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章 第31集《天台教觀綱宗》

庚三、別教分二:初、釋教相。二、明觀法

辛一、釋教相分三:初、解釋名義。二、所詮教義。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釋名義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四十七頁,我們看庚三的別教。

佛法解讀人生的現象,主要的觀念,就是從因緣來解讀人生的差別,就是諸法因緣生。到底什麼是因緣呢?具足來說人生的因緣是很複雜的,但是我們從大小乘經論的總結可以知道,主導我們生命的因緣主要有兩部分:一個是生死的業力;一個是我們心靈的力量。所以其實我們在人生得到一個果報的時候,我們今生的果報,自已是不能主宰的。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由業力跟心力的一種互動作用。

佛陀出世以後,他解釋人生的因緣,他先把心力這一塊暫時不說,就是對一般根機比較初機的,佛陀先強調業感緣起。也就是說在藏通兩教,佛陀講到“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在業感緣起當中,思惟人生的現象完全從善惡的業力來思考。

從業力來思考人生,就會把人生二分法,人生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世俗諦,要麼真諦,你只有兩種選擇。當然所謂的世俗諦,是三界的有漏因果,是生老病死的,所以從業感緣起的思考,你只能夠被迫放棄生命的現象,而進入空性的涅槃,因為你別無選擇。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無止境地受盡生老病死的折磨;要麼去偏空涅槃。當然有智慧的人,他只好選擇用空性的智慧,來生起出離心,放棄生命的現象,而到一種沒有生命現象——灰身泯智的偏空涅槃。所以,業感緣起的思考是不圓滿的,因為它只能夠把生命消滅,不能夠把生命改變。也就是說它不能去創造未來。

所以,當佛陀講完藏通兩教以後,佛陀開始講別教的、圓教的大乘思想。大乘思想它的緣起觀就更加開闊,它從一種“萬般皆是業”的思考,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們生命本來是被動的,就是說從業力的思考,你得到一個果報,你對這個生命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你就跟著它走,該痛苦還痛苦,該快樂還快樂;要麼你就是放棄。所以你對業力完全不能去改變它,因為這個業力是真實的。但是到了大乘思想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它住在哪裡?所以佛教在講事情都找它的原因——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會有業力?哦,原來業力是住在一念心識之上,它沒辦法單獨存在的,它就在你一個明瞭的心識當中,才會有業力,就是阿賴耶識。

那麼當業力的思考跟你的心的思考結合在一起,這個業力就沒有那麼可怕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心識能夠攝持業力,表示它可以受燻,它可以改造。雖然我前生造了很重大的罪業,但是我可以透過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把這個業力降到最低,我可以轉識成智,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我們從一種業力的障礙,而提升到業力的轉變,那麼這個時候對人生的解讀就不是二分法,那就是三分:世俗諦的現象界;真諦的空性;還有一箇中道的真如。我們可以遠離生死的執著,我們也應該遠離空性的執著,走入一種非空非有的中道。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目犍連尊者,他有一天依止神通力到了忉利天。他看到有一個忉利天的天人,長得非常的光明莊嚴。他就問這個天人說:“你是依何因緣能夠生到忉利天來呢?”這個天人說:“我過去呀,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婢女。這大富長者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又打又罵的。但是我就奉持一個原則:就是不發脾氣,不瞋。從進入大富長者家做婢女開始,到臨終之前我就堅持不發脾氣,不管他怎麼打我罵我,我就是忍辱。我依止這個善法生天了。”

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又遇到另外一個天人。他又問另外一個天人說:“仁者!你是依什麼因緣而生天呢?”他說:“我依止不妄語。我前生做生意的,做買賣的,我就如實地去買進如實地賣出,我從來不妄語,我是堅持不妄語而生天。”

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疑惑了,佛陀說生天要具足修學十善業,而這兩個人只修其中一種善業,沒有具足修滿十善業就能生天,因為小乘人是修學業感緣起,他是從行為本身來判定結果。所以到了佛陀處,就問佛陀說:“為什麼他們只有少分的行為就能夠生天呢?”佛陀說,因為他們在做這個善業善法的時候,有一種堅定的誓願、強大的心力,他即便是少分的善法,就可以生天。

