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章 第38集《天台教觀綱宗》

六、究竟即佛

好,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五十九頁,我們看六、究竟即佛。

我們在修學佛法之前,對法門的抉擇是很重要的,因為你的法門就是你所坐的車乘。如果你車乘的速度很慢,你的進步就很慢;如果你車乘的速度很快,你的人生改變就很快。同樣的煩惱,同樣的罪業,它的成敗,就是看你去操作什麼樣的法門。

所以這是為什麼“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為什麼那麼多人要不斷地去參學,而不是說馬上去閉關,不能夠這樣。因為你找到一個殊勝的法門,意味著你是快速成就的。所以佛弟子要趕快找到佛陀最好的車乘來安住,這是修行者的當務之急。

天台智者大師,把無上甚深微妙法分成三大類:第一個佛法;第二個眾生法;第三個是心法。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的學習,他認為圓教的思想就在一念心,一心真如,這最根本。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先回光返照,一念三千,就是你先把一念處理好,這個外界的三千世界,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處理好了。

這個圓教名字位,他明白道理是怎麼明白的呢?

古德說,“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說一個人到處參學,希望追求釋迦牟尼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等到他看到《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以後,他真的“方聽無生曲”,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就是我們一念心本來就清淨,妄想從來就沒有生起。它頂多也就是因緣生起的,不是真實生起,所以一念心本來清淨。

“始聞不死歌”,在清淨心當中,你本來具足菩提的願力,所以生命是不會死亡,它會不斷地相續下去。 為什麼成佛能夠盡未來際?因為你的心本來就具足菩提願。所以我們一念心,本來具足清淨心菩提願,這個就是最好的法,最妙的法門。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原來“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到處去求無上法門,結果,無上法門在我們一念的清淨心菩提願,這個就是無上的妙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把這兩種法開顯出來,才能夠修其他的眾生法跟佛法界,這是圓教的基本思想。

當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就能夠從一念真如的安住隨順,到最後的法身顯現,到最後的究竟成佛。

我們看究竟成佛。

究竟即佛,就是究竟的妙極,妙覺極果。他斷了四十二品微細的無明,證得究竟的大般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

那麼這個佛是什麼情況呢?他的依報環境是“以虛空為座”,前面的別教是以七寶為座,這個地方是以我空、法空這個無相的清淨心為座。他的這個身,是成就清淨法身,遍一切處。“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這個清淨法身,跟應化身當然就不太一樣。我們看《阿含經》裡面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天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說了三個月的過程當中,釋迦牟尼佛用神通力把自已的訊息給遮蓋住了,所以所有人都不知道佛陀去哪裡,包括目犍連尊者。等到佛陀要下降人間的前三天,佛陀把這種神通給解開來了,所以第一個就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知道,佛陀三天後就要回到人間來。這個時候所有的大弟子及一些在家居士,就準備了一個迎接的法會。

那麼這個時候須菩提尊者在山中修空、無相、無願的三昧,他就思考:我應該是見佛陀,還是繼續地修學?他就思惟:佛陀曾經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我就在這個山中見佛。

另外在整個迎接佛陀的大眾當中,蓮華色比丘尼是一個阿羅漢。她就想:我要第一個見佛。但是她一個比丘尼,她不可能跑到比丘前面。她就用神通力變現轉輪聖王,七寶、千子,很多的眷屬,大威德的轉輪聖王。當然比丘看到轉輪聖王也就禮讓了,所以蓮華色比丘尼就超越了所有的僧團,第一個跑到佛陀面前。當然她不敢用神通來見佛,她到佛陀面前,就恢復到蓮華色比丘尼的身相,跟佛陀頂禮。佛陀見面跟她說,你不是第一個見到我,是須菩提尊者。

佛陀這句話是在《阿含經》裡面,所以《阿含經》裡面從秘密義有圓教思想。就是須菩提見到是什麼佛呢?見的是法身佛。他在心中跟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相應,這是佛法不共於外道的地方。

你看以前臺灣有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他說上帝存在我們的心中,結果引起基督教很多人的反彈。在基督教的思想,上帝就是上帝,沒有什麼活在你心中,他就是一個主宰者。只有佛法說,佛陀就在你的心中,佛陀的法身遍一切處嘛。

這個地方,有一點值得我們瞭解。就是說,圓教的佛跟藏通兩教的佛差別在哪裡?大乘的佛跟小乘的佛差在哪裡?

