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章 同生道的前世今生(二)

而儒家雖然在控制地方方面比道家稍強一些,卻也沒好到哪去。

到九世成皇帝贏驁後期,不斷壯大的世家大族不但已經事實上統治了地方州郡,甚至開始串聯試圖把持朝政。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關西世族集團和山東世族集團。

其中佔據朝堂優勢的關西世族集團雖然也以研習儒家為主,卻有不少經營同時還兼習法、道等家。

而抱團與其對抗的山東世族集團則大多是比較純粹的只單研習儒家。

可不管怎麼說,此時的儒家已經徹底統治了朝堂。其他各家或主動披上了儒學的外衣成為其附庸,或更多的在山野民間私下流傳。

為了維護皇權不被持續侵奪,自成皇帝起開始大力扶持外戚以對抗世家大族代表的相權。

由此,君臣矛盾逐漸激化,終於在十一世平皇帝贏衎時出現了一個異數----王莽。

之所以說王莽是異數,因為他既是外戚,同時也是正統的世族子弟。

雙重光環加身的王莽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篡奪了贏氏政權,改國號為“新”。

可篡秦成功的王莽從相權代表一夜之間變成了皇權本身,立場的變化讓其好像突然間成為了另外一個人似的。其實行的一系列十分激進的改革政策,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打擊尾大不掉的世家大族。

這些政策極大的損害了各地世家豪強的利益,引起的反彈很快就使其兵敗身死。第一次中興大秦的贏秀雖然沿用了祖制舊稱,帝號仍為秦十四世,世人卻更習慣稱呼其死後的諡號“光武”。

由於光武帝奪取天下的過程極大的受益於各地世家豪族,尤其是以河北、南陽、潁川三地世家為代表的山東世族的支援。作為回報,統一後山東世族集團順理成章的取代了在戰亂中損失慘重的關西世族集團,成為大秦朝堂的主導者。

其標誌性事件就是將都城東遷至洛陽。

如此一來,儒學以外的各家再受重擊,基本上被摒棄在了朝堂之外。

更有甚者,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二十年的大亂,隨著天下人口損失大半,各家流傳於民間的力量也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自此,儒家徹底奠定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絕對統治地位。

隨之而來的還有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相權的不斷膨脹,對皇權的侵奪甚至達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故光武帝后的十三帝(另有三帝無帝號)才大多年幼且短命。

世家大族無節制的膨脹不但讓皇權衰微,還帶來了兩個後果。

一個是巨頭世族的出現,那些所謂的“四世三公”、“五世三公”的顯赫家族,其實就是巨頭世族壟斷朝政權力的一種表現。

另一個就是毫無節制的土地兼併。

光武皇帝藉由新末大亂、人口減半而重新分配的土地,很快就再度集中在了少數人手中,其程度還要遠遠超過王莽篡秦時期。

終於在二十五世靈帝時,再也活不下去的百姓又一次揭竿而起。

因為起義百姓多帶黃巾,史稱“黃巾之亂”。

黃巾軍的組織者和領袖是創立“太平道”的張角兄弟,而太平道則是道家的一個分支。所以“黃巾之亂”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是被排擠出朝堂的道家對儒家朝廷的一次反擊。

靈帝為了快速平定黃巾之亂,從大臣計,頒詔允許各地可以自行募兵,地方軍閥開始形成。以至黃巾軍勢微後,天下反而更亂了,皇帝成了各方軍閥手中的玩物,最終形成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二十五世靈皇帝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昏庸之主,做的唯一的一件正確的事情,應該就是提拔並信任了一位上天賜給大秦的蓋世英雄。

出身社會最底層的唐宏起於邊塞,成名於擊敗鮮卑入侵幽州之戰,其傳奇的一生有六大功績。

其一成名後遵朝廷旨領兵四處平叛,穩定了西北兩疆和冀州糧倉。

其二招撫黃巾軍餘部在幷州屯田,活民數百萬。

其三北上遠征,擊敗鮮卑人征服了大漠。

其四扶立幼主,征戰天下。

其五改革國政,重興黃老。

其六功成身退,放棄權柄,戍守邊塞。

朝廷也沒有虧待這位天賜柱石,唐宏生前官拜大司馬、大將軍,爵封晉陽侯,死後更是追封晉陽王。這也是存在整整一千年的大秦朝,舉世公認的唯一一個被絕對認可的異姓王。

最難能可貴的是,所有人眼中必然會成為新興巨族的唐家居然自唐宏後並無顯赫傳承。一是因為唐宏一生無子;二是因為唐宏兩個女兒雖同封皇后,卻從不幹政,也從不培植外戚勢力。

開始的時候唐笠還很詫異李傳話語中對於唐宏的推崇備至,待聽到“重興黃老”時才恍然大悟。

雖然李傳到這個時候也沒正式說到同生道的起源,但唐笠心中早已瞭然其必是道家一脈。

其實唐宏扶持道家再入朝堂並不是完全因為其個人喜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此次中興的中堅力量其實是其當年招撫的黃巾軍。

尤其是在軍中,黃巾系將領的數量雖然只佔了不到一半,底層士卒和基層軍官卻有七成都出自黃巾,剩下的三成則來自歸附的大漠胡族。

不同於尊崇黃老的黃巾系,胡族鐵騎是沒有什麼政治傾向的,完全就是服唐宏這個大將軍本人。

而那些傳統出身的將領,雖然全都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卻沒有來自底層的力量源泉。更何況其中很多人本身,甚至一部分朝中文官也對道家的一些理念十分認同。