所以,諸位!我們先來思考這兩個天人,與其說他是由善業來生天,倒不如更切實地說,他是因為善念而生天。就是說,他死亡的時候,是誰把他帶到天上去的?不是業力,而是一種願力了,是因為他“不瞋”的那個“心識”把他帶到天上去,因為他“不妄語”的那個“善念”把他帶到天上去了。

所以我們從一種業力的思考,而提升到一種願力的思考,這個時候你再看人生,更加全面了。因為純粹空性的思考,就藏通兩教的空性,這種帶有出離心的空性有兩個缺點:

第一個,它無相。它把有為的相狀全盤否定,這樣子是不公平的,不是所有的相狀都有過失啊。諸位!佛菩薩有相狀嗎?當然有相狀啊!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自在,壽命久遠,這是相狀;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也是相狀。相狀沒有錯,問題不在相狀,你把相狀消除得乾乾淨淨的,這就是一個問題,也是一種極端。凡夫的心一股腦投入娑婆世界的相狀,然後執著,當然這也是一種極端。過度地攀緣相狀,過度地排斥相狀,都不對!

所以藏通兩教的空性,最大的缺點就是把空性掃得太乾淨了,這是一個問題。那麼你這樣子對生命的現象全盤否定,人生變得毫無意義,這是不對的。人生應該有所放棄有所追求,未來應該追求一種有相的依正莊嚴,不能對相狀全盤否定。也就是說,大乘佛法的空性,它更多的是消除你的執著,問題不在相狀,是你的遍計執,你自已的執著才是生命的盲點,相狀沒有錯,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小乘的空性沒有願望。空性裡面它是無相無願的空,它對來生沒有期待,所以它沒有一種創造未來的概念,它一心一意要把生命消失掉,所以這個是最大的盲點。兩大盲點:一個無相;一個無願。

大乘佛法的一切唯心造的思想,擺脫了小乘的偏空思想,建立一箇中道的概念。就是說,生命的空性是可以有相狀的,生命對未來是有所期待的。雖然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可以去改變,可以創造未來,你不一定要完全逃避或者完全放棄。所以我們從小乘的空性進入到大乘的空性,就不太一樣了,就開始進入到一種真空妙有的因緣。

那麼這種真空妙有到底是怎麼建立的?這個地方有別教、圓教兩種思考。我們先看別教的思考。別教當中分成兩科:一、釋教相;二、明觀法。

先看第一科釋教相,釋教相當中分成三科:一、解釋名義;二、所詮教義;

三、修行位次。

先看第一科的解釋名義,先解釋別教的名稱跟它的意義。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別教這個“別”,簡單地講就是一種差別。前面的通教剛好跟這個相反。前面通教的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這個空是融通的,通前通後的;但是別教的教義,它這個中道真如是別,別前藏通,也別後圓教。

也就是說,有三個地方是有差別的:

第一個,教理,就是它所建立的知見。這個教——就是聖人被下之言,這個聖人當然主要指佛陀。佛陀出世以後,他以清淨的心流露出種種的語言文字,經過後人的結集,就變成一部一部的經典,這個叫教法。

理法——就是教法所詮之義。我們凡夫的心去閱讀經典的時候,就可以把文字的佛法,轉成心中的道法。就是說這個道理的研究,不是說你學佛以後,兩個眼睛一閉,嘴巴唸佛,就能夠把這個道理給參出來,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道理必須要有傳承,你必須要去學習、思惟,從教法的學習思惟,才能夠明白什麼叫中道實相。這個教理,偏重在一種知見的建立——正見。

第二個,智斷。我們再看從正見的基礎而提升到正念的智斷。什麼叫“智”呢?就是依教起觀所生的無漏智慧。透過教法,來觀察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產生一種調伏引導的力量。這個“斷”就是轉識成智,斷惑證真。這個“智斷”當然偏重在自利——自已內心世界的調整。

第三個,行位,這兩個就不共於藏通兩教了。這個就是屬於利他的妙行。這個“行”,指的是六度的妙行。菩薩他建立正知見——一種智慧的空正見跟菩提心以後,為什麼修六度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歷事煉心。因為菩提心不能只是在佛堂修行,不可以!要有很多順逆的因緣去刺激它,菩提心才能夠堅定,才能夠廣大。就是說在整個事相的佈施持戒過程當中,你的菩提心會增上,這第一個。第二層,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在行六度的時候,有助於你業力的改造,你的罪業會減少,善業會增上,所以在整個菩薩六度當中,有心力的增上跟業力的改造這兩層意思。經過菩薩的六度妙行,他就經歷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