小乘的佛他沒有發願,關鍵在這裡。其實空性的智慧也有淺深的差別,但是最根本就是藏通兩教的佛為什麼入偏空涅槃?這個願力很重要。因為成佛以後,後半段在做什麼?就是在修應身佛。

有人問智者大師說,在成佛以後做什麼呢?成佛是成就法身佛,後半段就修因緣所生法的佛,這跟他的願力有關。他是怎麼修呢?諸位可以詳細看《法華玄義》。它是說成佛以後,他有能力來到人世間,但是他剛開始來的時候,他不能現佛身。你不能夠說你跟眾生沒有緣,結果你作佛陀,都沒有人跟你出家,那不是慘了?

所以剛開始他要先作佛陀的眷屬,要跟人家結緣,慢慢地發願,慢慢地積集你的個人這一期的因緣。慢慢慢慢你因緣成熟了,你跟眾生多生多劫結了很多緣了,喔,該你作佛了,你就現佛身,就很多人跟你出家,變成僧團,很多人跟你學習了。你這一期的教化結束了,你就把過去所累積的因緣花完了。花完幹什麼呢?開始再修另外一個因緣的應身佛。你又跑到了沒有佛法的地方,作某一尊佛的正法、像法、末法的一個弟子。然後你又跟眾生結緣,在結緣當中又發願,又開始——我以後成佛以後是怎麼怎麼地。然後你慢慢慢慢積功累德,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欸,你這個緣又修圓滿了。你跟這些眾生得度的因緣都成熟了,喔,你又變現一尊應身佛,就很多人跟你學習。那麼你這期教化結束以後,你的法又分成正法、像法、末法,你這尊應身佛的因緣又用完了,用完以後,再修因緣。

所以他成就佛陀以後,我們在因地的菩薩道叫“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做兩件事;成佛後的菩薩道只有做一件事——下化眾生。度化眾生,你就不能安住清淨法身了,你就必須要慈悲,從法身走出來,從空出假來到因緣法,陪著眾生成長,跟眾生結緣,不斷地發願,等到你的眷屬緣成就了,你就現出佛身,開始你又一期的教化。

所以佛陀成就法身以後,他就是一段、一段、一段地修因緣,這個就是所謂的從法身佛而去修應身佛的因緣。

辛二、明觀法 分二:初、明初門接前。二、明十法成乘。

壬一、明初門接前

好,我們看辛二的明觀法。

明觀法當中分成兩段,初、明初門接前;二、明十法成乘。

看初門接前。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整個修行位次,以觀法作總結。

這個圓教,是“最上佛法”,它是一個無上甚深微妙法,是成佛的最簡單最快速的捷徑!“亦名無分別法”,因為它的整個理性是不思議理性,它的中道不是透過思惟創造出來的中道,而是你的心本來就是中道,只是你自已覺知而已,所以它是一種不思議境。

它的修行“以界外的滅諦為初門,當體即佛”,它是以直接直觀我們涅槃的佛性為所觀境,那麼當體即佛,直接安住一念的清淨心跟菩提願。

這個以滅諦為初門,當體即佛,我們看補充講表的第十五面最後一個,修學應用。

在圓教的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有兩種修法:

第一種,聖道門。它可以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藏通別的三教,只有修德沒有性德,這個是他們吃虧的地方。他直接修一切的法門,但是他沒有安住一念心性,也可以說是心外求法,所以他們的過程不善巧,功德不圓滿。

圓教的思想是在修德之前,先有一個性德,安住一念的清淨心、菩提願,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站在本來具足菩提願的角度,去修一切法,叫圓融不礙行布。圓融當然是指性德,一念心性本來是圓融,但是也不妨礙這種對治的法門,藏通別的對治,在對治當中又能夠安住。

也就是說,當我們是乞丐的時候,我們不能夠馬上去找工作,不可以!你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再去找工作。你要先承當你的家業,然後在你家業中的相關部門,再去工作,這個叫作捷徑。就是說,當你要修德之前,請你先安住性德,這個是聖道門的思想,當然你這個就日劫相倍。

