個老師還會批評你?更重要的是,悟空竟沒忘了追加一句,“望師父恕罪!”

如此漂亮的回答,再加上如此端正的態度,祖師都驚了,你確定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然後悟空終於等到了機會。

菩提:“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日了?”

悟空:“弟子不知年月,只記得山桃熟了七次,被我飽飽吃了七回了,哼~哼。”

菩提:“七年了啊,你想學些什麼道術呢?”

悟空:“師父~嘿嘿嘿~但憑師父教我,只要有些道氣,嘿嘿,弟子就學。”

態度!態度!態度!態度永遠都是擺在第一位,你先端正了態度,先贏得一波好感,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這叫進可攻退可守。

更重要的是,你的態度大機率能夠決定領導的態度,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領導往往都會根據你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決定。悟空的態度如此端正,祖師怎麼好意思隨意傳授?那必須事先徵詢一下悟空的意見。

菩提祖師:“我教你求仙問卜,驅邪避兇之術好嗎?”

悟空:“師父,似這般,可得長生嗎?”

菩提搖頭:“不能不能。”

悟空:“求仙問卜,不如自己做主,不學不學。”

悟空為什麼要漂洋過海十幾年遠赴東瞻部洲拜師學藝?就是為了學長生不老,躲閻君之難。既然不能長生,學來作甚?

菩提:“那我教你念佛誦經,朝真降聖可好?”

悟空:“可得長生嗎?”

菩提:“好似水中撈月。”

悟空:“嘿嘿嘿。師父說話不爽快,我是個老實人,不會答隱語,什麼叫做水中撈月?”

悟空的回答再次告訴我們,職場也好,官場也罷,領導但凡有了安排,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當場就問,而且一定要徹底弄清,別覺得麻煩,更別擔心領導批評,你一定要相信,如果事情辦不成,哪怕辦不好,就都是你的責任。領導沒交代清楚,你早幹什麼了?你為什麼不早問?無數的南牆告訴我們,事前的領導和事後的領導壓根不是一個人,永遠別想著和領導講道理。那麼,什麼叫水中撈月?來聽聽祖師的解釋。

菩提:“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法撈摸,到底成空。”

悟空一聽還是虛的,更和長生沒有關係,態度依然。

悟空:“如此說來,唸佛誦經不如本事在身,不學,不學,不學。”

我們總在感嘆,悟空的覺悟甚至遠超唐僧。取經路上,是悟空一遍又一遍給唐僧加油鼓勁,更是悟空一次又一次堅定唐僧的信念。

早在年輕的時候,悟空便已經深諳現實之殘酷,江湖之運轉,靠別人永遠都不如靠自己,真要是有了悟空的本事,唐僧哪會落得這般形象?

妖怪擄走哭、有路不通哭、遇見大河哭,就連被逼成親都是清淚兩行,更何況就靈山的整體狀態而言,誰能顧得上你的召喚和央求?唸佛誦經又有何用?

菩提:“那我教你參禪打坐,戒欲吃齋怎麼樣?”

悟空:“可得長生嗎?”

菩提:“也是鏡裡觀花,欲摘不能。”

悟空:“不學,不學,打坐三載,不如弄棒打拳,師父再換個別的吧。”

菩提祖師惱了,從道童手裡接過戒尺,狠狠地打了悟空三下:“你這個猢猻,這也不學,那也不學,我叫你嚐嚐戒尺的厲害。”

祖師和悟空的正常對話好有一比,我問你吃什麼,你說吃什麼都行,可我點一個菜你說太辣,再點一個菜,你說太油,再說你想吃什麼,你還說隨便,祖師焉能不惱?當然,祖師的情緒穩定,並非凡人能及。三下戒尺,關閉中門,悟空立馬悟到了祖師的暗示。夜半時分,悟空悄悄從後門找到了祖師。

菩提:“是悟空嗎?”