其實在整個因果,它講教理、智斷、行位,有三重因果。依止教法生起理法,依止智慧產生斷惑,依止修行產生階位。這三重因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理——你的知見。你大概剛開始學佛前面五年,要注意前面黃金五年,你的思想就定型了。就是說,你所接受的資訊,透過你消化以後,心裡會產生一種想法,而你所有的修行,不管是拜佛唸佛,都是用這種想法去修這個法,就是你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想法有關係。如果你這種思想的格局是有問題的,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有問題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在整個大小乘的思想當中,藏通別圓四教的關鍵在於空正見,這是最關鍵的,“三乘共坐解脫床”。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修空正見的,沒有。但是你對空性的瞭解,深深地影響到你未來的發展,這個很關鍵!就是你怎麼去解讀空性。

就是說,娑婆世界的確應該遠離,但是你用什麼心態去遠離它,這個問題就很重要。藏通兩教的空性是全盤否定,它對娑婆世界全盤否定,因為它從無常空性體會以後,認為生命沒有價值了。那麼這種思想就不圓滿了,使令人生缺乏功德莊嚴。

大乘佛法的空性是帶有菩提願力的。就是說,我為什麼不貪愛娑婆世界?不是因為它痛苦快樂,這跟痛苦快樂沒有關係。因為我要創造更理想的功德,我要成佛——他是有願力才修空性的,他是站在菩提心的角度來修空性。另一個站在出離心的角度來修空性。那麼,這樣不同的思想,就引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一個人學佛,第一步踏錯了,基本上就很難回頭了,除非你後面經過善知識的開導,重新調整心態。否則第一步踏錯,你的思考模式錯誤,你設定的目標就會錯誤;目標錯誤,你後面的過程就會全部錯誤。因為佛法它是輾轉相續,“此生故彼生”,今天影響到明天,明天影響到後天。這種輾轉相續他本來沒有錯得很離譜,但是時間越長就錯得越明顯了。隨著你未來的修學,就產生分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大小乘的差別?就是你一步踏錯了,你第一個知見建立錯誤,你對空性的體會錯誤。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第一步,就是你在學佛的時候,你第一步踏得對不對,你對空性的解讀對不對。

站在別教的空性是怎麼解讀呢?它有兩種解讀:別教的空性不是滅色取空,也不是通教的緣起性空,它的空性建立在遍計本空,這是第一個解讀。它認為,空性要空掉的不是外境,而是你內心的執取。你這個外在的影像變成你的思考,變成心中影像的時候,你在心中把這個影像抓住不放,問題是你要抓住影像的那個執取的心要空掉,就是我執跟法執。所以它這個空性,能夠不破壞外境,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這是它高明的地方,它的空性的解讀更加精緻,它找到問題的根源,所以它的空性,第一個遍計本空。

第二個,它的空性是依他如幻。它保留了如夢如幻的假相,幹什麼呢?借假修真。小乘佛法的空,認為現象是沒有意義的,大乘佛法認為現象非常需要。舉一個例子,比方說逆境。小乘佛法遇到逆境,就出離,就放棄了。但是大乘佛法認為逆境對你非常重要,增長你的道心,打消你的妄想,增加你的大悲願力都要靠逆境。所以大乘佛法認為順逆皆方便,人生沒有好壞,你要操作得當,這些假名、假相、假用對你都有意義,人生的酸甜苦辣對你都有意義。如果你能夠借它的能量,會讓你產生廣大的願力,你缺一不可。

所以到了大乘別教的時候,它的思考是雙向思考,它完全站在中道的角度——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很清楚要空掉什麼,也很清楚要保留什麼,而不是像小乘佛法,是一昧地把相掃掉。這就是當我們從藏通兩教的空性,提升到別教的中道空性的時候,它就更圓滿了。

