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76章 滅漢之戰,漢晉決戰

青州,韓世忠領五萬水師,向青南的方向逼近。

這五萬人,沒有一個來自於他的黃河水師,都是來自於戚繼光的長江水師。

在戚繼光在幽州征戰的時候,韓世忠暫時取得了這一部份水師的指揮權。

至於韓世忠的黃河水師以及其餘部分的長江水師,這個時候要麼在封鎖渤海區域,要麼就是看顧青州北部的沿海區域,以防備李唐水師。

在這之前的青漢水師,對於戚繼光與韓世忠一直是避而不戰,韓世忠或者是戚繼光無法及時掌握對方主力水師的動向,這才一直沒有正面大戰。

畢竟,要針對水師打一場殲滅戰,相比陸地上可是困難多了,需要的條件也多的多。

對方一意避而不戰的情況之下,很難真的抓住他們的尾巴。就算是能夠抓住,等各部水師包圍過去之後,敵軍水師也早不知道跑哪去了。

大海之上,可沒有地形的限制,四通八達,各個方向都能夠直接離開。

但如今的青漢,劉備徹底否決了依靠水師出逃的這條路。

而君欲死戰,臣盡從之。

故而,青漢水師,正式駐紮在青州南部沿海區域的渡口之上,追隨劉備進行最後的死戰。

皇帝都要死戰了,劉仁軌可做不出拋棄皇帝自己跑路的事情來。

當然,也並非沒有私自跑路的,水師將領李俊,就帶領著童威和童猛,以一次外出執行任務為契機,自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劉仁軌就算是有心將他們捉拿回來軍法從事,但現在也不是時候。甚至,還要偽裝出他們是在海上遭遇了風浪,船毀人亡,以免動搖軍心。

而同樣數量的水師兵力,黃河水師的素質可是和長江水師的素質沒法比!北方水師和南方水師之間的素質差距,從來都是放在那裡的,南船北馬,這四個字也從來不是光是說出來的。

這一點,不僅是人員素質上的差距,還包括戰船上的差距。

因此,面對與青漢水師接下來的這一戰,韓世忠全部選擇了戚繼光的長江水師,而並非是他直屬的黃河水師。

在陸地方向,廉頗大軍向樂安國的方向前進,在攻破樂安之後,一路攻入東萊,對於北海進行包抄,同時,斷掉劉備前往東萊與劉仁軌會師之路。

而薛仁貴的大軍出了泰山之後,則是直接進入了北海國。

兩路大軍,欲要將劉備殘黨困死於北海之地,要在此地進行漢晉之間的最後一戰。

此戰結束之後,天下之中,再無一方勢力,可以扛起大漢的大旗。

元始七年七月三日,廉頗全收樂安國諸縣,郡守劉彥宗,守將程不識,副將劉弘,盡歿於晉軍之手。

元始七年九月十五日,廉頗再下東萊,守將蒯通戰死,郡守甘盤在突圍無望之後,墜崖而死。

廉頗這一路確實比較輕鬆,青漢剩餘的兵馬主力已經儘可能地集中到了劉備那裡,以至於,這兩郡之地根本就沒什麼反抗之力。

而在廉頗拿下東萊的半個多月前,元始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劉備則是在北海,率領青漢最後的精銳,與薛仁貴進行了最後的決戰。

劉備並非選擇繼續據城堅守,據城堅守,是為了守下去,等待翻轉的希望。

可如果沒有翻盤的希望的話,死守除了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劉備如果願意苟延殘喘的話,那就乾脆直接登上青漢水師的船離開了,就算是找不到像夷州這樣的地方,但找一個無人小荒島隱姓埋名還是可以的。

當初不願意苟延殘喘,現在自然同樣不願意苟延殘喘。

與其苟延殘喘,被人攻破城池,倒還不如轟轟烈烈的再衝鋒上一次。

如果苟延殘喘,甚至是逃跑,還可以,等到繼續翻盤的希望,那劉備絕對會選擇這條路。

可是,如果跑路的話,最後依舊是死路,而沒有任何翻番的希望,那他或許再從一開始就直接戰死。

而現如今的天下局勢,就是後一種情況。

天下之大,已經沒有他的容身之處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跑路了。

大漢之地,僅剩的一個幽州,又能夠支撐多長時間?

劉備這一生衝鋒陷陣無數,他就算不像項羽那樣,每一仗都有他衝鋒陷陣的身影,但是,也絕對是親自上戰場次數最多的君主之一。

尤其是最早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劉備還沒有龐大的勢力的時候,更加是親自動手,豐衣足食。

不管是他自己,又或者是大漢,就算免不了隕落的結局,但應該選擇一個他們想要的結局。

故而,他將這個結局留在了最後的戰場衝鋒之上。

再則,既然結局已定,劉備何苦又讓百姓再遭戰亂之苦。

守城損傷的不僅是將士,還有百姓。甚至,最苦的應該是百姓。

一場真正的守城戰,從來都不只是士兵的事情,每一場守城戰,都要動員大量的百姓進行輔助。就算這些百姓不會直接參與守戰,但需要輔助運送物資。

甚至大多數情況之下,都會將百姓吃的穿的收集起來,進行戰時調配。

城破之後,更加不只是士兵的事情,百姓同樣要遭受數不清的死傷。

巷道戰之中,殃及池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殺良冒功,這種事情更加是屢見不鮮。

那些爆出來,事後被處理的,都是做的過分的,一次性搞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亂子的。

那些普通計程車兵或者是底層的軍官,僅僅只是殺上一兩個百姓,多算上一兩個人頭的軍功,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查的出來?就算是查出來了,除了少部分統帥之外,大多數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一般來說,做這種事情的,從來不只是一兩個士兵,而是大批次士兵,法不責眾。

至於在破城之後,像什麼在百姓之上發點小財,更加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了。

因此,城破之後,百姓的傷亡比之士兵更加慘重。

但凡還有一點希望,劉備或許都會選擇堅守。

可在結局已經註定的情況之下,劉備也不樂意繼續折騰百姓了。

亂世之中,劉備的仁義之名,就連他的敵人也從未反駁過,並非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底線,相比其他人確實要高一些。

至於劉備為什麼不將將士也一起拋下,乾脆一個人自己衝鋒陷陣,讓將士們也沒必要遭受無謂的傷亡!劉備是仁義,底線相比其他人是高一些,但不代表他是聖母!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晉少有的滅國一戰,最終,以野戰的方式來進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