那些不認同的,或者說是固守儒家治國理念的,基本上都在敵對陣營之中。

中興天下不但要靠文人治國,更要靠武人征戰沙場。

這才是黃老重興的基礎和真正原因。

出生十天即繼位、十二歲親政、二十三歲平定天下的興武皇帝贏朔,很小的時候就被大將軍帶上了戰場,其逐漸形成的思想和治國理念基本上與唐宏一脈相承。因此在唐宏隱退甚至死後,始終延續著其治國思想。

贏朔在位七十年,親政五十七年,這個時間足夠將道家在朝堂上的地位穩固下來。最終形成了儒、道、法三家融合的國政大策。

唐笠注意到,李傳講到這的時候,原本滿是倦容的臉上全是興奮之色,略顯渾濁的眼神都在熠熠閃光。

不過緊接著他的情緒突然就急轉直下,那股落寞的情緒簡直如若實質。

武皇帝獨尊儒術超過四百年,沒落已久的道家畢竟遠遠不如儒家根基深厚,再加上儒家在迎合統治者,尤其是有為之君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到三十世孝弘皇帝時,儒家就已經重新成為了主流。道家雖然沒有如以前那樣被徹底排除出朝堂,影響力卻已經完全被邊緣化了。

秦歷七百七十八年,四十三世孝明皇帝時爆發的“安史之亂”以及其後百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再次使得天下人口減少大半,使得流傳於民間的各家再一次受到了致命打擊。

雖然儒家也在其中損失不小,但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損失最大的還是其他各家。

在位十三年的五十三世孝穆皇帝又是一個昏庸之主,統治中後期的大秦朝吏治腐敗、亂象頻生,民生困苦到了極點。

終於在五十四世孝恭皇帝繼位的第一年,始終沒能徹底恢復統治秩序的大秦朝爆發了裘甫和龐勳兩次影響力最大的叛亂。

所謂“秦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龐勳起事就發生在桂林。

這次叛亂表面上源於戍卒兵變,實際上背後又有道家激進分支的影子。而後的王仙芝----黃巢之亂也是一樣,只不過這些偏宗教性質的組織沒有再像靈帝時的黃巾起事時那樣直接充當組織者和領導者而已。

隨著黃巢的兵敗身死,道家或者說是道教在民間的實力遭到重擊,朝堂上的道家勢力也因此而遭到徹底的驅逐。

這一系列的民亂,尤其是聲勢最為浩大、一度攻破了長安(安史之亂時咸陽城被毀,孝定皇帝於咸陽城東另建新城長安)的黃巢之亂還造成了一個後果。

那就是藉著平叛的機會,出現了幾個超強藩鎮,打破之前的藩鎮均勢,全面的諸侯混戰再次重現。

秦歷一千年整,統一了北方的後梁文帝朱晃逼五十八世孝哀皇帝贏祝“禪位”,立國整整一千年的大秦帝國正式滅亡。

始終佔據朝堂的儒家除少數忠烈老臣外,集體噤聲,扭臉就做了朱家的臣子。

僅僅五十四年後,權臣司馬懿發動政變,殺大將軍朱爽,朱梁政權實際歸於豪族司馬氏。

儒家臣子再一次集體噤聲。

以至於十一年後,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當街弒君,又六年後司馬炎仿朱晃舊事,逼梁元帝朱奐“禪位”,改國號為晉。

朝堂儒家大臣再次轉身就又做了司馬家的臣子。

作為回報,得國不正的司馬家恢復了始皇帝時就廢除的“五等爵位制”,各地的世家大族獲得了法理上的合法性。同時也埋下了下一次動亂的種子。

晉朝立國僅僅25年後,出身世家大族的賈后亂政,爆發了實際由各地世家大族背後支援的“八王之亂”。

這場持續了十五年的內戰不但打光了北方秦人的最後一口元氣,還直接導致了諸胡迅速入主了中原。

秦歷一千一百零四年,東海王司馬越的親弟弟,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徵召匈奴、鮮卑、烏桓等勢力擊敗成都王司馬穎。早已內附的諸胡開始進一步內遷,其讓出的水草豐茂之地部分被更北方的胡族佔據。

同年,司馬騰及王浚遣匈奴領袖贏淵(匈奴內附後,其王族被賜贏姓)回幷州發兵支援,贏淵乘機宣佈獨立,並於四年後(秦歷一千一百零八年)稱帝,建立前趙。

而就在贏淵獨立的同年,氐族李雄也在益州稱王,並於兩年後(公秦歷一千一百零六年)稱帝,國號成。

在這個過程中,大批儒家出身的秦人世族投靠了胡人,否則這些全族人口只有區區幾十萬甚至數萬的胡族大概不敢也不能稱帝。

贏淵稱帝的當年即派其子贏聰攻打洛陽。被多次擊敗後,遂派部屬羯族石勒及秦人王彌劫掠關東各州。

野心勃勃的石勒趁此機會吞併了王彌所部,脫離贏淵轉戰南下。

秦歷一千一百一十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並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晉懷帝司馬熾困於洛陽。

秦歷一千一百一十一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

當時洛陽空虛,贏聰、王彌乘機圍攻洛陽,晉懷帝向四方胡族求援,鮮卑、羌、丁零等族乘機南下(東進)。

後洛陽城破,贏聰、王彌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這基本上是北方秦胡兩族力量對比的轉折點。

秦歷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位,贏聰派贏曜攻打持續長安。

三年後(即秦歷一千一百一十六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北晉亡。

又一年後(即秦歷一千一百一十七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南遷世族的支援下在建康重建朝廷,即為南晉。

為您推薦