那如果套在淨土宗呢?佛力跟自力的兩種力量,我們當然順從佛力,就是佛力有兩種:一個是本願功德力,我們未來的淨土;第二個是名號功德力,當下的佛號,這個是感應。我們透過當下佛號的信仰,而發願求生淨土,以名號為信心,以淨土為願力,這個就是能應。但是如果你要啟動佛力之前,多了一個程式叫作自性功德力,那麼這個就不一樣了。你跟彌陀的感應道交,如果透過一個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過程,再去憶佛唸佛,那你的功德就更加的堅固圓滿。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有一句話,說佛力跟心力的關係。他說:離開了現前一念心性,哪裡有名號的功德?離開了名號的功德,何由徹證一念心性?願深思之!願深思之!他提出兩個深思。這個佛號如果不是放在一念心性,它的功德是不能完全表現的。你用妄想去唸佛,你這個功德就很有限了,因為你的心態沒有準備好,心心不相印。佛陀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你安住在一種有所得攀緣的妄想,這當然就很難相應了。所以離開了一念心性,哪裡有名號功德?但是你完全走自力的角度,沒有彌陀本願的攝受,你在娑婆世界容易受到業力的干擾、業報身的干擾而退轉。所以離開了名號功德,你也何能、何由親證一念心性?

心力跟佛力互含互攝。沒有心力你很難啟動佛力,沒有佛力你也沒辦法加持你的心力。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他在信他之前,他是先信自。我們把信自的後半段念一念。他說,什麼叫信自呢?他說:“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就是說,我雖然現在的情況是昏迷倒惑,但是關鍵在下面這句話——一念的迴心。所以當你要念佛之前,你要先做一個動作叫作“迴光返照”,先把心態準備好,再提起佛號。就是說,你必須要先把你的心力準備好,再把佛力現前。你要先信自,才能夠信他,這個時候你對佛陀的信仰就更堅實。

如果你沒有透過自性功德力來唸佛,那你的佛是在十萬億佛土,是心外的佛,因為你沒有法法銷歸一念心性,那你操作起來就很困難。第一個時空的障礙,第二個階位的障礙。你今天是業障凡夫,佛陀是萬德莊嚴,這個地方落差太大。你是一個乞丐,他是大富長者,你這個相信就很難了,信得很虛了。

當然大富長者慈悲會救拔你,你這種信仰也是可以,但是你這種信仰是向外,心外的信仰,你今天迴光返照,這個信仰就不是。你把人生縮到一念心性,佛陀就在你的心中,那你不管它是什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你臨終的時候,你根本就不要管佛來不來,你只要你的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的心準備好,佛陀就出現了。

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的心是向內安住的。如果你今天沒有用自性功德力來唸佛,你今天是遙望十萬億佛土,你的心是虛的,向外則虛,向內則實,這兩種信仰就不同了。

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的六信,先信自才信他?就是你必須把阿彌陀佛拉到你的心中來,來談感應,你不能夠把佛號放在外面來跟你感應,你這樣跟佛陀距離就太遙遠了。把佛陀拉到你一念心性中來,能唸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求轉他成自,淨土宗就是把佛陀的功德轉給你嘛。你要轉他成自,你要先成就自他不二,找到你跟佛陀共同的平臺,從自他不二而建立感應道交,從自他不二而能夠成就轉他成自,這個就是一念心性的操作在聖道門跟淨土門之間的差別。

好,我們回到講義。

這個就是所謂的無上法,無分別法。這個法門除了當教的修學以外,它也可以接一些別教跟通教的利根人。

我們看它是怎麼接別教的。別教是接賢不接聖。上根人在十住位從假入空的時候,從假入空觀就被接了,就悟入了清淨心了。他觀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念心性本來就清淨,這個空觀是多餘的;中根的十行被接,他從空出假髮菩提心以後,他就悟入了一念心性的清淨心;下根的十回向被接,到了空有無礙再被接。

那麼被接有兩種:第一種,按照平等的階位來接,就是十信;第一種,如果是增上的階位,就直接登到圓教的初住,破無明證法身。一般能夠勝進接,這個人他過去生肯定修過圓教的善根,他只是今生沒有遇到圓教,但是他的善根受到別教的激發,把他的圓教善根激發出來,就直接地通到初住。

接通,已如通教中說。

好,我們再往下看。

故曰: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以別若登地,乃名為聖,證道同圓,不復論接。

通,八人上,便名為聖,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賢,僅可稱轉入別圓,未得 名接。

在接別教跟接通教不一樣,因為別教是接賢不接聖。別教在賢位的時候接,就是因為你別教入了聖位,別教聖位是哪一個階位?考考諸位,(學員:初地。)對不對?初地還需要接嗎?不需要了!初地就破無明證法身了,所以他直接進入圓教了。所以他只接賢位,就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