壬二、所詮教義

我們來看這個教法它的教義。

好,我們看它的當教。它的當教就是亦詮別三諦,其它都是從別三諦思想裡面把它開出來的,你把別三諦搞清楚了,其它全部清楚。

我們來看別三諦,附表第六,就是 Page 第十一頁。

我們前面說過藏通兩教,它的業感思想是把生命二分法,到了這個所謂的心力的緣起,就分成三諦了,把生命分成三塊了。我們看這個大乘佛法是怎麼解讀人生的。它是把人生怎麼區分成三塊。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別教三諦——謂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諦之不有不空名為中諦,則二諦三諦,但有開合之殊,義無增減。

別教的思想,它從一種中道的真如思想來看人生,它分成三塊:

第一個“有”。這“有”就是這些緣起的現象界,不管是快樂的現象,還是痛苦的現象,都是世俗諦。但是諸位要注意藏、通兩教的世俗諦,它只談三界的因果——有漏的因果,別教、圓教的世俗諦,它談到的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也就是說,它這個世俗諦,不完全是負面的雜染因果,它還包括了四聖法界功德莊嚴的因果,所以這個地方就有一點意思,就是世俗諦不能全盤消滅,你不能把大乘的功德也消滅了,所以它這個世俗諦就更開闊了,這是第一個,它是整個十法界的染淨因果。

第二個空性,空即是真。這個空性我們前面說過了,它這個空性偏重在遍計本空,是消除心中的我法二執,這第二個。

第三個,取真諦的不有不空名中道,它把通教裡面一切法畢竟空的空,把它拿出來,把它開展出一種非有非空。為什麼叫非有呢?因為遍計本空,所以非有;但是為什麼不空呢?因為依他如幻。也就是說,它也不是真諦,也不是俗諦,而是一種中道的真如,這個就是非空非有為中諦。

所以“二諦三諦,但有開合之殊,義無增減”。所以你要是站在一念心識的角度來看人生,你說二諦也可以,三諦也可以,為什麼呢?我們來看。

你說它三諦,那麼人生就分成三塊:有、空、非空非有;你要說二諦,那麼有跟空都是世俗諦,因為有跟空都是方便,只有非空非有是真諦,那你說二諦也可以;你說一諦也可以,人生要分成一塊,那就一真法界,一切法如,空有無礙的“如”,也可以。

所以你要是明白人生的道理,你要說一諦也可以,二諦也可以,三諦也可以,都可以。這個但有開合的差別,但是道理就是這麼一個,都是一種非空非有。但是,圓教的中道就不是非空非有,它更高了,它是即空即有,這個即空即有,我們後面再說明。

大方向就是說,別教的中道是什麼呢?它不是世俗諦現象界的有,也不是勝義諦的一切法畢竟空,它是走在一種非空非有、遠離兩邊、順入中道的一種真如,它是離開兩邊另外有一個真如,叫作別三諦。

那麼別三諦,它的整個內涵是什麼?當然它的目的就是建立中道,我們前面講過藏通兩教二諦的時候,它是以空破有,用空性來消除所有有相的現象;那麼到了三諦,它就是以中諦來破空,它認為空性也不是人生的究竟。

那麼它破空的時候,是怎麼解讀人生的呢?我們來看大乘甚深緣起,從中道的角度來解讀人生,應該怎麼解讀呢?有一個問答,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大乘甚深緣起

問:若實無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答: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首先我們要先從空性的角度來解釋人生,這個中道它也是先從假入空,別教的中道解讀人生,它是分成次第的,它是次第三觀的,先空、次假、後中,不像圓教直接地契入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別教的思想,它解讀人生是分成三塊:

第一個,它先從假入空,就是一切法無我。那麼一切法無我,有人就問:如果生命是不能主宰,你得到一個果報,你就不能有一個我來主導它,因為它要老病死,你是不能決定的。那麼既然一切法無我,誰能夠去造業,又誰去受果報呢?

因為凡夫跟外道的思考認為,生命一定要有一個我,因緣果報才能建立。欸,我去造善,前生的我去造善,所以今生的我來得果報。就像說:欸,我今天有個房子,這個房子破了,我沒有破壞,這個我又跑到另外一個房子去嘛,那才能夠構成因果相續,如果人生沒有一個我,那到底誰去造業呢?又是誰去受用這個快樂痛苦的果報呢?就這個凡夫外道,在大乘佛法講空性的時候,他們會疑惑。因為大乘佛法它不否定外境,只否定我執,它把那個我抽掉就好,那麼把這個我抽掉的時候,我們來看它這個假觀因緣怎麼建立呢?

