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自從有文字記錄以來,從古至今,由北到南,在民間的殺人案中,單人作案殺人最多的悍匪,當屬河南殺人魔王楊新海。
楊新海在四年的時間裡,橫跨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四省,瘋狂作案26起,殺死67人,傷10人,強姦23人,而且全部是單人作案,全程使用冷兵器,用殺人魔王來形容他,一點都不足為過,就連狗見了他,那都要退避三舍。
楊新海可以堪稱是個職業的殺人犯,這可不是因為他是職業殺手,而是他真的把殺人犯罪當成了職業來幹,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可以成為他殺人的理由。
缺錢了殺,想女人了殺,看別人不順眼了殺,生氣受欺負了殺……,甚至是無聊了,都要殺個人解解悶。
起早貪黑、風吹日曬、飢寒交迫……,這些困難完全不能阻止他殺人的腳步,殺人甚至成了他努力奮鬥的動力,也正因為如此,楊新海被警方稱為最能吃苦耐勞的殺人犯。
別看楊新海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是他的眼光卻高的出奇,眼裡只盯著美女,所有的案子都挑漂亮的女孩子下手,你要是臉上有個痦子、長個雀斑,哪怕是年齡稍微大了一點,那你就可以完全放心,根本就入不了楊新海的法眼,你連死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對你根本就沒有興趣。
楊新海的頭腦也非常聰明,有著豐富的反偵查經驗,能連續做下26起命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多名氣很大的悍匪,拿著槍往死裡整,KPI能趕上楊新海一半的,都屈指可數。
而且他的小套路非常多,楊新海曾經多次落網,但每次他都能巧妙的化險為夷,一次次的全身而退,也足以見得他的狡猾。
楊新海的身體素質非常好,很會保養自己,基本沒生過病,也從來不打針吃藥,他保持健康的秘訣就是常吃豬肝、黃瓜和羊肉串,從來不聽什麼專家的,這都是他自己總結出來的。
他還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但他的套路可不一般,只要你欺負我了,那我就去殺別人,跟朝鮮的套路差不多,誰要是敢打我,我就去打韓國,讓你防不勝防。
就是這樣一個惡魔,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做為一個典型的窮屌絲,楊新海愛好美術和文學,還喜歡唱歌,而且不僅僅是愛好,他還真有兩把刷子,甚至落網之後還在監獄裡寫了一本回憶錄。
回憶錄一共分為四個部分:鄉愁、流浪、犯罪、末路。不過最後他只把第一部分完稿了,其他三段,還沒等他寫完,就送他上路了。
回憶錄的第一部分鄉愁,他開篇是這樣寫的:“故鄉小山村的西邊,有一條彎彎的小河,小河上邊有一座石橋,那座橋給我留下了屈辱的回憶……”
楊新海的老家,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汝南埠鎮張夾行政村楊陶莊,從地名上也能看的出來,這裡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總共就兩百多戶人家,而且這裡非常窮,道路奇差無比,也不通客車。
從村裡到汝南鎮,大約是三公里,道路崎嶇不平,普通的三輪車都難以通行,尤其是一到下雨天,路上就全是泥巴,就是走路都成了問題。
在楊陶莊兩百多戶村民中,楊新海他家屬於是墊底的窮,他的父親叫楊俊關,母親楊詹氏,一直住在一個自建的草房之中。
可就是在這個破草房裡,兩口子也沒閒著,先後生下了六個孩子,隨著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先後都搬出了這個家,可是老兩口依然還住在這裡。
楊俊關的原話就是:“現在房子已經破的不行了,一下雨就得用塑膠布蓋一蓋。”
兩口子的臥室,就在茅草屋的東屋,每次做飯的時候,屋子裡都是濃煙滾滾,嗆得人都喘不過氣來,屋子四周都是煙熏火燎的痕跡,尤其是屋頂,黑乎乎的一片,隨時都能滴下幾滴油來。
1968年7月17號,楊新海就出生在了這個茅草屋裡,他在家裡排行老四,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家裡孩子多,只是窮的一部分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才是重點,那就是家裡的成分不好。
遙想當年,楊俊關可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他爹是名震一方的大地主,在他們家那一片,妥妥的地方首富。
本來生活富足,可惜時代變遷,天翻地覆的鬥地主運動之後,老楊家一下子就從天上掉到了地下。
在那個成分第一位的年代裡,老楊頭首當其衝,成了大家批鬥的物件,很快就下線和大家說拜拜了。
楊俊關的運氣稍微好那麼一點點,給他定了一個富農的成分,但是也成天的挨收拾。
到了楊新海這一輩,家裡基本就啥也不剩了,他僅僅繼承了爺爺留下來的兩樣東西,那就是身份和頭腦。
身份就是一個外號,在楊新海還年幼不懂事的時候,就被村裡人叫做地主羔子,雖然不至於捱揍,但是嘲笑和羞辱那也是家常便飯,在他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雖然家裡的兄弟姐妹多,但楊新海從小就有一種孤獨感,不由自主的就把自己遊離於人群之外,也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
頭腦方面呢,他也繼承了爺爺,能在十里八村成為地主的,那可不是白給的,楊新海也一樣,從小就非常聰明。
因為家裡窮,楊新海兄妹六人,家裡沒有一個上學識字的,而且因為楊新海排行老四,所以從小也不受重視。
在楊新海的童年記憶中,從來就沒人給他買過衣服,也沒人給他買過好吃的,更沒有任何人教他讀書識字。
1976年的暑假,楊新海已經八歲了,不知道因為什麼,他突然有了上學的想法,於是就跟他爹鬧著要去上學。
老楊嘆了一口氣說道:“哎!你們兄弟姐妹六人,都是睜眼瞎,確實也不是個辦法,既然你喜歡學習,那我再苦再累,也得送你去讀書!”隨後老楊便領著他去學校報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