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唐笠出城突襲的是鄭大的第一營。
因為遼魏聯軍只攻了兩天城,就了純粹的開始投石戰,所以城內的兵力損失並不大,補充了新兵之後還是滿員兩千之數。
聽到唐笠號角傳令的時候,鄭大那個憨貨正帶著兩千部下,在那吭哧吭哧的乾土工呢。
這次出城偷襲他是和唐笠立過軍令狀的,保證一定嚴格執行命令。因為唐笠表示他要是不答應,自己就帶第三營出戰。被堵在城裡捱了十幾天砸的鄭大,哪裡能放過這種出氣的機會?什麼條件都是沒口子的答應。
這倒不是鄭大慣常不遵軍令,而是這貨經常打著打著就上頭。他手下的兵也和他一個德行,勇猛是勇猛了,收放自如方面就要比其他兩營差得多。
唐笠之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帶第一營出城,也是想借各種機會磨一下他們的性子。
此次突襲,殺敵並不是主要目的。
大白天的,就算是突襲成功又能斬獲多少?更別說後面還有遼軍壓陣呢!唐笠再自大,也沒指望能殺透整個聯軍大營。
此次突襲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敵人的輜重。
現在目標已經完成一半了,剩下的一半能不能達成,還得看運氣。
收到命令的第一曲,立即就開始了集結,在北魏軍大營的邊緣立下了一個防禦戰陣。
已經登上望樓的耶律古見狀心中冷笑,覺得這股只有兩千人的秦人都不是自不量力,簡直就是找死!
這是要和契丹勇士在城外打野戰嗎?
“傳令!兩翼鐵騎包抄,務必全殲出城之敵!”
號角陣陣、令旗揮舞。已經集結於大軍兩翼的遼軍三千騎兵,立即出動,目標直指盤古軍第一營的後方。
與此同時,收到命令的遼軍先出五千軍也不再收攏潰散友軍,加快了向前的速度,意圖和騎兵配合夾攻敵軍。
遼軍將領都是戰陣經驗豐富之輩,時機拿捏的相當好。正面步軍距離盤古軍還有一百五十步時,兩翼騎兵已經快和鄭大部軍陣齊平了。
就在這時,一直默默計算著距離的鄭大,大手一揮下達了命令。
“轟轟轟!”
排列緊密的遼軍五千步兵方陣中,騰起閃著火光的黑煙,緊接著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這就是第一營土工作業的結果了,在北魏營中鋪灑火油,然後用火藥引燃。
說火藥不夠準確,準確來說應該是經過唐笠改進的原始地雷,主動點引線的那種。
唐笠在這玩意上耗了好幾天,因為他覺得這大概是己方唯一能夠反擊的武器。
據精通各種奇技淫巧的閻一民說,火藥這玩意出現的非常早,在煉丹盛行的春秋戰國時就有了,一些古籍上還提到過。只不過當時只是方士們煉丹的副產品,並沒有引起重視,甚至配方都沒有具體記錄。
後來始皇帝滅神仙方士,這種技藝幾乎就要失傳了。
不過只要是帝王,特別是有為的帝王,大多都有長生夢。方士也就像野火一樣無論如何也消滅不盡,很多時候甚至還特別興盛。
至四十五世孝定皇帝平定安史之亂時,這種能夠劇烈燃燒的東西,已經被大量應用於戰場了。只是因為威力實在雞肋,因此並沒有太過顯眼。
唐笠和他細聊之後,發現此時的火藥配方已經很成熟了。所謂“一磺二硝三木炭”的配方只是一句口訣,三者的具體配比不但十分精確,還根據配比不同有好幾個種類。
比如民間製作爆竹的火藥就是木炭更多,這種火藥的優點是穩定,便於儲存。
軍中用來縱火或助推的火藥則是最接近唐笠印象中的那種,硝、炭、硫的比例是75:15:10,效能最佳也最中庸,在保證威力的前提下也保證了安全性。晉城武庫中儲存的黑火藥就全都是這種。
還有一種配比非常少見,那就是把硫磺的比例增加到七成,爆炸的威力相當恐怖,甚至可以用來炸石開礦。可惜這種火藥非常非常的不穩定,儲存起來非常困難,動不動就會自己爆炸,所以非常少見。
得知這些資訊的唐笠,第一個想法就是製作第三種火藥,然後試試能不能做成炸藥包。
結果閻一民告訴他沒那個可能,因為那玩意太危險,差不多就是一碰就炸。唐笠不死心的讓他製作了一點做實驗,結果讓他十分沮喪,因為人家說的都是對的。
唐笠的第二個想法,就是提高第二種火藥的爆炸威力。在他那可憐的化學知識儲備中有一個詞叫“顆粒化”,大概意思就是把普通黑火藥弄成顆粒狀的,爆炸威力能夠提高很多。