通教只接聖位,不接賢位,這個為什麼呢?它下面說明,為什麼通教不接賢呢?因為別教初地乃名為聖,那麼證道同圓,不必再接了,因為初地以後,你不可能初地了以後證的真如跟圓教真如不一樣。你這個過程在含糊籠統相似位的時候,有可能大家見道不同,但是你真的真如現前的時候,那真如佛性只有一個。所以別教可能一開始是心外求法,他破無明以後,一定會還是找到自已內心的真如。

但是通教為什麼只接聖?因為通教八人地以上,“便名為聖,方可受接”。那如果沒有八人地,在聖位之前的賢位幹慧地、性地,“僅可稱轉入別圓,未得名接”。因為這個階位太低了,圓教沒有這個階位。你看圓教修行最低位的五品觀行位,都比干慧、性地賢位那個更高,所以,藏通兩教的賢位接進來的時候,它根本就沒有地方讓它接。

那如果藏教,藏教要轉入,就要小心了。如果沒有認證初果,還有可能回小向大。藏教的最大特別,他一旦證得初果,“保果不前,永無接義,直俟法華,方得會入圓耳”。因為藏教人他在一念清淨的心中,他自已捏造一個法叫作涅槃的法,他就住在這個涅槃法裡面,就產生法執,所以這個時候他不願意出來。這個跟他的發心有關,因為他的出離心太強。所以他一定要等到法華會上,佛陀親自為他說法,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說佛陀所說的藏教法門是一個方便,這個時候一定要佛陀親自教化,他才能夠入圓教,他不可能自已覺悟的。

這個一佛乘的意思,為什麼叫作只有一乘法?就是說,可能你過程會不同,但是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你遲早一定要入一佛乘,你就是最晚進來也要初地,別教初地進來。就是“方便有多門”,但是最後“歸元無二路”,最後一定要入一佛乘的。既然是這樣,你早走比晚走好,所以你因地的時候,就必須要把圓教的種性先確定下來。

壬二、明十法成乘

好,我們看最後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

在整個圓教的修行有兩大根本:第一個,觀不思議境。圓教的思想第一個,一定是內觀的,就算淨土宗也是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它是這樣——所有的修行,先把你的平臺鋪出來,先把這個一佛乘的車乘鋪出來,就是念佛在一念心性唸佛,修無常觀也是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念心性,在清淨心、菩提願的角度修無常無我觀。

也就是說,它要先建立一個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平臺, 先把一念心性展開,然後再把藏通別的法再加進來,這是圓教的思想。所以第一個,它是觀不思議境。這個“觀”就是把不思議的一念心性把它現出來。阿彌陀佛在你的一念心中,凡夫的顛倒、生死的果報也在你一念心中,所以你可以透過你一念心性的操作,去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皈依彌陀。這個就是觀不思議境。第一件事情先把你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把它現出來,再做其他的操作。

第二個,就是發菩提心,真實發起菩提心,一念的清淨心跟菩提心。

好,我們看後面它的整個修行的過程。

三、善巧安心止觀;

四、以圓三觀破三惑 遍 ;

五、善識通塞;

六、調適無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

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

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

前面的“觀不思議境”,按照智者大師的說法,這個把一念心性鋪陳出來,是大白牛車的車體;“發菩提心”是車裡面的裝飾,裡面的布幔、幢幡、種種的雕刻,就是裡面的裝修;那麼“善巧安心止觀”,就是在這個車子裡面安住一個床座,你要麼就安住在“止”,要麼就安住在“觀”。一般來說,我們先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如果你要增上,你要修對治,就必須要觀,修無常觀、 無我觀來對治,但是對治以後又安住在一念心性,所以它是由“止”跟“觀”來安坐的,這是車上的床座。

“以圓三觀破三惑遍”。這個地方指的是它的車速是很快的,它能夠同時的一念心性的操作,同時調伏界內的煩惱跟界外的無明,它是圓破的。

“善識通塞”。雖然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但是你也不能夠去招惹煩惱跟罪業,因為這對你一念心性的開展會有障道,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也是要避免這種過失的出現。