悟空:“師父,師父,弟子等候多時了。”

菩提:“你這個猢猻,深夜不去睡覺,到我這裡幹什麼?”

悟空嬉笑道:“師父,白天打我三下,關閉中門,明明是要我三更時候進後門前來學道。師父,師父,您就教我些真本事吧?”

其實悟空真就猜透了祖師的暗示嗎?原著交代承然如此,但悟空更多的是拿捏了祖師的脾氣。我就將你奉為神仙。言語皆有暗示,動作皆有深意,你承認不承認吧?

祖師還能怎麼說?就衝著維護形象的需求,也必須按照悟空的猜測往下走,因為悟空捧得太高,已經下不來臺了。

菩提:“念你虔誠好學,就傳些道術給你。我這裡有隱身潛行,變化之術分為兩種,一種是36般變化,一種是72般變化,你願意學哪一種呢?”

悟空激動的說道:“師父,師父,弟子願學多的,您就教我72般變化吧。”

有人說悟空挑來挑去,終究挑了一個最拿不出手的本事,還煞有其事的介紹天罡地煞的各種區別,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悟空的本事其實根本就拿不上臺面。

我親愛的同志。事實勝於雄辯,實力證明一切。八戒倒是懂得36變,結果呢?能打上天宮?能順利取經!能封鬥戰神佛?天上地下、靈山龍宮,誰不得給悟空一個面子?就連兜率宮都是說進就進,說走就走。

玉帝是老兒,如來是老爺子,太上老君是老官,怎麼到最後竟成了啥也不是的所在?原著?就你讀過原著,就你知道悟空頭上還有更厲害的所在。

悟空才多大,你給他進步的時間了嗎?啥也不是,學了七十二變,再練筋斗翻騰,悟空終究是學有所成,但隨後於師兄弟跟前的賣弄,終究是觸及了祖師的底線。

菩提:“悟空,我傳你變化之功,是讓你在人前賣弄的嗎?”

悟空:“師父,弟子知錯了,望師父恕罪。”

菩提:“我也不加罪於你,你走吧。”

只是炫耀一下而已。真就那麼嚴重,非要趕走才行?其實這本就是雙向奔赴的操作。悟空學有所成,但始終沒忘花果山,終究要回去,只是不便開口。

祖師傳授本領更是看透了,悟空隨後的種種終究是定數,強留不能留,一個想走一個不能留,那就只能是“你走吧”。再看悟空被唐僧驅趕,尚且再三央求,被祖師驅趕,更是心如刀絞,實在不捨。

悟空:“師父,你叫我往哪裡走?”

菩提:“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悟空:“師父,弟子蒙受師父傳授大恩,未能報答,怎能離去?”

菩提:“說什麼報答之恩,日後你惹出禍來,不把師父說出來就行了。”

菩提祖師到底是誰?如來?老君?還是玉帝?誰都不是。就是菩提老祖,就是最疼惜悟空的師父,他知道悟空的命數,只想儘可能傳授記憶,儘可能保證悟空能於天庭和靈山的陰謀中保全自己,再有成就,那就是悟空的造化。

祖師不貪恩,只是鑑於自己的身份太過特殊,不便和玉帝如來發生正面衝突,大鬧天宮。悟空真要是喊出菩提祖師的名號,祖師不能不管,玉帝該怎麼辦?如來該怎麼辦?真將天庭推翻,順帶收了靈山,江湖不是這麼運轉的,所以祖師還有最後的要求。

菩提:“從今往後不准你說是我的徒弟,我也不再見你。”

悟空跪拜,一聲聲的呼喊:“師父~師父~師父~師父!”

菩提:“去吧!此後多行善事,不可作惡,不然我不饒你。”

從此以後,再苦再難,悟空再沒提過菩提祖師。從此以後再兇再險,悟空只是替天行道、降妖除魔,何曾作惡?

只是祖師為什麼再未出現過?怕了誰還是擔心改變什麼?諸君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