可惜的是,具體怎麼弄他是一竅不通。嘗試著加水弄成糊狀,曬乾後敲碎成顆粒狀,結果根本沒鳥用。因為根本做不成穩定的顆粒,曬乾之後一碰就又是粉末了。
不過唐笠的這個嘗試,卻被墨家出身的閻一民看在眼裡、記在了心裡。倒不是他真的認為唐笠是這方面的天才,或者認為做成顆粒後會增加威力,而是認為這種發自能夠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此時的火藥都是粉末狀的,這就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運輸的過程中,顛簸會使三種成分分離。真正使用之前還需要重新攪拌,非常麻煩,還容易受潮。
要真能夠做成顆粒狀,就能避免這個問題。至於如何做成結實的顆粒,用水不行可以試試其他東西嘛!比如酒、比如糖水,用帶粘性的液體是不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可惜因為現實條件,他的這個想法並沒有條件嘗試。
最後,唐笠能想到的唯一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容器的密閉性了。
他讓人打造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儘可能密封的木頭盒子,再在其中鋪上一層防水的油紙,最後在其中填裝火藥並儘可能的壓實。
結果......
結果是根本就點不著。
最後還是閻一民出的主意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油紙把火藥分裝成小包,然後再裝進鋪了油紙的木盒中。實驗的結果讓人吃驚,不但能夠點燃,威力還真的明顯大了很多。
透過多次實驗,閻一民最終確定了木盒的尺寸,既方便攜帶、又能保證威力。之所以用木盒不用陶罐之類的,主要是木頭盒子不容易損壞,不像陶罐那樣摔一下就碎了。
讓唐笠十分忐忑的引火裝置倒是沒有太大困難,這時候的人已經在這個上面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了。雖然仍然沒法像唐笠印象中的手榴彈引線那樣方便又穩定,卻也基本夠用了。
當然,這種需要提前用明火點燃的引線,穩定性方面肯定還是不夠的,所以盤古軍最初用投石機丟擲去的那些,只有不到一半成功爆炸。
不過這也已經足夠了!
這玩意再怎麼搞也是黑火藥不是炸藥,想靠爆炸對敵造成實際殺傷就太天真了。最大的作用,還是那股子聲勢對敵人心理上的影響。
此時就是如此。
第一營提前淺淺埋好的“土地雷”因為不用在空中飛行,引線的穩定性十分靠譜,基本上十個中能成功炸九個。
木盒中填裝的那些碎石陶片沒起太多實質作用,除非崩到敵人臉上,否則威力對於著甲計程車兵來說並不大。
不過爆炸的聲響和火光,對敵人心理上的影響就大了,尤其是爆炸就發生在腳下,而且還是密集列陣的人群腳下。
這還不是最大的效果,最大的效果是第一營提前佈置好的縱火帶。
黑火藥炸傷人的威力還有待提高,縱火可是老本行。提前撒了火油的各種易燃物瞬間就被點燃了。
這把突然燒起的大火,再發生在密集列陣的人群中,會是一種什麼景象?
反正那五千遼軍步軍,是瞬間就崩潰了。
兩翼包抄的三千遼軍騎兵也同樣踩上了“地雷”,只是快速移動且陣型鬆散的他們,受到的傷害要遠比步兵同伴小得多。
不過戰馬也沒有甲啊!裸露的四條腿和肚皮,都是土地雷崩射的“彈片”最好的目標。
其實即便是這樣,戰馬受到的傷害也不大,畢竟黑火藥的威力還是不行。
可惜戰馬不是人,畜生沒有理智,不但更容易受驚,且受到驚嚇後一旦發狂,短時間內根本就沒有恢復的可能。
就在遼軍騎兵因為踩上“地雷”而一片大亂之後,唐笠的二百親衛騎兵在最合適的時間殺了過來。
本就控制胯下戰馬都不能的遼軍鐵騎,根本沒有絲毫還手之力,被高速衝來的盤古軍騎兵殺的人仰馬翻。
緊接著,原本擺出防禦陣型的鄭大部兩千步兵,就散陣殺了過來。對付失去速度且無法控制戰馬的騎兵,人數就是最好的武器。本來是要抄敵後路的遼軍鐵騎,就這樣成了被屠殺的物件,片刻間就損失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