第六“調適無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這是你要把戒定慧調得均等,就像大白牛車的兩個輪子,你止觀要把它速度調一樣,車子才能夠走得順暢。

第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這個就很重要了!這大白牛車旁邊的眷屬。其實圓教只論安住,不論調伏,因為它是不思議境。但是在操作的時候,圓教很少單獨操作,它一般是要配套藏通別。

比方說,你今天安住一念心性,這個當然是止了,但是你有如夢如幻的妄想,不斷地干擾你,你就必須要修無常無我觀,來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那對治過以後,你安住了一念心性,就比前面的一念心性更加的清楚了。你這個時候從一念心性的安住,再修無常無我觀,你又安住了一念心性,就比前面又更好了。所以它就不斷地安住調伏、安住調伏,就是以這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在方便門跟真實相里面,要相互的操作。

第八“知次位”。雖然你一開始就站到佛陀的一個平臺,雖然六而常即,但是即而常六,還是有淺深差別。當我們把一念心性的平臺展開以後,理論上我們跟佛陀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就是佛陀也是在一念平臺裡面展開他的波羅蜜,雖然同一個平臺,但是還是有它的淺深差別。就是你雖然知道六而常即,也要知道即而常六。

好,我們看最後九、十。

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

十、離法愛,策於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九”就是安忍不動,使令從內凡的五品而進入到十信位。離法愛這兩個跟前面都一樣。

我們把這個安忍解釋一下。所有安忍最難的,就是圓教的安忍。圓教的特點——力道大;但是它的缺點,相續也太難,我們很難一直安住在不生滅心。所以一般來說,圓教人修到最後都念佛,因為你在名字位的時候,你一觀心性,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就不需要向外攀緣了,那個東西本來就是虛妄的,只有一念心性是真實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但是你沒有多久又忘掉了,相續也太難。

所以長養聖胎是圓教最難的地方,就是你要如何安忍不動,沒辦法只好靠事修了,因為理性的安住很難,所以它必須要有一個事相。就是你一天到晚,在無相的清淨心裡面住只能夠瞬間。當然如果臨終的時候,你想到這個一念的清淨心,那就不可思議了,一念就夠了。所以我們現在是,能夠培養多少念算多少念。

但是,這個地方提醒大家:你不能只單獨修圓教,不可以!因為你沒辦法,你沒有那個實力,因為它很難相續。所以它一定要跟唸佛、持咒配合,因為我們的心長時間習慣在一個有相的地方安住,你突然間跑到那一個無相的清淨心,這種概念你很難住下去的。這個就是要我們說明的地方。

好,我們看最後。

上根,觀境,即於境中,具足十法。

中根,從二展轉至六,隨一一中得具十法。

下根,須具用十也。

上根人在一念心性展開以後,他自然就發菩提心,自然就修止觀,乃至於自然安忍,離法愛;中根人必須從發菩提心以後,二到六,或者是到了第六個調適道品,最後才成就十法; 下根人是十法都要具足,因為他煩惱粗重,有所得的攀緣心也重,所以他十個東西都需要。

乙三、結歸示偏指正防非

我們看最後的,結歸示偏指正防非。這是最後一段的《教觀綱宗》的本文。

就是說,圓教既然是成佛的捷徑,佛陀為什麼不直接說圓教就好,要說藏通別呢?因為防止偏曲,防止我們執理廢事。我們前面說過,理觀的圓教一定要配合事修。如果沒有藏通別的對治法門,那你這個圓教也就不夠圓了,變成執理廢事了。

但是文意所歸,一切佛法真正的根本法門,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在圓教裡面。就是諸佛的解脫,要從眾生的妄想中求,你只要把妄想撥開來,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沒有把妄想撥開來,你就是乞丐。那你一個乞丐再去找工作,你就很難。

