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笑道
“李先生說的不錯,你遲早會出來,不過在你出來之前,老夫想和你說件事情…..”
“徐大人請講。”
“李先生不覺得有件事很奇怪嗎?”
徐陵思索良久,這才憋出一句話來。
李皓宸卻覺得徐陵簡直亂七八糟,不知所謂,實在不解這個當世顏回怎麼變成如今的模樣?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悲哀,人總是會變的,變得頑固不化,徐陵也不意外。
他早看出來,這二人來此自然不只是陪他聊天,揭他底細,而是另有目的,可這個目的似乎又讓徐陵很難啟齒。
終於,李皓宸嘆口氣道
“我來到建康後,發現每件事都很奇怪,不知道徐大人說的是哪一件?”
“是你沒來建康之前。”
徐陵開口說道
見李皓宸又要閉眼,徐陵這才說道
“李先生難道不覺得在響水集看到太子很奇怪嗎?”
李皓宸精神微振,知道這老頭子說到正題了,點點頭道
“是有點奇怪,歷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個道理想必徐大人也是知道的,卻不知為何讓堂堂陳國太子不顧安危,進入齊國境內?”
“不是老夫讓太子去的。”
這次徐陵倒是解釋的乾淨利索,毫不含糊。
“太子是偷偷去的。”
他當然知道此事責任不輕,不想惹禍上身。
李皓宸開口道
“想徐大人深明事理,若知太子這般作為,定然阻攔……”
看徐陵連連點頭,如小雞啄米一般欣喜,李皓宸話題一轉
“可聽說徐大人還身兼督導太子言行一職,太子出錯,徐大人自然也擺脫不了干係。”
徐陵一張臉瞬時跟苦瓜一樣,半晌說不出話來。
李皓宸見狀,知道自已的猜測已然接近事實真相,又道
“不過年輕人跳脫任性,很難管教,太子自然也不例外,徐大人雖有失職,但事情顯然並非全是徐大人的過錯。”
徐陵一顆心被李皓宸說的如同爬山下坡一樣起伏跌宕,心有慼慼焉,見他這般知心,頓起知已之感。
吳明徹在一旁卻在想,這個李皓宸圓滑世故之處勝過徐陵。
李皓宸一直留意徐陵的表情,緩緩又道
“可這些道理大家雖懂,貴國天子自然也是知曉,但震怒之下,人的行為難以揣測,天子若怒,不但太子受罰,只怕徐大人也逃脫不了干係。”
徐陵長舒一口氣,只是摸著鬍子,顯然是預設了。
李皓宸說道
“徐大人前來找我,又提及響水集一事,顯然是認為在下或許能盡微薄之力,可事關重大,又怕在下不知分寸,反倒讓徐大人更增責罰?”
徐陵幾乎要把鬍子揪光了,終於點頭回應道
“常言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今日見到李先生,才發現先生之睿智勝過盛名。”
李皓宸微微一笑
“徐大人過獎了,但在下不見得能幫得上忙。”
“只要先生願意,就一定可以。”
徐陵立即開口說道。
“哦?”
李皓宸反倒有些不解,不知徐陵為何這麼肯定,只是說道
“可徐大人若想在下幫忙,總該把太子去響水集的目的告訴在下吧。”
徐陵尷尬一笑,不等開口,一直沉默不語的吳明徹突然開口說道
“李先生見多識廣,自然聽說過傳國玉璽。”
他突然岔開話題,似是無關緊要,徐陵聞言,白眉不由得跳了幾下。
李皓宸也揚揚眉
“似是聽說過。”
他看到二人如此表情,立即知道這並非閒話,而且很有可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不知先生對傳國玉璽知道多少呢?”
吳明徹似是想考考李皓宸。
李皓宸沉默片刻,才開口道
“玉璽本是皇帝的印章,皇帝一般都有六璽,用途各不相同,但傳國玉璽並不在這六璽之列,相傳是始皇帝所造……吳將軍說的可是這個?”
吳明徹點頭道
“李先生可知傳國玉璽用何而造,代表著什麼意義?”
李皓宸見徐陵緊鎖眉頭,很是在意的樣子,微笑道
“這也和徐大人要找在下有關嗎?”
徐陵慎重點頭道
“老夫也想聽聽先生的見解。”
李皓宸心思飛轉,知道自已方才推測不差,琢磨著此間關係,緩緩道
“傳國玉璽本取材自和氏之壁……”
見徐陵、吳明徹都在認真傾聽,似乎對這個很感興趣,李皓宸索性詳盡地說道
“和氏璧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本為楚人卞和所得,不過初得時是塊璞玉,卞和將玉先獻厲王,工匠認為是石頭,厲王大怒,將卞和重罰,砍掉左腳,卞和不死心,武王即位時,再次獻玉,仍被工匠認作石頭,又被砍了右腳,卞和不敢再獻,抱玉在荊山下痛哭,被路過的文王見到,文王甚齊,這才命良工剖璞,得其中寶玉,和氏璧這才得見天下。”
這故事徐陵早就知曉,但還是耐著性子聽完,他暗想,初見李皓宸,只覺得這人也和璞玉一般,平淡無奇,但久而久之才會發現,這種人才如為陳國所用,實乃陳國大幸。
吳明徹卻想,這個李皓宸深不可測,永遠沒人知道他究竟還知道些什麼,看似侃侃而談,但極為狡猾,說的也不過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不露心意,他究竟是否知道此玉之秘呢?
李皓宸心中在想,故事雖人盡皆知,但聽者有心,想那和氏璧雖美,也需明主賞識,不然反倒會成為取禍根源。
見徐、吳二人並無不耐煩之意,李皓宸又緩緩開口說道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楚王以和氏璧賜之。昭陽得意,宴請賓客在臨淵處賞壁,那時有人忽喊‘淵中有巨魚出現’,眾人離室去觀,迴轉後發現和氏璧已然不知所蹤,當時留在室中的只有門客張儀一人,因此昭陽懷疑張儀竊走寶玉,將張儀嚴刑拷打,逼問和氏璧的下落。”
停頓片刻,他略帶感慨道
“聽聞張儀幾乎因此身死,但終究逃走。張儀離楚入魏,再入秦國,憑一腔不平之意奮發圖強,竟在秦國拜相,張儀施展連橫之術,破六國合縱,瓦解了當時勢力極大的齊楚聯盟,直到後來鼓動秦國攻楚,拘懷王,克郢都,取楚國千里之地,一報當年受辱之仇,世人皆說……楚國滅亡,就是因為這塊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