“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不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因果的相續不必靠我,靠一念心識的活動。諸位!你今生的果報,不是前生的我造作的,不是,是你前生的心。你前生的生命裡面有一個明瞭的心識,這個心識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它能夠思考,它接收到一個什麼資訊,可能產生一種錯誤的思考造了罪業;也可能得到一個正確的思考,佈施持戒,所以讓你今生快樂。那前生造業是誰呢?是你那個前生的心態。那麼你的心態經過輾轉的相續,你今生得果報,也是你今生的一念心識去感受快樂痛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一念的心得果報,不必有一個我。

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從一種業感緣起的思考,走入中道的時候,你要怎麼解釋人生的因果。就是說,首先我們要看一個事情,就是說,流轉三界中,蕅益大師說,流轉者誰?是誰在流轉?你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觀念,誰在流轉?

凡夫說:欸,我在流轉啊。錯!其實你就是一念愚痴顛倒的心在流轉,這個心識從過去到現在還是那一念心。你看你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來,你就是一念心來投胎;你走的時候,什麼也沒帶走,也是一念心識離開。所以蕅益大師說,來的時候是現前一念心識,走的時候也是一念心識。那中間是什麼呢?當然是如夢如幻了,哪裡有什麼?你不能夠說來的時候是一念心識,走的時候也是一念心識,那中間都是真的,那怎麼可能呢?剛開始來無所從,走的時候也什麼都沒有。所以你人生沒頭沒尾的時候,你中間的解讀,那當然就是“依他如幻”。

所以,我們從一切法是業力所變現,你現在的思考要提升了,一切法不是業力變現,是你的心識所變現!人生是你的心識創造出來的。如果你今生富貴,那是你前生的心識,打了很多佈施的妄想,對不對?因為你只要不跟空性相應都是妄想,但是至少是善的妄想,就是你前生可能受到別人的鼓勵,也可能你自已有這種觀念,總而言之你內心當中,經常有一種佈施的思想活動,所以你今生富貴了。如果你今生很莊嚴,那是你前生的思想裡面有一種忍辱的思想,你遇到事情自已會產生一種——我一定要退步、要包容的思考模式,你有這種思想,你今生才可能莊嚴,跟業力其實沒有關係,業力只是參考用的。因為佛法裡面,很多都是業力很少,果報很大;也有很多是業造了很多,沒什麼果報,所以業力僅供參考,就是你造業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這個才是根本,就是心為業主。

淨土宗更明顯。你如果說,唸佛是造善業的話,有些人一輩子唸佛,他也沒往生,但是你佛號沒有他念得多,是吧?你臨終的時候才唸佛,平常不念佛,到了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了,你念了十句佛號往生了,你是靠淨土的淨業往生的嗎?那如果說完全從業力的角度,為什麼他每一天念幾萬聲他沒往生,你臨終才念十念往生呢?業力僅供參考,因為那個操作業力的是你一念心識,因為你信願具足,你心力強啊。

所以我們思考事情,必須要從業感緣起而提升到萬法唯識,生命是你的心識創造出來的,你是什麼心態,就是說,你今生有這個結果,與其去怪你的業力,倒不如去怪你前生的心態有問題。所以你可以從今生的生命,去檢討你過去有什麼心態。富貴從佈施中來,如果你很富貴,你前生的思想裡面一定有一個佈施的心態,一定有的;你今生如果身體不太好,有錢,你前生有佈施的心態,可能你的脾氣也不是很好,有瞋心的心態,容易跟人家對立。就是說你從今生的結果,可以去推斷你內心的思想遇境逢緣大部分都是什麼思想。當然你平常的思想,“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日常生活當中,經常生起什麼思想,你大概也知道來生將往哪裡而去了。

所以生命就是“心心所法,因緣力故”,就是你不斷地去串習造作,然後就造業,然後來生就得果報了,這個就是中道的萬法唯識,不是業感。業力是個工具,諸位!身口是個工具,你的心是主導者,心為業主,這才是真理。