所以就是說,先把妄想撥開來,迴光返照以後,再來處理所有的問題。這就是佛陀說藏通別的意思——先把心帶回家,再來修一切法門。

甲四、結示法要

好,我們看結示法要。

所以在整個圓教的一佛乘思想,先求安住,先求一心再求萬行。這個性德就是一心真如——清淨心菩提願,再修藏通別的對治。整個對治當中,全修在性很重要,法法銷歸心性。

這個我們解釋一下。圓教的殊勝,它不僅是因地殊勝,果地也殊勝。

藏通別的修行,他一開始在凡夫位的時候,他的因地很容易落入人天果報,而在果報當中產生顛倒,產生退轉。

圓教不是這樣,圓教是拒絕人天果報,他整個修行是用來開顯心性。他不求人天果報,只求真如的回報。所有的修行只是讓你對真如更加地理解,更加地透澈,所以他整個修行是自我完善,跟外境沒有關係。他是依止第一念的心性,去修廣大的功德。最後這個功德,始令他變成第二唸的清淨心,更加地清淨,更加地莊嚴;這個第二念清淨心再去修習種種的修德又變成第三唸的清淨心。所以他的整個資糧,完全沒有跑到人天福報去,他是求真如的回報,真如的增上,他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他因地也殊勝,果地也殊勝,這個就是一佛乘的概念。

甲五、舉頌勸修

好,我們看最後的舉頌勸修。

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靈峰宗論》——

好,這是蕅益大師把圓教的理論跟修行做一個總結。

他說,圓教的人,首先你要把眾生的心跟佛陀的心,先看到它們的差別。當然眾生的心一天到晚打妄想,佛陀的心那是清淨莊嚴,但是這兩種作用雖然不同,但體性無二。它們兩個是什麼比喻呢?就像水結成冰,而冰又變成水。這個“泮”就是溶解。

凡夫的心怎麼就從水變成冰呢?就是我們本來是清淨的,後來一念的攀緣,接觸人生的經驗,喜怒哀樂以後,就打很多妄想,自已捏造很多妄想。那這些妄想就把自已的心給固定了,變定型了。就是你說,這是我的個性!就有個性了。這個水就結冰了,就變成一個圓形的冰塊,變成一個方形的冰塊。

我們本來是沒有個性的,怎麼就有個性呢?因為妄想把它塑造成個人的思考模式,一個性格,就是把心物質化,物化了。但是還好,水變成冰,形狀被固定了,但是水的溼性沒有改變,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所以你只要用火、溫暖的太陽去照它,它就能夠變成一種柔軟的水,無相的水。

所以,我們看,一個是冰塊,一個是海水,你就知道,這是眾生心跟佛心體性相同,但是一個是固定化的相狀,一個是沒有相狀。

好,那應該怎麼辦?這是理論,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門,凡夫的心跟眾生的心,當你迴光返照的時候,你就能夠找到共同的平臺。找到平臺以後,就稱性起修——“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 。當我們悟了原理,安住一念心性以後,就持戒唸佛,以持戒的春風跟唸佛的太陽,來照射這個冰塊,黃河坼聲就是這個冰塊溶解的聲音,就非常的快了,就是內觀真如,外順彌陀。我們今天憶佛唸佛,必須把阿彌陀佛請到我們一念心性中,站在一念心性的平臺來憶佛唸佛,這樣才是一個圓滿的圓教的唸佛。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圓教的修行最怕的就是向外攀緣,即便你攀緣的是殊勝的法,也不對!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以後,你的心就是平常的心。所以圓教的思想就是“迴光返照”,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拉到一念心性來修學,把心帶回家,這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所以你整個人生就是在心性的開顯,其他沒有了。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念心性無不還歸此法界,所有的人生只是自我完善而已。所以你的快樂痛苦跟外境、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頂多你也是借他的相來修心而已,這是圓教的核心思想。

好,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我想問一下,如果說圓教本來清淨,本來具足,跟那個彌陀感應道交的時候,是不是不需要再說什麼?往生淨土,臨終的時候往生淨土,因為你當下的時候就是淨土。

【師父答疑】這個是有點執理廢事了。就是說,因為我們是名字佛,我們現在的真如,是一個名字位的真如。就是這個真如是透過我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所成就的真如。但是名字位的真如它有問題,它有如夢如幻的業力的問題。就是說,你理觀的時候真如現前,但是你要不理觀的時候,又變成乞丐了,又變成妄想。你今天沒有成就聖道之前,就像蕅益大師說:“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這個陶瓷模已經捏好了,但是下一場雨又恢復原狀,來生又退轉了。

所以就是說,諸位!你現在的正念,是因為透過長時間的學習的正念,但是這個正念它是會退失的。因為我們現在雖然是內觀不生滅心,但是我們的妄想生滅心太重,妄想又很快掌握到主動權,所以我們必須要在現在打鐵趁熱,你正念強的時候趕快跳出去。要不然因為你現在的內觀薄弱,不是說圓教的力量不夠,是我們對圓教的安住力太薄弱了,我們禁不起業力的衝擊跟妄想的衝擊,你這個泥土沒有燒過,這個業力的雨水一打,又恢復原狀,所以還是要求生淨土。

( 學員:謝謝)

【學員提問】第二問題是說,剛才的第八,知次位,可不可以說多一點。譬如說,今天我安住中道了,法師你強拉我出去,我就不太中道了。

【師父答疑】對對對。這個位次就是說,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頂多也就是名字位。就是說你一旦沒有入禪定之前,你不可能入觀行位的。觀行位——五品觀行位,你看五品觀行位是誰呢?智者大師。圓教名字位是誰呢?蕅益大師。是吧?

但是名字位的範圍很廣,大凡是悟入妄想中有心性,有一念不生滅的心,一直到最後的堅固的勝解,只要沒有入三昧的禪定之前,都叫圓教名字位。我們現在都是圓教名字位。圓教名字位是問題最嚴重的,煩惱隨時會重新掌握主動權。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現在大概都是在名字位,但是名字位很廣,非常廣,很長一條路。

(學員:謝謝)

【師父】好,請坐。好,請說。

【學員提問】感謝師父慈悲開示!請問一下,這個十如是在實際事修上怎麼去操作?就像十二因緣法裡面無明、行、識……,我從愛取去斷它,那十如是是用來檢驗什麼東西?我們在操作上怎麼去操作它? 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好,我們來看這個十如是,附表第十四。

我們一開始在安住真如的時候,第一個先離一切相,先找到一念的清淨心,它是沒有相, 但是沒有相就變成沒有作用了, 因為心性它一定是即空要有即假,它一定要有作用的,才能夠中道的真如。所以當你清淨心現前的時候,下一個就是操作相狀,就是因緣的一個引導。

那麼你在十如是的時候,第一個,你會先看到你經常出現什麼相狀,你這個相狀是隨順於娑婆世界的相狀,還是隨順於極樂世界的相狀?你這大概要先判斷出來。我們淨土宗的人會有兩種相狀:一個是來自於過去的人生經驗裡面留下的相狀,這是貪戀娑婆的;一個是你在淨土如理思惟學習,對極樂世界依正功德莊嚴好樂的相狀。

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必須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擺脫過去的相狀;第二個開創未來的相狀。因為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你一定要有一個因緣所生法,你一定要有一個未來。所以當你要斷惡的時候,從如是緣下手,你不能讓它相續,你可以轉念唸佛。這個妄想、這個相狀在裡面產生相性體力作的時候,你要斷相續心,不能讓它不斷地轉下去。因為這個一轉下去,可就把你未來的因緣果報給轉出來了,所以你要斷惡念的相續。

第二個,如果你這個相狀是往生淨土的相狀,你要增長,讓這個相狀更明顯。我們前面說過,臨終的正念來自於平常的正念,如果你平常都沒有運轉淨土的相狀,你臨終就不可能產生這種淨土的如是相,不可能!那這個相要從哪裡來?是誰給你的?

所以從淨土的角度,你要消滅娑婆世界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要增長淨土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這個就是即假。當然這個相狀最重要就是願力,你不是單點的相狀,你要有願力來攝持這個相狀。就是你把極樂世界的相狀攝受出來以後,要一個往生的願力來攝持這個相狀。所以這個如是相後面有一個如是性,這兩個是有關係的,你的願力來攝這個相狀,就是擺脫過去,開創未來,把握當下。

那麼你每一個念頭這樣操作的時候,你就不要怕臨命終怎麼樣。因為蕅益大師講,先求一念相應,再求念念相應。你把每一念照顧好了,你臨終就不用擔心了,因為臨終也是這一念。難道你這一念,臨終還有其他念嗎?你現在這個心情,難道臨終還換一個心態嗎?不可能嘛!