所以心態比業力更重要,這個觀念套在淨土宗更明顯!“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都是心態問題,是你的心理素質。往生是考驗你的心理素質,你對彌陀的皈依,對淨土往生的願力,你是一定要往生,還是你只是很想往生,這個概念就不一樣了。那麼你的佛號只是決定品位的高下,那是資糧力,那是種資糧,它本身沒有主導能力的,它是一個配套。好,這個地方就把這種從小乘的業感緣起提升到萬法唯識——大乘的甚深緣起。

我們來看下一個這個圖表。

我們先看別教的真如,它是一種清淨的中道實相。但是諸位要知道,別教的真如是個法性,它不受熏習,它是離開了一念心有一個真如,但是這是一個我們要相應的目標——追求的目標而已,它不活在你的心中,不像圓教的真如是活在一念心性,你的心性就是真如,它是真如受燻。那麼唯識學是認為真如不受燻,但是真如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就變成有染淨諸法了,真妄和合了。

那麼阿賴耶識來受燻,阿賴耶識它攝持了無量無邊的善惡業力的種子,它受了“因緣力故”,這個“因緣力故”主要指的是第六意識。第八識有很多業力,但是第八識它不能夠主動去得果報,它沒有主動得果報的力量,誰要引導它呢?第六意識。“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它能夠牽動業力去得果報。這就是為什麼臨終你第六意識,絕對不能夠進入昏睡狀態?因為你沒有第六意識的願力來牽動第八識,你今生所念的佛號都不能得果報。

我再講一次!我們現在所造的業力,是先在第八識——一念的很潛在的潛意識先儲存下來,但是你今天要把這個業力,要把它兌現成果報,對不起,你臨終的那個念頭很重要。因為第八識的業力,必須要靠第六意識的心念的引導,第八識不能自已去得果報,不可以,它只是做一個倉庫。所以,就是說第八識它儲存很多業力,它有很多抽屜,但是第六意識可以選擇——我要先開啟哪一個抽屜。它可以,由第六意識的“因緣力故”,這樣子的第八識去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再由第六意識去產生一種思想,那麼思想跟業力的互動作用,就創造一種非有非空的人生。

我們看什麼叫非有?“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個破除凡夫的執著——著有。就是說人生是無常的,你今生是個人,但是來生就不一定是人,就是人生是變化的,因為你的思想不斷地在變,因為業力受你第六意識——就是你的思想的熏習。什麼叫作你這個人業力轉變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改變了,你接受一種新的觀念,用新的思考,你本來是一種對立的思考,現在你覺得人生應該包容,創造雙贏,欸,你的業就轉變了。

所以我們講到這個非空非有,第一個就是它是無常的,因為你的思想不斷地變化,所以你的業力不斷地受,“不思議燻,不思議變”,它業力也不斷變化,這第一個,破除凡夫的常見。

第二個非空,“恆常相續,無有間斷”,這個破除二乘的偏空。生命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發願的,建立一種無量的生命。誰說生命是可以斷滅的?二乘人所說的偏空涅槃——所謂的灰身泯智,這種生命現象是不存在的,沒有這個東西。佛陀是因為二乘人有這種希望,所以佛陀“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說:他的生命體,本來有生命現象,修到最後這個人變成完全沒有生命現象,沒有這回事情。有情修成無情,你本來有心識,修到最後你沒有心識了,沒有這回事情。

諸位!色法可以消失,你說哪一個人可以把心斷滅?心法只能夠轉變,轉識成智,哪有人說灰身泯智的?這個人連心識也被你修沒了,沒有這回事情。所以非空就是說,心識是相續的,心念只能夠改變,不能斷滅,因為第八識你斷不了,你只能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好,那這種非空非有,就建立一種中道的思想。非空非有,我們來看總結。

所以我們對人生,從一種業感的二分法產生一種中道的實相:第一個,“由此故知,定無實我”,這個是圓成實性,遍計本空,人生不能主宰,但是人生可以發願。“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這個叫依他起性。人生雖然說沒有一個真實的主宰者,但是人生可以善加引導,我們可以重新發願,求生淨土乃至於成佛,你的願力不斷地輾轉增勝,前滅後生,不斷地創造新的因果,生命不斷地增上,這第二個。

那麼“愚者於中,妄執為我”,愚痴眾生就從生命的心識相續當中產生遍計執,所以我們應該從業感緣起而進入到賴耶緣起,建立一種非空非有——所謂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的中道實相的概念。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