你的人生就在一念心,這個資料庫就是代表你所有的資料,心外無法。你把這一念操縱好了,你就準備好了,其他沒有了。就是“切莫痴狂向外求”, 你不要以為離開一念還有其他東西,沒有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其他就沒有了。清淨心跟你的願力跟你未來的相狀,你到底要去哪裡,你把這個相狀準備好,果報就會出現。

所以它只是說,你要去哪裡,你都可以從你的心態去調整。我來生要做大國王,你就以一種增上的願力去操作五戒十善的相,大國王就出現了,切莫痴狂向外求;你要往生淨土,你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狀,在心中不斷地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出現了,也不用向外求。

所以,清淨心是破除妄想,把妄想先脫落,這個“即空”是遠離妄想;“即假”就是在操作因緣,這個很重要!那為什麼要經過即空呢?因為你不把妄想先撥開來,你這個相狀沒辦法操作,妄想會不斷地干擾你。你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時候,妄想就自然脫落。這個時候就是你重新調整因緣的那個瞬間,就是你的關鍵!

你沒有修即空,直接修即假,你修不來的!這個相狀你要操作的時候,妄想不斷地去刺激你,你沒法操作的。所以他是用空觀,先把妄想撥開來,這個時候是你重新修正你未來資料的時候,趕緊地操作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當然,你可能一段時間以後,妄想又來了,又開始要重新一次,再修即空、即假、即中,再重新操作一次,再把妄想撥開來,不斷地重複,就是這樣。就是每一念、每一念、每一念,先把一念做好,先求一念相應,你慢慢久了,就會念念相應,最後就臨終相應,是這樣子。

好,請說。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這裡有兩個名詞不太理解,請師父為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個就是被接,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經常有提到,是不是修到那個程度是自然被接?

【師父答疑】因為藏通別三教,其實他急於修證,他沒有先找到自已的家就去修法,對不對?但是修的時候,他隨著妄想的消滅,有一天突然間會會歸到——欸,真正的妙法在我的心中。他有時候會一念的相應。可能這個時候是聽佛說法,聽善知識說法,也可能他自已修行的過程當中曾經有善根,他從心外求法,一念的迴光返照,原來“今知當體是”,所謂的空觀,你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他這個時候一念的迴光返照,就入圓教了,就被接了。

就是說他以前的道路是向外走的,對不對?他突然間迴光返照的時候,他就走上真如的道路去了,就被接了。

【學員提問】那師父,沒有說誰來印證,是自已自然這樣子?

【師父答疑】當然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以教印心,這是依經典;第二個以心印心,善知識來印證,當然那就更難了。你就以教印心,你從經典上的描述來跟自已對比。

【學員提問】師父!另外一個,十法成乘到底智者大師想表達什麼?

【師父答疑】就是說,我們現在在生死的此岸,我們都需要有一部車子,才能夠超越生死到達涅槃的彼岸。那麼藏通別圓四教都有車乘,但是它的操作要有十個過程,才能夠把這個車乘啟動起來。

你看你要啟動一個車乘,第一個你是不是要有一個車體,要買一部車?你要加油,要有方向盤,對不對?那麼你要坐佛法的車乘也是這樣,你要有十個條件才能夠成就,讓這個車乘能夠啟動。

【學員提問】謝謝師父!弟子還有一個問題,因為課程已經圓滿,弟子的總結就是說,雖然我們一念心性可以通十法界,可是我們修淨土的,最主要就是平時安住一念清淨的心性,相信自已這一念清淨的心性是跟佛陀無二無別的,然後就是從大乘經典之中,知道佛的功德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師父答疑】你要相信淨土的功德是你本來具足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憑什麼我們能夠分享淨土的功德?阿彌陀佛只是個助緣,“託彼名號,顯我自性”。 你本來具足十法界,十如是,你當然也具足淨土的十如是,你只是假借彌陀的本願的攝受,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就是莫向外求。

【學員】所以我們平時,根本就不需要去緣其他的法界,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師父答疑】你必須用“厭離娑婆”跟“欣求極樂”這兩個相狀的操作,把你自性功德的淨土現出來,你淨土現出來,彌陀就跟你感應道交了。

(學員:謝謝師父!)

當你準備好了,佛陀就出來了。所以他整個思想就是,我再講一次,所有的修學法門完全沒有變,只是多了四個字——莫向外求,就這個概念,其他的修行方法完全一樣。但是你今天“莫向外求”產生的效果,叫作日劫相倍,你修一天,別人要修一劫,因為你掌握了一個最好的車乘。

如果你今天的法門是向外的,這就是一條漫長而辛苦的菩提道、往生之道了。如果你這個法門的操作是向內的,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差在這四個字。 一個是“迴光返照”,一個是“心外求法”,天差地別。

好,我們《天台教觀》講到這裡。禮拜六會把大家的問題總結一下,跟大家做研討。好,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